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雁凌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大风雪歌——林区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区三唱之三》三首诗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林区读者的喜爱《林区三唱》为宣传伊春林区发展建设、为宣传林业工人、讴歌伊春、讴歌林业工人战天斗地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睡莲的诗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睡莲的诗篇(种植在森林里的诗篇)

睡莲的诗篇

马雁凌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大风雪歌——林区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区三唱之三》三首诗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林区读者的喜爱。《林区三唱》为宣传伊春林区发展建设、为宣传林业工人、讴歌伊春、讴歌林业工人战天斗地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年,恰逢《林区三唱》发表55周年,2017年7月23日,笔者与郭岭梅、郭晓惠一起采访了郭小川在新青林业局金林林场采风时的主要陪同人员、新青林业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全国劳动模范苏万成。

尽管时隔55年,时光冲淡了很多往事,但是,提起1962年12月郭小川来到伊春市新青林业局金林林场采风的事,提起当年接待郭小川、与他朝夕相处的事,88岁高龄的苏万成历历在目,激动不已……1962年12月8日,著名诗人郭小川来伊春考察林业,到新青林业局体验生活。时任新青林业局金林林场党支部书记的苏万成接到新青林业局领导电话:“小苏啊,从北京来一位诗人,要去金林林场考察林业、体验生活,你们要好好接待,确保客人的人身安全。”

苏万成放下电话立刻忙碌起来,心想:“天这么冷,北京来的客人怎么受得了?”他急忙从仓库领来了工人穿的劳动保护过膝的“纳趟”棉大衣、土黄色裤子、狗皮帽子、手捂子、棉胶皮靰鞡、毡子鞋垫、绿色腿绑;他拿起狗皮帽子看了又看,觉得这不像文化人戴的,又找来一顶羊剪绒帽子。这就是郭小川上山采风的全部行头。

北京来的客人住在哪里呢?苏万成决定让客人住在自己的办公室。他搬来一张木板床架子,靠墙支上,铺上几块新木板,领来一床棉被,把床单、被里洗得干干净净铺在床上。他又把屋地扫了又扫,把桌子擦了又擦。

苏万成清楚地记得郭小川来的那天,他去到森铁车站接站的情景。他说:“只见郭小川穿着一件灰色中山装,戴一顶鸭舌帽,利落地走下小火车。一见面就伸出手与我握手,笑呵呵地说:“你就是小苏啊。”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

当郭小川第一次走进原始林,看见那些参天大树排列成阵,看见树冠上、树枝上托着厚厚的积雪,不由得思绪万千。我想:那一刻,诗人一定灵感突降,才有了“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从天坠;桦树林呀,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好兵将啊,白旗、白甲、白头盔”的诗句。12月份,正是小兴安岭最寒冷的季节。郭小川不怕严寒,每天与工人同步上山。郭小川对林场的一切都感到新鲜,看见什么不懂的就问,直到把疑问解开为止。

虽然是冬天,但是,森林里并不单调,并不寂寞:那些色彩斑斓的山鸡、花尾珍鸡不时飞过,还有很多种不知名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快地叫着,喧闹着;小松鼠、花狸鼠瞪着黑溜溜的眼睛打量人;清新的空气甜丝丝地,吸一口仿佛清洗了五脏六腑。郭小川感受着这一切,由衷地称赞说:“林区的环境真好,鸟语花香,空气真新鲜,甜甜的。”

苏万成陪郭小川到林号看所有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看得很仔细。郭小川甚至还拿起斧子,摸摸斧刃是不是锋利,他称赞说,这斧子真快,赶上菜刀了。他还抡起大斧砍楂。看见油锯手端着油锯伐木,郭小川接过油锯说:“我试试。”他端起油锯,学着油锯手的架势,拉了一会。郭小川不论看什么,都看的极其认真,有时让工人做示范。有的工人不解地说:“你学这个干啥呀?”郭小川说:“我要把你们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

郭小川看见工人修的土槽子浇上水冻成冰滑道,把木材一根一根地竖着放进去,木材顺着冰道滑下山,既省时又省力。他连连说:“工人师傅真的很智慧!真了不起!”看见工人用斧子砍树枝,打出“白眼圈”,而不能打出“马耳朵”。他问:“这是为什么?”直到弄明白为止。工人用斧子敲原木,一敲就知道原木烂到哪儿了,就在哪儿下斧子。他看了很惊奇,连连称赞:“真神奇!真准!”

