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者用一小勺,将煮熟的芸豆入荷叶或干净的蓖麻叶上,用一个牛角盛以五香盐,撒在芸豆上,即可给孩子们解馋食用。记得幼时常吃一位高爷爷卖的芸豆饼,那位高爷爷满头白发,一缕白须,慈眉善目,总是笑呵呵地对待孩子。卖芸豆饼成了当时傍晚一景。

粗粮有哪些品类莜麦(京城的豆类杂粮吃食)(1)

文/王希富

插画/郑莉

杂粮的概念比较复杂。就京城而言,所谓杂粮,是相对于大众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等来说,生育期短、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或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如荞麦、燕麦、糜子、黍子、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也有“小杂粮”之称。我国小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是世界上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国。

京城属北方地带,民众粮食以“大田作物”为主,粗粮有玉米、高粱、大豆等,细粮主要是小麦。京城人家典型的细粮是白面,典型的粗粮是玉米。后来,随着满清入关主政,便以漕运之渠道,从江南运大米至京城,存在十三仓,京城的满人开始吃仓米。北京有个钱粮胡同,“钱粮”之“钱”指俸银,“粮”便是大米,即仓米。

京城人形容日子好过就是“大米白面”,于是,大米和白面就成了京城主食的代表,也是京城人家不可或缺的口粮,用其制作的食品品类繁多。但是,人们总吃大米白面就会觉得单调乏味。无论从口味之需还是从营养之要,京城人历来知道用杂粮调剂口味和营养。早期,杂粮相对大米白面要廉价,多为穷苦人家食用,不过一旦来人待客,还是会极力待以大米白面。但时过境迁,杂粮反而成了稀罕物。京城人进城无钱买什么礼物吃食,便带些青玉米、毛豆、莜麦面、白薯之类,送与亲朋好友,以示乡间风情土产,城里人也以其为稀罕物。于是,杂粮在富人中便也成了金贵之物。

杂粮做的吃食可以让常吃大米白面的食客改换一下口味,就是所谓的“尝鲜”,所以杂粮吃食在小吃中也很卖俏和上眼。“上眼”指被看得上,做小吃生意的最希望的是食客看得上他们的小吃。杂粮吃食营养丰富,价格便宜,加上独具特色的口感与风味,颇受食客青睐。

京城的杂粮食品原料中有不少是豆类,包括豌豆、黄豆、绿豆、小豆、芸豆等。豌豆小吃如豌豆黄、豌豆糕、豌豆粥,都是很受食客喜爱的,不但在城市街巷摊贩中有售,乡村大集、庙会也少不了这些名吃,甚至已经进入了庄馆和宫廷御膳之中。

豌豆类小吃

鲜嫩的豌豆本属于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从豆苗开始到结出鲜嫩的豌豆,都是优良的蔬菜品类。而直到豌豆籽粒成熟,便成了豆类粮食,是优质的杂粮小吃原料,可以制成多种豌豆小吃,如豌豆黄便是尽人皆知的北京名小吃。

豌豆黄看似普通平常,但其丢失的技术已经不少。当今,有的豌豆黄就已失去了原味,特别是使用了添加剂的。原本的软面柔和,“面”已经谈不到了,口感与香气也变得淡然。

早年京城卖豌豆黄的有推车走巷的游商,也有在街边摆摊的摊贩,吆喝着:“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现在小枣儿没了。即使个别会做的,那小枣儿也不是当年的“密云小枣”了。还有宫廷豌豆黄,其中的小枣是要去皮、核、杂质,打成枣泥或枣水,与豌豆粥合成一体,看起来色偏酱红,吃起来枣香绕口,不见枣形。如今形与味皆无了,有的真似一锅剩粥。

豌豆小吃还有一种豌豆糕,其主料也是豌豆,熬制时要去皮,保留了部分软面的豌豆颗粒,整体硬度也比豌豆黄硬,因此有嚼头,口感更好;然后再分层制作,每层均铺放口味浓重、色彩斑斓的果料,上层压上去皮切条的柿饼肉。这道小吃做工复杂而精细,看起来锦绣装扮,色若黄金,吃起来既有嚼头又绵软香甜,不是一般的豌豆黄可以相比。

豌豆糕曾是京城非常知名而又多见的小吃,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曾经培养了几名徒弟,恢复了豌豆糕的手艺,不少食客尝后都大为赞叹,有的人却依旧不知何来还有这种好吃的佳品,更不知因何从京城小吃中消失。

