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八大水院”有:圣水院、香水院、金水院、清水院、双水院、潭水院、泉水院、灵水院。

“八大水院”作为“燕京八景”同时代的西山风物,今北京西山一带。在金代金中都,金章宗修建了八大行宫。

金章宗(麻达葛),金朝第6位皇帝(1189年1月20日—1208年12月29日在位),他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嫡孙,为金朝文化水平最高者,生于1168年8月31日(农历七月二十七)。金章宗完颜璟,生于大定八年(1168)七月丙戌日,小字麻达葛,因生于金莲川麻达葛山而命名。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孙,金显宗完颜允恭之子,母孝懿皇后徒单氏。

说来也巧,金章宗出生在麻达葛山。金世宗非常喜爱这座山,便给他起了小名麻达葛。冥冥之中,金章宗与山结下不解之缘。他喜爱山,离不开山,即使当了皇帝。金章宗在位之时,厌烦宫中束缚,经常出宫,且多往西郊行走居住。西郊美景盛多,从而造就了多处行宫。西山多有古迹,为金章宗所留。

章宗时期的政治尚算清明,后世称为明昌之治。章宗时代,国内的文化发展达至最高峰。

北京城以西的山地,属太行山北端支脉。北京西山包括房山区西部、丰台区西部、门头沟区、石景山区西北部、海淀区西北部及昌平区西南部的山地。

自晋代以来直至明清,佛门僧徒不断地在这里修寺建刹,佛教文化极其昌盛,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碧云寺、卧佛寺等都是名扬海内外的古刹。

北京西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泉水喷涌,清代建成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等大型皇家园林。

1.圣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1)

金章宗建之圣水院,即黄晋寺,又名黄普院,位于今海淀区聂各庄乡车耳营村西北五里,驻跸山南麓,从龙泉寺向南,穿过杏园折西,过塔坡沟南山梁凹口处便是。院内有明遗存的明照洞、瑞云庵遗址一座。位于凤凰岭风景区南侧,在海淀区聂各庄西北面,车耳营村以西的山里。

圣水院坐落在白塔山下一条东西向的山涧之中,山涧半坡处恰好有一处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空地,其四面被山石、林木包围,参天的松柏把本已阳光稀少的山谷遮盖的更加阴翳,山色空灵,引人入胜。

在这片空地的中段位置,平地之上突起一巨大岩石,高约15米,略向东北倒扑,异常壮观,被称为“金刚石”。金刚石北有山洞,此洞外广而内收,旧时山泉自北面山中汇集到此,从一直径三十公分的泉眼喷涌而出,名圣水泉,一时传之为胜。这里一石、一洞、一泉南北呼应,形成一圈独具特色的山地小环境,这也是金章宗在这里兴建避暑宫苑的主要原因。

  最早由金章宗完颜景创建的黄普院。明正统二年(1437)赐额妙觉禅寺;弘治十四年又改称明照洞瑞云庵,俗称“皇姑院”。明宣德九年(1434)秋,尚膳监太监尹奉因公出差至昌平,闻州西南有古道场所,去后赞之曰:“真胜境也”。他从皇宫退役后落发为僧,偕同尚衣监太监崔安等辈,善舍金帛,原想在明照禅院洞前大兴土木,“因为山水暴涨,坍塌旧基,遂易向南约百十步许......”,另辟场地重建寺庙。从宣德九秋开工至正统三年春告成,这就是妙觉禅寺的来历。

  据碑文记载:玄德九年......命比丘士能督工,第一代开山方欲修造,因为山水暴涨,旧基坍塌,遂易南向约百十步许,于正统三年春建成。历经五年半时间,建有正殿、后殿、东西厢房四十余间,还建有钟楼、鼓楼。寺内供奉释迦牟尼、观音、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诸神。院内有残留的石碑,并能清楚地看到碑上刻有的龙、龟图案。从残留的碑文证实,妙觉禅寺是因“坍塌旧基”从明照洞瑞云庵前迁移出来的,而非洞寺两庙。1941年秋,庙舍被日寇焚毁。寺址及银杏树、古碑尚存。

