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在1921年宣布脱离中华民国独立,如果从这一年开始计算,那外蒙古脱离中国已经长达整整100年了。从1946年正式独立算起,至今已有整整75年。

“叛逆”的外蒙古脱离中国将近百年,他们的生活变好了吗?人民是否安居乐业?与我们对比又如何?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1)

外蒙古的独立

在清朝,或者说后金发家的过程中,蒙古起初并不在后金的统治范围内。但随着后金势力的逐渐强盛,漠南蒙古诸部在1635年选择归附后金,这部分归附的地区就被称为内蒙古,相对的,尚未归附的喀尔喀部则被称为外蒙古。

当然,后来随着清朝的逐渐强大,外蒙古地区也归附了清朝。

当时外蒙古遭受准噶尔汗国的进攻,外蒙三部全面溃败,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外蒙古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倒向沙俄,寻求沙俄庇护,另外一个是倒向大清。

其实也不需要选择,漠北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自秦汉时期就开始和中原打交道,在两千多年的交流和碰撞中,早已同中国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关系。于是在1691年,喀尔喀蒙古三部同清政府归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外蒙古正式归附中国。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2)

不过由于特殊的民族政策,清朝对外蒙古的关注比较有限,同时也因为管理自家中原腹地都焦头烂额的,对偏远的外蒙古更加有心无力。

但清朝不上心,不代表别的势力不上心。最为上心,当然是外蒙古北边的沙俄,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对外蒙古进行渗透。

举个例子,外蒙古的第八世活佛哲布尊丹巴,从十二岁就开始频繁与俄国人交流,沙俄不止会向活佛送礼,还会同时将礼品、武器甚至美女送入各个外蒙古王公手中。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3)

沙俄官员和外蒙王公

在沙俄的不断渗透之下,怀有二心的外蒙贵族并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暗中做好了准备,只等一个天下有变,就跳出来作乱。

1911年,辛亥革命,大清转眼间风雨飘摇,马上就要被扫入历史的废纸篓,这让闹腾的外蒙古贵族觉得外蒙古独立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

11月底,在杭达多尔济的带领下,外蒙兵围大清衙门。一个月后, “大蒙古国”宣布独立,哲布尊丹巴成为皇帝,年号“共戴”。

这就是外蒙古的第一次独立,之后外蒙古虽然多有波折,但总的来说,在1911年年终时,外蒙就已经在事实上脱离了中国的掌握。最终在1946年,民国政府在苏联的威逼利诱下,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4)

1945年,宋子文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同意外蒙古“公投独立”

苏联体系下的短暂春天

外蒙古地广人稀,只有两个邻国,一个是北边的俄罗斯,一个是南边的我们。

同时,外蒙古国内矿产资源丰富,草场优良,按理来说,外蒙古人口不多,倒卖倒卖牛羊,倒卖倒卖矿产,就能过上相对富足的日子。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蒙古草原的传统经济是游牧经济,也就是以畜牧业为支柱的传统产业类型。其现代化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来自苏联的援助。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5)

在苏联的支援下,外蒙古开始建设他们的现代工业体系,主要建立了以煤矿和电力为主的工业部门,另外,修建了一些铁路和公路。

“一些”这个量词,其实非常准确。

外蒙古的铁路体系非常简单,只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干线铁路和一段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延伸支线,这两条铁路都是由苏联修建的,一条连接苏联,一条连接中国,压根没有形成像我们一样的密密麻麻的铁路网络,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可想而已。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6)

而这两条铁路,也是十分的来之不易。外蒙古从1911年开始,就多次请求苏俄为其修建铁路。但直到1937年,斯大林才同意给蒙古政府贷款修建纳来哈-乌兰巴托铁路,这条铁路连接了蒙古最大的煤田和首都乌兰巴托,可以解决乌兰巴托的能源供应问题。

在苏联的援助之下,蒙古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到1957年时,其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1%。

除了工业,外蒙古的畜牧业也在苏联的帮助下取得了比较多的进步,利用现代科技提高了畜牧业的产量好质量,建立了马拉割草机站以及兽医网等配套设施。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7)

蒙古国第一代领导人,斯大林追随者,“蒙勋宗”乔巴山

此外,由于苏联本身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粮食生产比较成问题,因此,苏联希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加大粮食生产的力度,为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出一份力。