就这样,郭小川在金林林场看了采伐、装车、归楞、冰雪滑道、拖拉机集材、森铁运输等木材生产工艺流程。六十年代,伊春林区的冬季格外寒冷,冬季是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为了防寒取暖,为了解除一天的疲劳,很多林业工人都有饮酒的习惯。那时,林业工人青壮年居多,多数工人住在工棚。晚上下班归来,工人们三五一伙,围坐着在一起,饮酒、吃饭;那时,工人们喝的是散装白酒,用装3斤8两的大绿瓶子或是扁扁的水壶装白酒,用粗瓷二大碗、搪瓷茶缸喝酒。喝酒时,他们喜欢划拳,一边划拳一边抖动双肩。 郭小川常常站在工人身边,细心地观察他们喝酒的神情、状态,时不时地攀谈几句。当时,金林林场油锯手王长发既能干活,又能喝酒。郭小川经常和他聊天。只是,从来到走,郭小川从未喝酒。

通过与工人的近距离接触,林业工人不怕严寒、不怕困难、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深深地感染了郭小川,工人们劳动归来举杯痛饮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了诗人的无限联想,伊春林区的壮美风光,浩瀚森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为祖国生产木材的林业工人,一幅幅画面一一闪现在脑际。那些画面,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心扉,为他创作《林区三唱》奠定了基础。

第一天,苏万成很拘束,不知说什么。第二天,两人就像老熟人似的。郭小川问什么,苏万成回答什么。白天看一整天,郭小川还不满足。他对苏万成说:“咱俩每天吃完晚饭再唠一个小时。”

于是,每天吃过晚饭,郭小川和苏万成都要坐下来唠一个小时。郭小川给苏万成讲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苏万成给诗人讲林业工人吃苦耐劳为国家贡献木材的感人事迹,讲林区的茂密森林、獐狍野鹿、野菜野果、神话传说。苏万成自豪地说:“北京的十大建筑都有我们输送的木材,都是8米长、40公分(厘米)粗的优等木材”。郭小川听了连连称赞:“伊春林区了不起!林业工人了不起!”苏万成给他介绍情况时,他常常急切地说:“再给我说一遍。”郭小川对林区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林区的原始林北京就没有!林区的清新空气北京也没有!你们在林区生活会更长寿的。”

到了约定时间,郭小川说:“到点了,你休息吧,我也休息。”苏万成走出很远,回头一看,郭小川房间的灯还亮着。

当年,林业工人粮食定量,每人每月只有7斤细粮:6斤白面,1斤大米。苏万成与食堂的师傅商量:尽量让客人吃好。早饭,师傅特意给郭小川煎了几片馒头片,一碗二米粥,咸菜丝放几根肉丝。

当时,苏万成不让郭小川自己打饭,可是,郭小川却坚持要自己打饭。一次,郭小川进了食堂的灶房,看见给工人们做的大锅饭:蒸窝窝头、炖土豆白菜、豆芽汤、咸菜,急忙说:“你们吃的是这个?我也得吃这个。”大家说:“你是客人。”郭小川对苏万成说:“苏书记,这样不行啊,我不能特殊啊!工人师傅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每天早饭后,苏万成陪着郭小川上山。上山要带饭:工人把干粮用干净布包上,揣在贴身衣服里。再扎上腰带,到中午吃时干粮还是温乎的。食堂给郭小川带的午饭是两个馒头和一点咸菜,有时再加几片胡萝卜。一天中午,郭小川看见工人吃的玉米面大饼子,他就拿出自己的两个馒头,非要和工人换玉米面大饼子不可。那位工人实在推辞不过,就说:“换吧。”郭小川拿一个馒头换工人师傅半个大饼子。工人们见了这情景都很感动。苏万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他让会打鱼的年轻人砸冰窟窿,下“须篓”,捞几条小柳根儿,偶尔还能捉到山鸡、野兔,给郭小川改善伙食。