  瑞云庵坐北朝南,背依高山,傍临深谷。山门用大块花岗石砌筑,山门的匾额书“明照洞瑞云庵”。山门右侧兀出一块天然巨石,名曰金刚石。石高约15米,向旁倾斜,悬出深谷之上,壁陡峭不可攀。石上建有一座高约2米的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金刚石塔堪称此处奇观。庵后有明照洞,是借助天然石洞开凿而成。

  瑞云庵的遗址以南,两侧深涧之间,此处地势极为开阔,空地上长有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树,奇怪的是,它的根上又复生出了一棵新树。空地上尚有残碑断碣隐没于荒草之间,这里就是妙觉寺的遗址。残破的寺院山门、天王殿、方丈院等都还存在。由此向西,经过一条深涧,有几处被当地老乡俗称为“石门”的遗迹,其实是辽代太监墓,现尚有墓塔一座。

2.香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2)

香水院又称法云寺,位于海淀区妙高峰七王坟村西。沿草场路口清代界碑西行七八里至七王坟村,即到妙高峰山下。据明人孙承泽《帝京景物略》载,该地“小峰屏簇,一尊峰刺入空际者,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其在另一著作《天府广记》中对明代的香水院状况补充道:“山有银杏二株,大树数十围。至三层殿后,仍得泉涌。西泉出罅间,经茶堂两潦霄而下。东泉出后山经蔬圃绕香积厨而下,汇于前之方塘,是名香水也。金朝章宗在西山设八大水院行宫,此为一院”。

清代以后,法云寺中香水院的痕迹已变得香踪难寻,难窥其貌。除却年久失修,自然荒废等原因之外,还因为清代醇亲王奕譞派人在其原址上修建了自己的园寝,使得香水院旧址几乎被破坏殆尽,遗址遗存全部拆改,构筑园寝。

醇亲王奕譞园寝,俗称“七王坟”。墓主人为清道光帝第七子奕譞。他是咸丰帝的弟弟,同治帝的叔叔,光绪帝的父亲,宣统帝的爷爷。

七王坟和九王坟相距不远,一个在半山腰,一个在山脚下。据了解,醇亲王坟(俗称七王坟)和孚郡王坟(俗称九王坟)是目前除十三陵外,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清代陵墓。醇亲王墓俗称七王坟。此墓自1868年开始修建,1890年醇亲王病逝后葬于此。墓主醇亲王名奕譞,为清道光皇帝第七子,是光绪皇帝生父、慈禧太后的妹夫,地位十分特殊,曾任满洲都统、御前大臣等要职。

七王坟墓地由慈禧和光绪赐银5万两买山建造,所在地原是金章宗“西山八院”之香水院、明法云寺旧址。1937年,该墓被盗,但整体格局至今保存完整。阴宅建筑除碑亭于1998年进行过抢险修缮外,其余损毁严重。

文物部门投资30余万元进行修缮,目前损毁严重的过山门、碑亭、石拱桥等都已经消除了安全隐患,恢复解放前旧貌醇亲王奕(奕譞和九王是同母。光绪是他儿子,宣统是他孙子,他一家出两位帝王,晚清帝系出于他一家,现今爱新觉罗氏最近支都是他的子孙,他本人在历史上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3.金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3)

金山泉即金仙庵,又名金山寺。位于今海淀区北安河乡阳台山上金仙庵。此地名“金山”,金水院之名即缘出于此。金山整个地形二山夹一谷,山间泉水汇聚在山谷中形成一条水量不大的小溪,这条溪水发源于山中泉眼,泉名“金山泉”。据当地老人讲,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在这里大规模护山造林,山中泉水水量之大,用之不竭。六十年代以后,水量明显减少,已经无法再现当年泉水水声“声闻里许”的胜景了。

金山泉的水量很大,每日来此打水的游人很多。金山寺古刹,始建年代不详。金山寺素以“三绝”闻名,第一绝为公孙林,公孙树既银杏,俗称白果,是我国著名的植物活化石。第二绝为金山泉,因寺后山峰名金山而得名,金山泉是北京西山名泉之一,泉水清凉绵甜,沁心脾。第三绝为玉清殿的关帝爷,关公塑像体形敦实,目光严峻,双手抱笏,仪态矜持,龛上回龙凤舞,可惜现已荡然无存。  