豌豆小吃中,还有一种豌豆粥,既简单又奇特,既好吃又有趣,是过去京城儿童喜爱的小吃,如今更无法寻觅了。卖者多是肩挑两箱,一端是锅火,一端是碗勺,取小碗、小勺,装豌豆粒若干在碗内,加汤,加糖,轻轻搅拌,忽然豌豆颗粒便散开,融入汤中成为粥状,吃起来唇齿留香。孩子很难经得住这种魔术般的诱惑,所见必吃。如今提起豌豆粥,几乎无人知晓,更别说所吃之味道和制作的秘诀。

还有一种豌豆小吃,几乎都是给孩子吃的零食,即所谓“牛筋豌豆”。牛筋豌豆一般是街巷游商小贩出售,身背木箱,沿街叫卖:“牛筋——豌豆——”孩童买来放在小碗里,甚至放在手中或衣袋内,随手抓吃,口感鲜咸筋道,越嚼越香。

粗粮有哪些品类莜麦(京城的豆类杂粮吃食)(2)

绿豆类小吃

在京城小吃中,绿豆除了可制淀粉,也是不少小吃的重要辅料,还可以制作凉粉类小吃,是纳凉度夏的佳品。凉粉加芝麻酱、醋、蒜、胡萝卜丝、黄瓜丝、辣椒油,食之爽口,祛暑解馋。其形状有“切条”和“漏鱼儿”两种,吃法类同。绿豆团粉还可以做成“粉皮儿”,如上述方法切条拌食,似凉粉,但却很少单独出售,一般是放在冷碟菜中提供给食客。

以绿豆为原料的小吃还有饹馇。饹馇是用绿豆面加入姜黄在锅中摊制而成,摊好后可以作为原料,制作多种吃食。如炸饹馇盒,是用薄饹馇为皮,厚饹馇加胡萝卜、香菜、调味剂等和成馅,皮馅结合后切条油炸而成,食之外酥里嫩,味厚清香,是京城过年的素供和菜品。如今其在京城已基本消失,偶有见到便是集市摊贩自家所制,但是皮和馅也较原来的制法大为走样。

特别需要一说的是,京东早年有一种饹馇卷,是将摊薄的饹馇皮直接卷成卷,切段,油炸而成,其中并未加馅,如今却到处有卖,名为“饹馇盒”了。这种卷皮的饹馇卷早年多出在京东一带,如通州、香河、大厂等,京城原本的饹馇盒绝对不是这种“卷”。饹馇还可以用于做炸饹馇、焦熘饹馇、肉丝饹馇等廉价味美的菜品,在二荤铺和普通饭铺均有出售。

绿豆食品还有久负盛名的特色小吃——豆汁。豆汁是生产绿豆淀粉或粉条的副产品,价格便宜,在京城的粉房门口总有一缸新鲜的豆汁,缸边上挂着黄铜舀子,路人口渴便可随意从缸里新鲜豆汁喝来解渴。

京城商贩或铺面买豆汁有许多讲究。首先是豆汁的加工,如今,几乎连开豆汁铺的都不太清楚做法。豆汁在出售之前,需要加工调制,就是“勾面儿”,要在清洁的豆汁中勾兑小米或糜子面,之后二次发酵。这样的豆汁不但酸味纯正,而且浓厚酸甜,这便是俗话说的“豆汁勾面儿”。然后是出售豆汁所配的小菜,必须爽口,如辣苤蓝丝、辣芥菜丝、葱油疙瘩丝、辣萝卜条、十香菜等。

京城有名的豆汁铺面不少,如琉璃厂的豆汁张、东安市场的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桥的舒记豆汁铺,都是当时京城戏剧界名角和不少文人墨客经常光顾的场所。四六城各处街边巷尾也有卖豆汁的摊贩。

早年京城的豆汁品质很好,绝非“酸臭”之类。不知何时、何人,以京城名人为称谓,开始大谈豆汁之“酸臭”为特色,似乎不酸不臭便不是豆汁。这种怪论还发生在各类媒体和所谓“京城名人”的口中。其实,真需要为京城的豆汁正名。早年精心经营的豆汁名家,没有一家的豆汁出现“酸臭”现象。豆汁讲究的是酸、甜、鲜,绝不能臭。之所以谬论流传,是后来摊贩失去了传承的绝技,使豆汁失去了原汁原味,便以变味的豆汁标成样板,也未可知。

与豆汁齐名的还有麻豆腐。麻豆腐也是生产淀粉或粉条的副产品,其做法便是炒。炒麻豆腐多在二荤铺有售,或家庭自制,大饭庄不卖。炒麻豆腐一般多用羊油,吃个“味儿冲”,也可以用猪油或素油,要根据食者的身份与喜好而定。炒制过程中,油要丰厚,加疙瘩缨、青豆嘴儿、羊肉末、黄酱、炸辣椒油等。此菜尤其下饭。

