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白马之盟曾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所以王莽虽然权倾朝野但也只敢进爵为安汉公,也因为如此216年曹操晋封为魏王其实就是宣告了代汉自立的野心。

两汉以来对于爵位的赏赐其实一直都是比较克制的,不过在曹操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一方面连年征战有军功者逐渐增多,更主要的是曹操需要以爵位的赏赐来拉拢部下对其效忠,所以爵位逐渐有滥封的趋势;这一点以继承汉室大统自居的刘备就比曹操克制多了,刘备称帝后有爵位在身的大将屈指可数,也就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寥寥数人而已,就连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人在刘备生前都未能封侯。

军职和地方官职往往是共存的,有军职的大将很多时候都兼任地方职务,同时这些人也是曹操拉拢的重点对象,所以他们往往也有爵位在身,不过三者却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什么样的级别封什么样的爵位也是有章可循的,那么汉末三国时期爵位、军职和地方官职三者是如何一一对应的?我们就此分析一下。

三国时期官职表及功能(汉末三国时期爵位)(1)

两汉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其中第十九级的关内侯和第二十级的列侯是最常见的爵位,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大等级,除此之外乡侯又衍生出都乡侯,亭侯衍生出都亭侯:都乡侯是乡侯的一种,都亭侯是亭侯的一种。

不过从级别上来看,似乎乡侯高于都乡侯,亭侯高于都亭侯,比如205年曹仁被封为都亭侯,209和210年南郡之战期间曹仁"转封安平亭侯",虽然是转封,但是级别应该是亭侯高过都亭侯;此外《华阳国志》也提到刘禅时期有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这样的等级排位,所以爵位从高到低应该是县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关内侯。

三国时期官职表及功能(汉末三国时期爵位)(2)

说了爵位,接着说军职,一般而言,军职从低到高分别是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四安、四平、四镇、四征将军-四方将军-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其中都尉有点特别,东汉时的都尉有郡都尉和属国都尉以及骑都尉之分;前两者协助太守或郡国国相主管一郡或一封国内的军事,同时兼管民事。

比如李通在官渡之战前夕出任阳安郡都尉,这就是一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职位,而且都尉和校尉并无上下级的统属关系,所以严格来说都尉应该归入地方官职更为合理,当然骑都尉另当别论,这是一个比一般意义上的都尉要高一点的军职(比中郎将级别低),三国不少人都有过出任骑都尉的经历,比如曹操、吕布、张辽等人莫不如此。

最后说说地方官职:东汉的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三级,州有刺史(汉末一度改为州牧),郡有太守,同时东汉皇子封王以郡为国,国有国相地位和级别等同于太守;县有县令,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有国相地位也等同于县令。

那么如果某人拥有军职和地方官职的同时又有爵位在身,它们三者是如何一一对应的呢?我们举几个例子大概来说明一下。

三国时期官职表及功能(汉末三国时期爵位)(3)

199年吕布败亡后,张辽投降曹操,曹操对降将历来很大方,张辽之前在吕布麾下有几个职位在身,分别是鲁国国相、北地太守、骑都尉,投降后曹操拜其为中郎将并赐爵关内侯;从骑都尉到中郎将张辽至少是升了一级,不过张辽投降曹操后罕有兼任地方职务的经历,206年张辽升为荡寇将军,这是一个级别较高的杂号将军,同年张辽爵位由关内侯升为都亭侯,215年逍遥津之战后张辽升为征东将军,但是爵位在曹操生前始终还是都亭侯。

200年官渡之战中张郃投降,因为张郃在袁绍麾下时就是中郎将,所以曹操拜张郃为偏将军并赐爵都亭侯,张郃军职先后升为平狄将军和荡寇将军,和张辽一样在曹操生前张郃的爵位也没变动。

徐晃196年投降曹操后被封为裨将军,200年延津之战后升为偏将军,官渡之战期间因功被赐爵都亭侯,徐晃军职先后升为横野将军和平寇将军,爵位在曹操生前也没变化。

三国时期官职表及功能(汉末三国时期爵位)(4)

李典所在的李氏家族是兖州当地豪强,曹操入主兖州后李氏举族投效于曹操麾下,吕布袭取兖州后李氏不愿屈从吕布牺牲很大;李典在族长李乾和其子李整死后成为李氏代言人,先是出任颍阴县县令并兼任中郎将,后又升为离狐太守并兼任裨将军,204年升为捕虏将军,爵位被封为都亭侯。

李通197年出任阳安郡都尉,当时他的军职是裨将军,官渡之战前后李通因功升为汝南郡太守(此时他的军职有可能得到升迁比如升为偏将军,不过正史中没提),同时也有了都亭侯的爵位在身。

196年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200年升为杂号的振威将军,203年程昱被曹操拜为级别更高的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赤壁之战后程昱急流勇退交出兵权,但是爵位在曹操生前也无变动。

三国时期官职表及功能(汉末三国时期爵位)(5)

由上述诸多例子可以大概得出结论:爵位关内侯对应的最低军职应该是中郎将(满宠甚至在出任奋威将军后才有了关内侯的爵位),当然那种荫封的不算;都亭侯对应裨将军和偏将军,亭侯则主要对应偏将军和杂号将军,至于都乡侯和乡侯以及县侯这种爵位一般来说是包括四镇将军和四方将军之上才能拥有(曹操时期罕有都乡侯或乡侯之上的爵位,曹丕登基后才较为常见,比如张辽、张郃、徐晃等人莫不如此)。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于禁和乐进在216年升为左将军和右将军时的爵位分别是益寿亭侯和广昌亭侯,不过他们的食邑达到1200户,甚至比很多都乡侯和乡侯的食邑还要多(比如曹丕登基后程昱进封为安乡侯,食邑也才800户),显然曹操不想打破惯例晋封他们为乡侯,但是却在食邑上大大的补偿他们两人。

再比如刘备,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199年刘备虽然在许都朝见汉献帝后被封为左将军,但是他的爵位一直没变。

三国时期官职表及功能(汉末三国时期爵位)(6)

所以爵位、军职和地方官职三者之中,以爵位最为尊荣,一个亭侯最低的可以对应偏将军,最高的居然可以对应四方将军,很多人认为关羽的汉寿亭侯不怎么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关羽汉寿亭侯对应偏将军(200年关羽投降后先是被拜为偏将军,白马之战后受封为汉寿亭侯)来看绝对是高配了(想一想张辽出任荡寇将军和征东将军后依然是都亭侯,于禁和乐进左将军和右将军也才是亭侯)。

这也难怪关羽会如此看重自己这个汉寿亭侯的爵位了,实在是因为这个爵位含金量真的一点都不低!

三国时期官职表及功能(汉末三国时期爵位)(7)

太守是汉末三国时期常见的一个地方职位,那么这一时期的太守级别有多高?看似权柄很重,对应的级别其实并不高,比如吕虔在出任泰山郡太守的同时兼任骑都尉(张辽在投降曹操前也是骑都尉兼北地太守和鲁国国相),程昱则以东中郎将兼任济阴太守等等。

如果说骑都尉兼任太守是低配,李典和李通以裨将军分别兼任离狐太守和汝南太守是标配的话,那么在裨将军之上的偏将军和杂号将军如果出任太守则是高配了(比如周瑜以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关羽以荡寇将军兼任襄阳太守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