这里的泉水质量非常好,含微量元素高,不含水碱,当地人烧水的水壶用了几年一点水碱都没有。泉水的流量据说每天有三十吨左右,每天都有许多人来为里背水,很多是乘公共汽车从丰台区、朝阳区甚至通州区来的,大部分人是每周来一次,多的一次要背五十斤水,是相当辛苦的,背的少的只砌茶用,背的多的入口的水全部用泉水。现在汽车可以一直开到距泉水30米的地方,许多人开车来此打水。

4.清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4)

清水院又名大觉寺,位于北安河乡徐各庄村,阳台山麓,为京西名刹之一。据寺中《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所记辽咸雍四年(1068),邓从贵舍资修寺,并捐钱雕印契丹大藏经570块的事迹来看,此寺应建于辽咸雍四年左右,辽时称“清水院”,金章宗巡幸驻跸时,其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名灵泉寺。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大觉寺,宣德三年建,寺故名灵泉,宣宗易以今名。”后虽然成化十三年、清康熙五十九年、乾隆十二年大觉寺都进行了修缮以及扩建,但是没有大规模的改造。故此,该寺现在仍然保持着明朝时期的风貌。1949年后,大觉寺曾为北京林业大学占用,1990年市文物局重修后开放。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称灵泉寺,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称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后改称大觉寺。

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花和环境的清幽而著称。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自东向西由四进院落组成。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动静等观)殿、大悲坛、舍利塔等组成,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多是清代重建而成。

入山门的第一进院落,自东至西为:碑亭、功德池和钟鼓楼。碑亭南北各一,南为明碑,宣德年制;北为清碑,乾隆年制。御制碑文字迹遒劲且工整,为书法之上品。碑亭为方形重檐四角攒尖,四面拱门,下有石阶。

过碑亭为一放生池,东西长十余米,上以汉白玉石桥分之。钟楼在北,鼓楼在南,均为双层楼阁式,方一间,单檐歇山,底层辟券门。钟楼之钟为宣德五年铸,已历五百余年。

再西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门窗均为壶门样式,明间下悬乾隆御笔“圆证妙果”。殿内两侧分立四大天王,中为弥勒,弥勒后为韦驮,其杵横置。

过天王殿进入第二院落,正西为大雄宝殿,东西各有配殿,院中有东西北通道各一。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琉璃瓦顶。檐下置斗拱,明间下悬乾隆御笔“无去来处”匾。殿里供奉横三世佛像,泥塑金漆。后为三菩萨像。大殿内檐周围有二十诸天立像,殿西南有一韦驮坐像。

大殿前出月台,三出阶,月台下左右各立石碑一通,殿后有抱厦。

第三进院主要建筑为无量寿佛殿,殿前有大银杏树,树径巨大,四人合抱,故有“千年银杏”之称。大殿与与大雄宝殿同于一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会筒瓦歇山。明间悬乾隆御笔“动静等观”。内供奉无量寿佛像及二菩萨像,佛像背后有一组木质悬雕,上塑观世音菩萨及诸仙人、山水,形态生动,古色犹存。

无量寿佛殿后,建筑皆因山就势,为一座精巧的寺庙园林。正中为藏经楼,面阔五间阁楼,内藏醇亲王奕譞书“最上法门”、“方丈”等匾。楼前松柏二株高大挺拔,笔直通天。

藏经楼后有舍利塔,塔高12米,为覆钵式。是雍正年间为寺内主持性音和尚所建。塔建于八角须弥座上,中部为圆形塔肚,上部为细长相轮,顶上覆有宝盖。塔旁植有松柏,高大参天,已将此塔合抱,故有“松柏抱塔”景观。

塔后一方池,池水自龙头吐出,汇为碧池。池内游鱼可数,莲影浮动,为全寺溪水之源。池后建龙王堂,以供泉水之神。龙王堂高二层,外有叠石成阶,可直达二层。堂西有领要亭,有乾隆御笔诗若干。