还有以绿豆为原料的小吃便是豆面丸子,包括干炸的小丸子和卤丸子(点击蓝色字体可看王老旧文《京城的丸子叙旧》),都是京城小吃之类,笔者已在“炸货”中介绍,故此不再赘述。

黄豆类小吃

黄豆也称大豆,直接用其制作的吃食很少,好像只有“笋豆”这种素菜是直接吃豆的,其他以黄豆产品制作之小吃多是以豆腐为主要原料,如老豆腐、臭豆腐、豆腐脑、炸豆腐、豆浆、豆腐丝等,街头均有叫卖。其中臭豆腐专有厂家制作,不列为小吃。

老豆腐和豆腐脑与制作豆腐极其类似,只是点卤的轻重不同。老豆腐点卤较老,接近制作豆腐,只是不压缩出水,直接浇上佐料便吃。豆腐脑点卤要嫩,口感如奶酪般细滑。老豆腐的佐料一般有蒜汁、酱豆腐汁、韭菜花、辣椒油等,口味香浓。豆腐脑是浇卤,多为羊肉卤,里面特别不能少了黄花、木耳勾芡成卤,还要另点蒜汁,才有浓重的口味。

此外,豆浆一般是在早点卖油饼、油条时一并出售,干稀搭配。炸豆腐是将切块的豆腐油炸之后放入卤汤中卤制,连汤一起装碗,浇佐料食用。

粗粮有哪些品类莜麦(京城的豆类杂粮吃食)(3)

其他豆类小吃

芸豆小吃即芸豆饼,是一种街头游商叫卖的小吃。卖芸豆饼的游商多是老年人,一是此物不需要沉重的挑担,只一个柏木背箱便可经营;二是步行游走不用走太远,只在本村本街吆喝叫卖,不至于太累;三是购买者多是孩童或老人,一般便是街坊四邻,人缘熟悉,买卖和谐。

芸豆煮熟便很软烂,但却柔韧而面性滑爽,口感细腻,带有天然的豆香。芸豆个头大,虽然带皮煮制,但是其皮并不影响口感,反而显得利爽。卖者用一小勺,将煮熟的芸豆入荷叶或干净的蓖麻叶上,用一个牛角盛以五香盐,撒在芸豆上,即可给孩子们解馋食用。也可将芸豆放入一块干净的粗布上,包起来拍成饼状,再撒五香盐,交给买者食用。除了孩子,还有没出阁的姑娘、新过门的媳妇、喝酒的老人也喜食此物。笔者记得幼时常吃一位高爷爷卖的芸豆饼,那位高爷爷满头白发,一缕白须,慈眉善目,总是笑呵呵地对待孩子。卖芸豆饼成了当时傍晚一景。

芸豆在庄馆中可制芸豆卷,其做法很像奶卷子,据说也是受奶卷子制法的影响。将煮烂的芸豆过罗去渣皮,摊成皮,在其中摊入馅心,卷成卷,刀切分段,即成芸豆卷。芸豆卷之馅心可用枣泥、山楂,但一般不用豆蓉,因为豆蓉馅与芸豆皮口感相似,不易区分皮与馅之口感,变得口中一锅粥的感觉。芸豆卷一般在宴席中作为细点配置,如今依然可见。

除了芸豆,还有红小豆可以入小吃,便是小豆粥。小豆粥因为要保温,一般在摊贩出售,摊下有灶火加热。小豆粥听起来简单,用红小豆熬熟焖烂便是粥,其实制作起来也很是不易,如今所卖的小豆粥不少都已变味。早年的小豆粥讲究豆烂而不碎、粥黏而不稠,喝起来爽滑利口,豆汤分离,豆烂汤浓。

在我的教学中,几乎所有学习的面点徒弟开始都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却总会熬成一锅稠粥。这其中的窍门是我的“老师”——润明楼名厨大哥希荣暗中传授与我的。其所谓的秘笈就是“汤豆分煮”:煮粥用的豆只煮到七成烂,便要停火;然后另起灶煮豆,收汤,待汤浓如芡、黏而滑爽,对入粥中再煮合成,必有豆爽利汤浓滑的效果。吃时,再加入白糖、桂花,其口感是普通粥无法比拟的。这种做法当前几乎无人知晓,即使知道,怕是也不愿搭工赔钱去做了。

此外,与杂豆类原料有关的小吃还有豆碴糕和豆面儿糕。豆碴糕是用芸豆煮开、破粒做馅,以黏米面为皮制作的粘糕;豆面糕又称“驴打滚儿”,是用炒熟的黄豆面加糖,拌成糖面,裹在粘面皮中,卷成卷儿,切段成型,即为“驴打滚儿”。但是,此两种小吃的主料不是豆类原料,而是“粘面”。此处不再细述,且待下期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