郭小川处处严格约束自己。他在家是吸烟的,但是,在新青林业局金林林场采风时,苏万成从未见过他吸烟。想来,他是知道护林防火的重要性,因此才克制自己没吸烟。每天上山回来,郭小川和工人一样,棉裤腿和棉胶皮靰鞡都被雪浸湿了,他从未抱怨,和工人一样,把棉裤和棉鞋贴在火墙上烤干,第二天再穿。

当年,金林林场只有三台“摇把子”电话,党支部书记、场长、调度各一台。这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七天六宿,郭小川从未打过一次电话。

七天六宿很快就过去了,郭小川要返回北京了。临行前,郭小川对苏万成说:“我回去把在金林林场了解到的情况整理好,向新青林业局党委、向伊春市委汇报。”他还语重心长地叮嘱苏万成:“你这么年轻,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文化啊!”

告别的时刻来了。郭小川即将乘坐森铁小火车回新青林业局。在森铁车站,两个人告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上车后,郭小川对送行的苏万成摆摆手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郭小川回到北京后,曾经给苏万成寄来一封信。信中,诗人嘘寒问暖,向苏万成、向林业工人,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林区的思念,充满了对林业工人的思念。

苏万成接到郭小川的来信很激动,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一直想给郭小川回信。可是,他转念又想:自己只读过半年私塾,怎能给尊敬的诗人写回信?他把这封信拿到家里珍藏起来。不久,苏万成在工作中受伤了;再后来,那场运动开始了,那封珍贵的信件也被搜走了。

郭小川回到北京后,立刻投入了创作。我曾在与郭小川的女儿郭晓惠的交谈中得知,郭小川是在用生命写诗。写诗,他不惜耗费时间,他不惜耗费心血,他不惜耗费生命,他不惜一切代价。他白天上班,晚上坚持创作。为了战胜疲惫,为了在极度困倦中保持头脑清醒,他吸烟、喝茶、饮酒;他的头发一把一把地掉,他的牙齿一颗一颗地松动、脱落;在创作《月下集》时,他的一口牙完全掉光了!

诗人郭小川究竟是在金林林场创作的林区三唱还是回北京创作的?在金林林场,人们并没有看见他动笔。我找到自己珍藏的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小川诗选》,翻到《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大风雪歌——林区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区三唱之三》,只见在这三首诗的文尾都写着同一行字:1962年12月记于伊春。其中《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大风雪歌——林区三唱之二》都是1963年2月1日至28日写于北京;《青松歌——林区三唱之三》1963年3月16日至26日写于上海。

据此,我们得知:诗人郭小川在金林林场采风时,只是记下了一些见闻与灵感,回北京后才正式投入创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一行字,却明确地记录了构思时间和写作时间。正是《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大风雪歌——林区三唱之二》、《青松歌——林区三唱之三》这三首诗歌以及1962年12月记于伊春这行字,使伊春的名字传遍全国。

郭小川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里,创作出一系列优秀诗作:《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秋歌》、《林区三唱》、《西出阳关》、《昆仑行》、《春歌》等,文学评论家、《郭小川诗选》初版本的编选者、序言作者、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冯牧在《郭小川诗选》1979年版序言中这样写道:“让我们反复吟诵一下郭小川的那些以《厦门风姿》、《祝酒歌》等为代表的出色诗篇吧。这些作品中,深刻有力的主题思想,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生动有力而又具有民族气魄的艺术风格,应当说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与统一”(《郭小川诗选》序言14页)。 《林区三唱》发表之后,在全国、尤其是伊春林区流传甚广,不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林业职工,人们耳熟能详。尤其是《祝酒歌》,流传更为广泛,很多人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甚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伊春林区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中,也多次有人朗诵、表演《林区三唱》(新青局的、苏万成的长子苏连和曾经两次以《林区三唱》为内容创作了情景剧并演出)。2014年8月30日,由伊春市承办的第十三届黑龙江省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演员朗诵的《林区三唱》选段与林业工人抬木头的壮观场面艺术地再现了林业工人战天斗地的场景,赢得了省领导和全省各地教练员、运动员的赞叹!可见,《林区三唱》早已深入人心。1976年10月18日,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逝世。诗人虽然已经远行,但是,诗人记于伊春、创作于北京、上海的《林区三唱》等著名诗篇却长久地鲜活着,流传至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像清泉,川流不息地流过人们的心灵,带给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深深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