寺中轴路南路为皇家行宫院,山坡上有“憩云轩”,相传为乾隆皇帝休息之所,门外叠石植竹,皆任其所长,不加雕饰,极富园林之美。憩云轩拾阶而东下,有一院名“四宜堂”,雍正帝所命,取有四时之宜之意。院内有雍乾二帝的御笔对联若干。

寺之北侧为僧房、方丈院、玉兰院。玉兰院内以巨株玉兰而闻名,树有百年之久,其叶繁茂,院有清渠。方丈院内有菩提树二株,周围矮房,皆为现在寺内办公之处。

通观大觉寺,始建于辽咸雍年间,金章宗辟其为“清水院”,古有灵泉寺之名。然年代已久,当时的具体建筑已经不能考察。今之所建为明宣德年,虽有多次修缮,但未改其原有规模。今古寺明风犹存,为典型的汉传佛教“伽蓝七堂”之制,寺内古树遍植,建筑古朴,实为西郊古刹之名作。

殿宇雄伟古朴,布局深广严谨。寺内后山是一处别致的园林,麓林曲径,叠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山上的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着南北两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一棵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00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状犹如北海公园里的白塔,塔旁松柏参天,风景秀丽。

5.潭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5)

金章宗八大水院之潭水院,今名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南麓。金、元、明、清以来一直是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金代这里建有香山寺,并建潭水院供皇家避暑,历各朝而不衰。香山寺至清代尤存,后于1860年和1900年先后两次遭到列强劫掠、破坏,现仅存遗址。

香山寺行宫建于金大定年间,当时为金章宗游幸驻跸的八大水院之一,名潭水院。传说金章宗在此处曾梦有双泉涌出,因而命人掘地而探,果有双泉。金人完颜景曾于此处镌刻“双井”二字,故此处在金代曾名为双井。除此以外,这里还有很多与金章宗有关的景物(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等等)。如今金代遗物已不可见了,只存传说而已。

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一日作者心,当二百年游人目,为难耳。丽不欲若第宅,纤不欲若园亭,僻不欲若庵隐,香山寺正得广博敦穆。岗岭三周,丛木万屯,经涂九轨,观阁五云,游人望而趋趋,有丹青开于空际,钟磬飞而远闻也。入寺门,廓廓落落然,风树从容,泉流有云。寺旧名甘露,以泉名也。泉上石桥,桥下方池,朱鱼千头,投饵是肥,头头迎客,履音以期。级石上殿,殿五重,崇广略等,而高下致殊,山高下也。斜廊平櫩,两两翼垂,左之而阁而轩。至乎轩,山意尽收,如臂右舒,曲抱过左。轩又尽望:望林抟抟,望塔芊芊,望刹脊脊。青望麦朝,黄望稻晚,皛望潦夏,绿望柳春。望九门双阙,如日月晕,如日月光。世宗幸寺,曰: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神宗题轩曰来青。来青轩而右上,转而北者,无量殿,其石径廉以闳,其木松。转而右西者,流憩亭,其石径渐渐,其木也,不可名种。山多迹,葛稚川井也,曰丹井。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仙所奕也,曰棋盘石。石所形也,曰蟾蜍石。山所名也,曰香罏石。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时节群游,而杏花天,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馥,经蕊红飞白之旬。寺始金大定,我明正统中,太监范弘拓之,费钜七十余万。今寺有弘墓,墓中衣冠尔。盖弘从幸土木,未归矣。—明·刘侗《帝京景物略·香山寺》

现在双清别墅的主体建筑为民国时期建造,但仍保留有少量清代遗存。别墅门东向,北为一排灰色平房,为慈幼院时期所建。房前一圆亭,亭前一方水池,此池清代开掘。水池西南、东南各有小渠出水口,引山上甘泉而下,注入清渠。池南为松坞云庄遗址,建筑尽毁,仅有柱础台基。由池西向,拾阶而上,有大石档路,上书“双清”二字,乾隆御笔。沿石阶至一平台,上为别墅后院,北有平房若干而已。

6.泉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6)

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主峰海拔100米。玉泉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风水宝地一说。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之一的静明园所在地,清朝以后一直是历届政府管辖的别墅禁地。

玉泉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自古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金章宗完颜景曾前后三次幸玉泉山,又在这里建“泉水院”以为避暑之地,并以“玉泉垂虹”引为“燕京八景”之一。