外蒙古自然也在被要求的国家中,1962年,蒙古开始大规模的发展谷物生产,陆续开垦了100多万公顷的土地,耕地面积增加了20倍。

当然,这么一来苏联的日子确实好过了,蒙古却因为大规模的开垦荒地,使得草原遭到破坏,现在的蒙古国生态破坏严重,土地沙化问题日益突出。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8)

蒙古卫星地图

等到1991年苏联骤然解体,蒙古的好日子一下就到头了。

现在的外蒙古现状

苏联解体后的蒙古经济,可以用原形毕露来形容。

其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业部门的不齐全,外蒙古在苏联的帮助下,只建成了部分工业部门,之前已经说过了,以采矿和发电为主。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9)

蒙古国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其中绝大多数都住在的棚户区

这就形成了蒙古国如今的经济形势,完全以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出口为导向。这种经济模式对外依赖极为严重,而且十分脆弱,譬如前几年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持续走低,对蒙古就形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连续数年经济低迷,货币严重贬值。

顺便一提,蒙古使用的货币叫做图格里克,是蒙古国委托德国捷德公司印制的。

为什么不自己印钱呢?

印不了,印钱这种相对“高端”的工业部门,外蒙古根本没有建立,因此只能委托外国公司来印制。

连印钱都得外国人帮忙,外蒙古的工业体系建设情况可见一斑。因此,外蒙古对外依赖十分严重,说难听点,外蒙古现在是除了牛羊,都得进口。

由于没有海运的可能性,外蒙古对外出口主要是对一南一北两个邻国。

北边的俄罗斯地大物博,同样矿产资源丰富,俄罗斯不仅不怎么需要外蒙古的矿产资源,相反,俄罗斯还巴不得外蒙古不卖矿。毕竟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外蒙古不卖矿了,俄罗斯的矿就能卖个高价了。所以外蒙古的资源主要是卖到我们这边来。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10)

奥尤陶勒盖金铜矿,蒙古国最大的工业企业,距离中国不到100公里

出售资源,获取外汇,外蒙古拿这些外汇都拿来干什么了呢?

发展经济?保证民生?建设军工?

都不是,由于自身的工业部门极不完善,这些转来的外汇大部分必须用来进口各种日用百货,包括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还有电视、手机、电脑等等产品。

由于只有两个邻国,这笔外汇很大一部分都流回我们手里。

央视国际频道的《边疆行》栏目,曾经做过一期关于二连浩特口岸的节目。那期节目讲的是二连浩特市区里一家浙江义乌兴办的商贸城,这个商贸城就是专门供蒙古国客商来“扫货”的。

节目里的形容是“这里是蒙古客商的购物天堂,他们要在有限的进货时间里,进到最多的货物”。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想到前几年国人出国去日本扫货的情景,但去日本扫货好歹扫的是各种名牌和高科技商品,外蒙人来扫的居然是各种日用品。

那么,外蒙人赚到的外汇,买这些商品够用吗?

以前够,现在不够。

2012年之前,可以说是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又一次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大宗商品的价格高而且需求量大,蒙古国靠着贩卖资源过着日进斗金的日子。

但仅仅四年之后,外蒙古的经济就接近崩溃。

外蒙主要向我国出口,其国内采矿业的投资人也大都来自中国,卖完矿拿着货款从二连浩特买锅碗瓢盆用火车拉回蒙古。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11)

二连浩特口岸

外蒙古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经济附庸国,他们的经济状况,他们的富裕与贫穷,完全跟矿石和我们挂钩。

但从2015年开始,世界的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石油价格都曾经一度下跌到成本价,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在2016年整个国内的经济系统都接近崩溃。

日用品买不起,难道就不买了?那当然不可能,因此外蒙古的债务在近些年一度飙升,2018年时外蒙古背负着高达230亿美元的债务。

蒙古看待内蒙古(外蒙古成了我们眼里的)(12)

这是什么概念?外蒙古一年的GDP才100亿美金,相当于外蒙两年多的生产总值。

另外一面,在中国大搞西北防护林,防风治沙的时候,外蒙古的沙漠化正在日趋严重,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外蒙古畜牧业的发展。

根据2018年的数据,蒙古国GDP为130亿美元,人均GDP为4104美元。

对比一下,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GPD为2494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则为1万美元。GDP总量几乎是外蒙古的20倍,人均则是两倍。

内外蒙古仅有一线之隔,但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百多年前的选择造就了今夕的对比,着实是令人唏嘘。

文:未定

地史馆原创,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