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绝对是谁也不怕的“愤青”,他针砭时弊,毫不留情。嬉笑怒骂皆是文章,一个笔名骂废了,再取一个继续骂。
笔者上学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说贯穿了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从三味书屋》的童年趣味;到《故乡》中捕“猹”的少年闰土;再到严谨教学的《藤野先生》。仿佛这也是鲁迅先生的一个个人生阶段,从青葱懵懂的少年到奋笔疾书的爱国文人。
青年鲁迅
那个时代的人,一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正像周恩来说的那样,他们读书真正的是为“中华之崛起”。那种信念与情怀,至今都鼓舞着“后浪”们奋勇前进。
年少懵懂的鲁迅从中国来到日本的仙台,在这里他遇到了藤野先生,他受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影响,也感谢藤野先生无微不至地照顾,在后来,鲁迅还给那段时光书写了一篇《藤野先生》,后来被选入《朝花夕拾》的散文集中。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其实他们都是来给你上课的,有些课是正面积极的,有些课是消极无奈的,但是无论哪一堂课,都会你的人生充满丰富性。
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温暖着鲁迅这种远离家乡的留学生鲁迅感恩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照顾,从而写下一篇散文,可是当有人拿着鲁迅的照片找到他时,藤野先生却说,他并没有对鲁迅有特殊的照顾,因为他是留学生,担心他语言不通,才那样做的。
虽然鲁迅记得藤野先生的好,但是他却认为这是职责所在,并不居功自傲。
藤野先生的真名叫做藤野严九郎,家族世代行医,他的童年时代有一段学习汉学的经历,所以他本人对中国极其友好,在日本战争情绪高涨的时代,难得藤野严九郎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认为日本不应该对中国发动战争,那是不正确的。
正因为日本国内的战争情绪热烈,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是极其不受欢迎的,那些日本人认为中国人智商低下,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可以想象,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并不太好。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反差,鲁迅才感恩藤野先生的大义。
然而三年后,年少而热血的鲁迅还是退学了,这一次他对藤野先生说了谎,他说要回去学生物学。可实际上是日本放了一部电影,里面有屠杀中国同胞的影像,当放到屠杀画面时,那些日本人群情高涨,最让鲁迅接受不了的,在围观的群众中,还有中国的同胞。
鲁迅意识到医学只能救治身体,却无法救治麻木的心灵,决定放弃医学,用手中的笔对敌人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鲁迅走的那天,去了藤野先生的家中,藤野先生送给他一张照片,上面写着“惜别”。
鲁迅多方打探藤野先生的下落,却一直未有结果人生总有低谷之时,如起起伏伏的大江大河,回到祖国的鲁迅一开始也没有找到适合的路线。救助民众麻木的思想,哪里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鲁迅回国之后,也是处处遇到阻拦。
退学之后的第二年,鲁迅写了几篇古文,包括《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这些文章即使现在看起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是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战乱纷起,谁能看得懂他要说的话呢?
鲁迅回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事业上没有一点突破,如果不是在1918 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并且受到了大众的认可,也许他就那样籍籍无名了。
1926 年,45 岁的鲁迅先生又发表了散文《藤野先生》,这之后鲁迅托人去寻找过藤野严九郎,可是都未有结果,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在那战乱纷纷的时代,信息并不发达,寻找一个人谈何容易。
更何况那时,藤野先生已经离开了仙台,鲁迅这个遗憾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弥补上。
藤野先生善始善终,却认为他当时那样对鲁迅是自己的本分藤野严九郎生于 1874 年,大鲁迅 7 岁。他家世代行医,他自己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为名古屋大学医学部)。
藤野先生对教学非常认真,从来不因为私人情感而放纵学生,即使是日本本土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他也不会放他一马,由于他严谨的态度,在学生中造成了一种非常刻板的印象,很多学生都不太喜欢他,甚至有些狠他。
这样的藤野先生像极了上学时碰到的严厉老师,一道题做错就板子伺候的下场,当时非常讨厌,但是随着时光流逝,也受了些生活捶打之后才发现,这样的老师才是认真负责的。
当然那些学生是不理解藤野先生的良苦用心的。
藤野先生
即使是认真学习,虚心讨教的鲁迅(当时还叫做周树人),也没有得到藤野先生额外的照顾,只是给了他一个勉强及格的成绩,甚至还有一课是不及格的,就这样差的成绩,还引起了其他学生不满,说鲁迅受到了藤野先生的照顾。
鲁迅离开之后,藤野先生也遇到了人生中的滑铁卢。
1915 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那时大学风气崇洋媚外,41 岁的藤野严九郎因为没有留学经历而失业。然后他尝试去别的学校找个教授职务,都被拒绝。
无奈之下,藤野去东京进修临床外科,学习行医。结业后进了东京一家慈善医院做医生,但很快又失业。
在藤野严九郎的人生低谷时,妻子去世了,他回到了老家福井县,投奔他二哥藤野明二郎。明二郎在镇上开小诊所,收留严九郎在此行医。
后来二哥去世,他又开了一家诊所,他一个人支撑着两个地方,可是他脾气倔强,只看自己擅长的耳鼻喉,其余一概不接。
但是藤野严九郎又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他收费非常低廉,甚至在病人没钱之时,他还会免费治疗。
阴差阳错的错过其实藤野严九郎在鲁迅找他时,他已经知道他是大文豪这件事情了。
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的话,周君该会有多么欢喜啊。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
也许这是源自藤野严九郎内心的自卑而已,他说自己在偏僻的农村,对文学也不理解,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借口。
藤野严九郎离开仙台之后的人生境遇不是太顺利,但是好在他生性淡泊,能安于现状。
藤野严九郎发表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这篇文章发表于1937 年 3 月。当年 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
藤野是反对战争的,他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们记着,中国,乃是将文化教给日本之先生。”藤野严九郎认为战争是罪恶的,对中国发动战争就是错上加错。
1945 年 1 月,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病死在广岛。老年丧子,71 岁的藤野先生极为悲伤,一度不振。但由于生活所迫,很快他又回诊所工作。
不久藤野先生就去世了,结束了这一生的颠沛流离。
有些感情是距离阻止不了的,藤野先生与鲁迅的师生情谊,在岁月洪流之中,大浪淘沙。随着时光流逝,那友谊之花也开放得格外美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