北京西山八大水院之——泉水院《玉泉山》

玉泉山华藏、玉峰、妙高塔都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南山景区主峰顶。该塔建于清代,为八角九层琉璃砖塔。塔的形状完全按照镇江金山塔的形制仿建。塔身中空,内部建有旋梯,可直达塔顶。各层级之间有相当的高度,并作出门窗等构造,气派雄伟。为静明园16景之一,称为“玉峰塔影”。

元明以来,玉泉山成为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康熙三十一年,将原先“澄心园”改名为“静明园”。规模壮丽的玉泉山静明园成为“三山五园”之一,二名扬四方。1860年英法侵略军将这里破坏,清光绪年间,又重新得到修复。

历史上对玉泉山静明园记载的书籍有:《静明园册》、《长安客话》、《缑山集》、《燕都游览志》、《白岩集》、《南濠集》、《水品》、《寄园寄所寄录》、《帝京景物略》、《戴司成集》、《怀麓堂集》、《金史地理志》、《金史章宗纪》、《元史世祖纪》、《元史本传》、《前溪集》、《日下旧闻考》等。

玉泉山静明园共有六个门,正门俗称南宫门,大门以东有东宫门、小南门和小东门,以西有西宫门,西北有夹墙门。

玉泉山的水制,甘冽醇厚,天下闻名。过去,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历代古人多以江西庐山谷帘水或长江金山水为第一,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乾隆为了评判天下各泉名水,令内务府制银斗测量,其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长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水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邱、碧云寺诸水重一两一分,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从此,与泉水定为清宫专门饮用之水。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作是:“功惩无双水,名称第一泉”。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贵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对园内景致亲自定为“十六景”,每景以四字命名,并各题诗一首,现把“十六景”名列出:(1)廓然大公 (2)芙蓉晴照 (3)玉泉趵突 (4)竹垆山房(5) 圣因综绘 (6)绣壁综绘 (7)溪田课耕 (8)清凉蝉窟(9) 采香云径 (10)峡雪琴音 (11)玉峰塔影 (12)风篁清听(13)镜影涵虚 (14)裂帛湖光 (15)云处钟声 (16)翠云嘉荫

乾隆虽然对突出十六景致所命名,但他认为:“玉泉山盖灵境也。虽亭台点缀,时有晦明;而山水吐纳,岚霭朝暮,与造物相始终。故一时之会,前后迥异;一步之移,方向顿殊。吾安能以十六景概之。”乾隆对这里的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缘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进珠泉、心远阁共十六处,分别作了题咏。由此可见当年的静明园风景是多么多姿。

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园,没有皇帝特别恩赐,即使是朝廷大臣,也无法入内。乾隆年间,曾赏赐大学士、尚书等十余人随游玉泉山。胡广曾作诗:“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树色镜中悬;却带西湖连内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诗曰:“笑指蓬莱石,春桃几树花;仙潭驯白鹿,童子戏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车长者家;凭君磨素壁,重过赋青霞。”

7.双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7)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汇合处选址建寺庙,以便于皇帝夏季来此避暑,因此地有双泉流淌故名双泉寺,又名双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时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金代章宗所建之双水院位于石景山区双泉村,此处名“翠微山”,水院原址就在山前台地上。台地北、东、西三面环山,南为山涧,水量至今丰沛。旧时翠微山阳有二泉,发引自山之南坡,汇聚于台地之上喷涌而出,一苦一甜,故其名曰“双泉”。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皇帝至此游憩,建立“双水院”,并于寺北建祈福宝塔,浮屠七丈。双泉寺的称呼也始于此时,从此成为皇家避暑胜地。

