1845年7月初,梭罗选择了一条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路,到瓦尔登湖旁边去过真正的生活。
就算是到了今天,如果有朋友没存款却要去隐居,我都忍不住要为他捏一把汗,这么复杂的生活,他要怎么办?隐居了他要怎么赚钱?没有钱怎么生活?
梭罗选择去隐居的时候,也没有存款,我想那时候,他身边的一些人也会想,没钱他该怎么生活?
或许梭罗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想亲自试一试,一个人采取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究竟会有什么结果,他就是想抛开一切去看看,真正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两年后,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但他不是落荒而逃,他那两年的生活,充分证明了,真正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人按照自己的方式,也能够活下去,并且会活得更自在。
他把这两年生活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是《瓦尔登湖》。
来到山里后,每当生活充满焦虑的时候,我都会去读一读《瓦尔登湖》,这是一本平静的书,没有鼓励人们去争取成功,没有给年轻人打鸡血,甚至也不把人性复杂挂在嘴边,但在里面,你能看见真正的生活。
01
按照今天的说法,梭罗是一个学霸,十六七岁就考入哈佛文学院,但他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他讨厌规矩,比起程序化地安排一生,他更喜欢随性地生活。
大学毕业后,梭罗干过的最有出息的一件事就是和哥哥一起办了一家私立学校,哥哥是主力,他是打掩护的,因此,哥哥生病后,梭罗的办学生涯也宣告破产。
他差点成为亿万富翁的一次就是在铅笔制造厂工作的时候,在厂里,经过他的改进,制造了一种很棒的铅笔,技术超前,要是申请专利,趁热打铁去卖铅笔,绝对能成老板,但梭罗既不申请专利,也不赶紧赚钱,反而离开了,在他看来,反复做一件事来赚钱,实在没意思透顶。
梭罗四处旅游(流浪),一边打工,一边看世界,做过园丁,也干过测绘员,偶尔写写文章,反正按照今天的看法,绝对是个没出息的玩意儿,干啥也没个常性,就是一浪子。
到了后来,他向好友爱默生借了一块地,拿着一把借来的斧头,斧头的主人说那斧头就是自己的眼珠子,千万不能损坏了,除此之外,或许还揣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小钱,就宣布:
“我要到森林里,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抛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会发觉白活了一场。”
他走到一片松树林里,开始砍松树,一抬头,远处就是瓦尔登湖,美景尽收眼底。
干累了,就回家,一路上听云雀唱歌。
砍完树,就开始削木头,一斧头一斧头地进行,木头削完了,就开始搭房子,房子不大,也不求豪华,也不讲什么创意,反正就是用来住的,春天的时候,房子已经有了一个架子了。
整完了这一切,听到别人有不要的二手木板,他就花很少的钱去买来一些,开始装房子。
梭罗是个随性的人,既不求快,也不怕慢,反正随意而行,想做就做。
房子做完后,梭罗算了一下账,发现才花了28.115块钱,这个费用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房租的费用。
就这样,他有了一个自己的房子,美国独立日那天,他搬进了小屋,正式过起了隐居生活。
可以想象,小屋并不豪华,但是能遮风,能挡雨,这就够了。
他只有三张椅子,一张自己用,两张招待朋友,人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得站着。
他说:
建筑物的费用远远大于用途,原动力就是虚荣。
如果我们觉得房子太差没面子,那我们住的不是房子,而是面子,如果我们因为住的不是大房子而羞愧,那么让我们羞愧的不是房子,而是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小,所以房子不大时会痛苦,我们的心贫瘠,所以房子不豪华会难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02
房子有了,生活怎么办?