石景山区的西北部是崇山峻岭,有一山叫翠微山,山中有一条蜿蜒的深谷沟壑叫黑龙沟。金代时这里丛林茂盛,有两股山泉从山中涌出,一为阳泉,一为阴泉,泉水飞泻直下,常年流水不断,泉到山沟中段二泉合一。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汇合处选址建寺庙,以便于皇帝夏季来此避暑,因此地有双泉流淌故名双泉寺,又名双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时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古寺是一个依山而建的院落,进院为一个小门楼,并无门扇。门楼左右各有古碑一块,为《敕赐双泉禅寺报恩碑》及《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立碑年号分别为明嘉靖元年及清光绪甲申九月。现在是早秋,整个寺庙形似废墟,完全被各种灌木杂草占聚了,只有院四株胸径有1米粗细的侧柏,给人以古朴苍劲的感觉。地上隐约露出游人踩出的小路。不大的寺门的轮廓还在,只剩个门洞,院墙都塌了。东西厢房计11间,北房是后来翻盖,水泥瓦顶。两旁的配房看得出来是老房子,木柱窗棂是发黑的颜色,墙壁的颜色更是年久远.进到破烂的房间里没有像样的东西,房子东面屋子里的棺材依然放在哪里,在墙上模糊地看出几行字:将革命进行到底!

双泉寺寺内,有明代弘治七年(1494)石碑:“嘉靖元年(1522)立。双泉在今寺右,左侧塔一,高约七丈余。距寺数百步为双泉桥。” 原桥始建于金代,为木桥,称双泉桥。专供金章宗皇帝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后改建为石桥。明万历十年(1582)十一月和清乾隆年间都重修过。双泉寺中石碑的碑文记载:“光绪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添建石桥一座,名日万善”,目前见到的万善桥应是清光绪十年修建的。万善桥横跨在黑龙沟山壑之间,如虹卧波,又便利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雄伟而夺势。桥为全青色石结构,桥台建筑在山脚岩石上,石砌桥台为燕翅形,拱券为近似圆弧形,主拱券属镶边纵联分段并列式构造,是北京石拱桥中独一无二的结构方式。桥长25米,桥身长16米,宽4米,拱脚跨径为米。石拱券碹顶二侧各有一个螭状吸水兽和石刻桥名“万善桥”。

清代时双泉寺香火旺盛,传说乾隆皇帝曾来寺中饮过泉水,每年阴历三月十五天台山庙会,人们都要从这里跨过万善桥,到双泉寺一进香,二饮泉水,再登天台山。因桥无护栏,时有人坠入湍急的水中丧生,后桥工用青砖砌矮墙,上加石刻盖顶形成护栏,护栏外侧有青石板刻“万善桥光绪辛卯重修”字样,“光绪辛卯”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万善”为众人为善之意。桥北一石刻佛龛,龛内明代石佛像,刻有“双泉寺僧人圆喜,发心造接引佛一尊。万历十一年(1583)十一月初一”诸字。万善桥基本保持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只是翼墙有几条裂缝,现在桥旁加修了一条弯路,让车辆饶行,减少古桥的承载压力,有效地保护了万善桥。1983年8月27日万善桥被列为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泉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黑石头乡双泉山上。寺庙始建年代不详。至迟在金代中期便已建成。为金章宗避暑之地,因寺右有双泉,故名。明宣德二年(1427)奉旨与大能仁寺弘善妙智国师为下院。成化五年(1649)赐名香盘禅林,故又名香盘寺。嘉靖元年(1522)重修,并立碑做记。清光绪年间曾进行过修缮。双泉寺地处到慈善寺进香的要道上。昔年,双泉寺前设有茶棚,很热闹。过往的香客和来此踏青的人们,可以在这里喝上一杯清香的双泉茶,歇一歇脚。

双泉寺北并建有一座祈福宝塔。

双泉寺以北400米处的巨石上,留有两处石刻:一为“翠微山”石刻,隶书,50厘米见方。三字下面刻诗一首,诗云:“转壑攀云路不迷,宫情尘虑暂相违。老禅究竟真空想,特为摩崖写翠微”。其二,翠微山石刻以东2米许,有一“佛”字石刻,隶书,66厘米见方。

在古寺下方的山涧上架着一座单孔拱桥,桥弧形像虹,名为“万善桥”,原桥始建于金代,为木桥,称双泉桥。专供金章宗皇帝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后改建为石桥。明万历十年(1582)十一月和清乾隆年间都重修过。双泉寺中石碑的碑文记载:“光绪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添建石桥一座,名日万善”,目前见到的万善桥应是清光绪十年修建的。万善桥横跨在黑龙沟山壑之间,如虹卧波,又便利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雄伟而夺势。桥为全青色石结构,桥台建筑在山脚岩石上,石砌桥台为燕翅形,拱券为近似圆弧形,主拱券属镶边纵联分段并列式构造,是北京石拱桥中独一无二的结构方式。桥长25米,桥身长16米,宽4米,石拱券碹顶二侧各有一个螭状吸水兽和石刻桥名“万善桥”。

光绪时重修双泉寺和万善桥是谁出的钱呢? 传说清代慈禧太后身边有一位近侍太监刘诚印弄到一笔赃款,心里总是不踏实,便同慈禧太后说了。慈禧念度其诚,不但没有责怪刘诚印,还让他“看着花吧”。于是刘诚印就拿这笔钱重修双泉寺和万善桥。建桥时雇了贾五、贾二两位石匠,这两位石匠专心赤诚,想了许多办法建拱桥,用一根根圆木拼成弧形,然后砌上砖石。高超的技术使单拱括外形既坚固又美丽,等桥建好后,两石匠把包工剩下的一千两白银退还了其主,刘诚印认为两人诚实憨厚,便让他俩住在寺中,看管双泉寺,直到老态龙钟而逝。

8.灵水院

金章宗的秘密(金章宗与西山八大水院)(8)

八大水院之灵水院,位于门头沟区樱桃沟,妙峰山西南麓的群山之中,其所在山名仰山。仰山之颠为栖隐寺,即金代灵水院原址。灵水院最早建于辽代,至于因何而建,是否归于辽朝皇室便不得而知了。金章宗时期将这里扩建为避暑行宫栖隐寺,并御赐“灵水院”名。以后例朝对这里多有修葺,一直到民国时毁废。

椐传说西山樱桃沟仰山栖隐寺就是西山八大水院中的灵水院,不知传说对否。

据史书记载,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皇帝下旨修建栖隐寺(一说始建于辽代),金章宗泰和年间,燕京著名的佛教领袖人物万松老人行秀出任仰山栖隐寺住持,一时间栖隐寺名声大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曾向其学习佛法,“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耶律楚材对万松行秀推崇备至,认为他身集禅宗之曹洞、云门、临济三派特长,“抉择玄微,全曹洞之血脉;判断语缘,具云门之善巧;拈提公案,备临济之机锋。”为一代佛学大宗师。金元之际,万松行秀隐居于燕京报恩寺之从容庵。

栖隐寺历经800多年的风雨,北京的仰山栖隐尚无僧人,建筑全废,碑石横地;野草丛生。

现在只剩围墙还基本完好,其他建筑没有余留下来。好不容易在寺院里发现一块石碑,还倒卧在地、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现在,当地村民及政府部门正在努力恢复栖隐寺。

其他还有观点认为,八大水院中有温汤院(位于温泉村),金水院是指 颐和园等等。

明照洞瑞云庵原为金章宗创建之黄普院旧址,是“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圣水院”,后荒废。明正统二年(1437年)赐额“妙觉禅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称“瑞云庵”,现山门有“明照洞瑞云庵”石额,俗称“皇姑院”。据《敕赐妙觉寺记》碑载:“灵山高耸,圣泉中流,真圣境也。”又《敕赐妙觉禅寺》残碑记:“藏圆融显密大宗师播阳道深撰/尚书太常太卿三山赵荣书/禄大夫太保柱国会昌侯济南孙继等篆/远接神山居庸一带,林峦叠翠,溪涧流清,而有金章宗创建之古刹黄普院……敕赐妙觉禅寺……。

栖隐寺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是位于寺西北的三座砖塔。三塔中两大一小,小塔残损严重,已濒倾倒。两座大塔一座为覆钵体密檐结构,塔基为六角须弥座,须弥座上承托钵体塔身,上下收而中间鼓,塔身上承托三层密檐,砖雕斗拱。塔刹为莲花座宝珠装饰,已残损。另一座也为密檐六角砖塔,密檐三层,塔身开券门,上书塔铭。除三塔以外,栖隐寺西北旧时还存有大小十几座金、元时期的砖塔,其中一大部分在文革时被砸毁,遗址不存。

北京西山富于古迹,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