在房子还没建成之前,梭罗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要想办法赚十块钱,作为备用金,应付额外开销。
但梭罗又不想出去打工,他想通过一种惬意的诚实的方式来赚钱,他怎么做呢?就在房子附近开始种植粮食和蔬菜,主要种植蚕豆,还种了土豆、豌豆、玉米和萝卜。
除了粮食,又种了一些松树和山核桃。
这些东西种下去,没有施肥,只是偶尔锄草,犁地时挖出来的树根,就堆起来烧火取暖。
这些东西卖出去后,启动资金就有了,吃的也有了。
第一年,减去各种开销,梭罗挣到了8.72块钱。
第二年,他把所有土地翻了一遍,收成更好,收入更多。
梭罗还计算了他吃了多少东西,八个月的时间,他吃了8.74块钱的食物。
他说:
我从两年的经验里认识到,倘若一个人简朴地生活,只吃他种植的粮食,而且吃多少种多少,不用粮食去交换没完没了的奢侈品和昂贵东西,那么他只需要耕种几十平方码的土地就够了。
在梭罗看来,种这么点土地,甚至都不用牛来犁地,所有必要的农活自己都可以做,而且不难。
梭罗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很惬意。
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
我从两年的经历中领会到,即使在这个纬度上,获得一个人必需的食物也不费什么麻烦,方便得令人难以置信。
一个人可以像动物一样饮食简单,但却保持健康和力量。
人们免不了面临这样一个境遇,那便是经常挨饿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没有奢侈品。
当然,梭罗也承认,这是出于经济的考虑,而不是出于美食的考虑。
事实上,人很多时候要求的,往往比真正需要的更多,多出来的,也不是审美要求,而是因为焦虑和虚荣,焦虑让人想要抓住更多,而虚荣让人从物质的金字塔里获得满足。
但凡焦虑者,总是担心未来的生活,以为抓住了更多,就可以应付未来的变故,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也没有尽头。
但凡虚荣者,需要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别人的掌声。
03
梭罗走进瓦尔登湖,实际上是在做一个生活实验,他想看看真正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又需要多少!
梭罗生活的十九世纪,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工业发展快速,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并没有让人生活得更幸福,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在物质里,不断地追求物质,从来也没有尽头。
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力大无比,不畏艰难,最终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业绩,但梭罗发现,这与他周围的人所承受的困苦相比,简直不算什么。
因为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业绩再艰难,也毕竟有个尽头,总归有完成的一天,可是生活在梭罗周围的人,每天都在忙碌个不停,甚至连好好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却从来不见有什么英雄的壮举。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的劳作受表面命运的支配,也就是受人们常说的必要性的支配,人们终生忙碌,忙着积聚财宝,因为无知和错误,为那些人为的忧患瞎操心,因为担心生活困苦,就没完没了地劳作,却没有好好生活。
你看他活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一天活得胆战心惊,是他自己那套观念的奴隶和囚犯,他拼命劳作,只是为自己的行踪赢得一个名分而已。
可是,“恰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命运。”
这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决定了你会怎么做。可能有人说,我也不想这样,但现实不允许啊!别逗了好吧,现实又没有绑住你的手脚!
除了人生最基本的需要,多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都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我们的欲望。
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在现有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必需品是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并且这每一种物质都完全可以用一些更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获得。”
饿的时候,有吃得饱的食物,冷的时候,有御寒的衣服,有住的房子,人就能活下去。
但我们为何会生活得那么艰难呢?因为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好吃,似乎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面子。
我们不仅要穿暖,还要好看,不仅要好看,似乎穿的不是衣服,而是人的脸面,越是品牌,越是昂贵,脸面就越好看。
其实,呆头鹅不管怎么打扮,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呆头鹅。
只有真理那张脸,才最经得起磨损。
04
梭罗隐居后,并没有与世隔绝,他也会有朋友,会有所谓的“往来”,他觉得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交往。
但他的房间只备有三把椅子,一把独处时坐,两把朋友来时坐,三把交往时坐。
就算人家结伴而来,他也只有那第三把椅子招待他们,大多数时候就只好在屋子里站着。
有一次,二三十个人一起来,但大家也相处愉快。
朋友们的吃饭怎么办呢?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分享自己简单的饭食,一边谈话,一边翻动玉米粥,或者盯着火上渐渐膨胀的烤熟了的面包。
人多的时候,就不管饭了。
小家小业,招待不起,这时候,大家就自然而然地实行进食,这种情况也不会让人觉得招待不周。
和梭罗不一样,很多人待客,那是要准备周全,吃的东西要丰富又美味,否则感觉拿不出手。
“你大可不必把你的声誉建立在你请人吃饭上。”
还有人对梭罗说:
有人对梭罗说: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存下一些钱,你那么喜欢旅游,你可以坐上汽车,今天就可以到菲奇伯格去,看一看这个地方。
那段路途三十英里,车费九毛钱,而一个修路的工人一天六毛钱。
梭罗说:
我们不妨比一比,看谁先到菲奇伯格。
梭罗计算过,按照他步行的速度,要不了一天就能到达。如果要挣了车费再出去,那么打工就得一天,然后会在第二天某个时候才能到达。
当然,这还是运气比较好及时找到工作的情况,尽管如此,你还是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干活。
事实上,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他就会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去做这件事。
很多人觉得,挣了钱才能去享受生命中美好,于是他们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挣钱上,再用挣来的钱去换取生命某些有争议的自由,走在路上,还要担心钱没了怎么办。
梭罗说:“英国人最先去印度发财,为的是他挣了钱可以返回英国。”
很多人用健康换钱,为的是生病的时候可以用钱换回健康。
我们做了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为生活做准备,实际上大多都是为自己的焦虑买单,都是为自己的欲望买单,都是为自己的虚荣买单。
就奢侈和舒适来说,最明智的人甚至比穷人生活更简单,更朴素,他们外在的生活贫穷,内心却比谁都富有。
没有人的时候,梭罗上午锄地、游泳;下午则主要用来阅读和思考,隔三差五也会散步到村里里跟大家闲聊。
黄昏时,他会泛舟湖面,吹笛子,看鲈鱼在周围游泳。
梭罗从不担心活不下去,从不担心饿死,他只是生活,他知道,一个真正在生活着的人,总有办法可以生活下去的。
浮躁不安的人,他们的时间通通用来谋生或者维持生活。
多么可怜。
他们越是这样,越是无法享受生活的美好。
05
有时候我觉得,大多数人的生活,不是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他们生活的大环境决定的。
工业文明到来,无数人还没准备好,就被拖入这个文明里,如果不进入,他可能就会和其他人拉开距离。
到后来的互联网时代,无数人又毫无准备地被卷入了,事实上,就绝大多数人而言,我相信他们根本无从选择,他们只是被迫向前,在那被迫里,他们唯一能选择的主动就是努力赶超同行者。
相对于大环境而言,个人实在太渺小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前几年我一直在城里,除非有意外情况,否则休假时间最长不过半个月。
厌倦了这个城市,就逃到另一个城市,一旦安顿好了,就得赶紧找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周围,处处都透着这种压迫感,周围的人,都在工作,早上六点,地铁就一群赶早加班的人,晚上十点了,最后一班地铁又满是赶晚下班的人。
一旦你周围的人都是这样,不管你自己是怎么想的,这种压力就无形中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这就不是来自某个人的压力,而是来自某种生活方式的压力。
我发现,人假如一直生活在那种环境里,根本无法改变什么,你甚至不敢去改变什么,你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努力变得和别人一样,甚至比别人更好。
你在公司,和别人不一样?只要你不是天才或者不可或缺的,那你就滚蛋吧,在文学里特立独行的人总是让人喜欢,而现实里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只会让人讨厌,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
这就是大环境,大环境会慢慢地同化和改变你,直到你跟他步调一致,否则他就会一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你,你这样是不行的,你应该这么做,你那样是不行的,你应该那么做。
慢慢的,大环境就成了“人性”的舒适区,要想跳出这种“舒适区”,就更难了。
而个人除了改变自己,是改变不了大环境的。
06
梭罗说过一句话:
“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
什么是应该?
就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所要求的人生,按照今天的说法,是努力成功,是努力标配,是房子、车子、票子、儿子,绝大多数人最在意的也就是这几个子,儿子第一,票子第二。
而这种大环境下的“应该”,即使你躲进深山,它依旧会闻讯赶来。
我如今在这偏远的山里生活着,但有时候依旧会感到焦虑,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甚至会感到有点愧对祖国愧对人民愧对父老乡亲,因为比我年纪大的人还在努力奋斗,为了所谓的美好生活,而我呢?却过早地躺平了。
有时候早上菜园里转一圈,采够了一天的食物,我就感到开心,但开心之后,有时候又会感到深深的迷茫,难道这就是生活吗?
我知道答案,但还是会有一个声音出现,万一有其他意外,你要怎么应对?你怎么对得起父母?
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是因为这些问题而不敢有所改变的。
可是如果你再想得深入一点,你又会陷入更深的迷茫和困惑,难道你顺应大环境,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上进,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不,问题一直都存在,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对于生活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总不能因为担忧,就要去做什么。
最近一年,我时常读梭罗,读《瓦尔登湖》,读来读去,我发现,我们对生活的担忧,其实并不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它只会阻碍我们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把我们拉进无休无止的内耗和忙碌中。
如果我们不摆脱这种内耗状态,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享受生活。
热爱生活吧,哪怕它一团乱麻,一贫如洗。
就像梭罗说的:
如果白天与黑夜你都是欢欢喜喜地迎接它们,而且生活像鲜花一样吐露芬芳,那么生活便更具弹性,更加明亮,更为不朽——这就是你的成功了。
文|不有趣灵魂,我从山里来,已回山里来,三餐自己种,四季眼前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