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疆域最大的王朝之一。

唐代初期,唐朝大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内地,又击溃了东突厥、西突厥、高丽、薛延陀、吐谷浑、高昌等,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奇才。

在后期,唐朝又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将帅,他们运筹帷幄帮助唐朝解决了一次有一次的内忧外患,延长的唐朝的时间。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我们一起来看看呗!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1)

十、李光弼(公元708年—764年),契丹族,盛唐后期著名少数民族大将,他戎马倥偬四十余年,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光弼祖先是契丹族部落首领,世居营州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其父李楷洛任武则天时期的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那公。李光弼小时候不善言辞,但是却非常喜好读书和骑射,尤其在骑射武艺方面很是下苦功,小小年纪就已经掌握了娴熟的骑射本领。因此,才能出众、文武兼备的李光弼还未成年,就被朝廷任为左亲卫将军麾下的左郎将,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李光弼性格严勇沉毅,颇有深谋大略,不仅深得下属的敬佩,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多次得到提升,后来成为当时唐朝九大节度使之一的名将王忠嗣的得力助手,被王忠嗣看作是自己未来的接替者。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李隆基末年)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勾结其部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

发动了历时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们早已疏远了战争,根本不会想到多年的太平盛世会如此轻易地就被烽火狼烟所打破,因此,到处是一片慌乱,竟无人敢于抵挡,叛军自范阳起兵,十几天之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进了一千多里。

不久,军事重镇洛阳即告失守,通向都城长安的门户随时都有可能被攻破。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李光弼被任为魏郡太守,在危难之机担负起了保卫国家、平定叛乱的重担。他首先吸取了军备松弛导致洛阳失陷的经验教训,训练了一支军纪严整、战斗力强的军备力量。之后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 手三千人迎击叛军,收复了七县失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李光弼因功被朝廷加封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之后,李光弼又与郭子仪密切配合,进一步取得了胜利,叛军的气势很快低落下去。

可就在这紧要关头,由于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受朝中奸臣构陷而被迫听命引兵出关,导致了兵败被杀、无险可守,致使叛军长驱直入开进长安,局势再次陷入危急中。唐玄宗也被迫逃入蜀中,李光弼辛苦征战收复的许多失地重又落入敌手中。

不久,北上抗敌的皇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改元至德),李光弼被任为户部尚书,留守北都(太原)。至德二年(757年)一月,史思明攻入太原,李光弼以少抗多,沉着应战,坚守城池四十多天。这时,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军大乱,李光弼得以乘乱反击而取胜,郭子仪、李光弼因屡建奇功而受封赏。

759年4月,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自立为帝,李光弼奉命前往征讨。他运用高明的军事策略和计谋,不仅轻易得到了史思明的良马千匹,还将史思明手下的大将李日野感化而归降。史思明众叛亲离,成为强 之末。这时候,李光弼却引起了肃宗的猜疑,为了顾全大局,李光弼忍辱负重,一边奋力平灭叛军,一边努力协调与朝廷的关系。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7月,逃散在各地的叛军残余先后被李光弼等人消灭,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下来。而战功卓著的李光弼却自愿回徐州镇守江淮,不想再参与朝廷的纷争。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七月,李光弼病逝于徐州兵营。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2)

九、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3)

八、高仙芝(?—756年1月27日/1月24日),高句丽贵族,唐玄宗时期名将。

高仙芝幼时随父到安西,二十余岁时被授予将军。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被封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同年,率军平定达奚部叛乱。天宝六载(747年)三月,平定小勃律国。

天宝六载(747年),升任鸿胪卿、假御史中丞,接替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天宝八载(749年),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天宝九载(750年)二月,击破揭师国。随后又进攻石国,生俘其国王和部众。

天宝十载(751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右羽林大将军。天宝十载(751年)四月,率军进攻大食,双方激战于怛罗斯城,因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而战败。

天宝十四载(755年),被封为密云郡公。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高仙芝被任命为讨贼副元帅,屯兵陕郡。同年十二月(756年1月),退守潼关。不久,唐玄宗听信边令诚谗言,命其杀害了高仙芝。

主要成就: 平定达奚部叛乱、平定小勃律国、击破揭师国、攻破石国

高仙芝厉害其实还是非常厉害的,虽然高仙芝在名将辈出的唐朝并不是很出名,但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其他将领太过耀眼。他最让人乐道的一场战争就是号称阻挡了阿拉伯帝国东进脚步的怛罗斯之战。这场战争虽然以高仙芝退败收场,但是他虽败犹荣。因为唐朝没失去土地半分,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4)

七、王忠嗣(705-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

王忠嗣出身太原王氏,起家尚辇奉御。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假子,赐名忠嗣,交好忠王李亨。

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河西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玉川战役,轻骑偷袭吐蕃,导致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北伐契丹,参加“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

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诛杀乌苏米施可汗。参加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导致吐蕃两王子阵亡、吐谷浑依附大唐,历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册封清源县公。反对进攻吐蕃石堡城,预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功勋日盛,受到宰相李林甫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在部将哥舒翰苦求下,贬为汉阳太守,迁汉东太守。

天宝八年(749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宝应元年(762年),获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5)

六、李孝恭(591年~640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改为山南招尉大使,负责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武德三年(620年),封赵郡王。

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李靖为副将,灭萧铣,受封荆州大总管,成功招抚岭南诸州。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武德九年(626年),赐实封一千二百户。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初,任礼部尚书,以功封河间郡王,好游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时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6)

五、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大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土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张土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丽,不断击败高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侍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2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肘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唐征高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

征高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 (651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土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1匹。 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圾。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10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薜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占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10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了箭射死3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3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偘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偘。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偘进至金山,又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丽南苏、木底、苍岩3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2干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土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勣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2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减。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丽士民安居乐业。

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10余万人,征讨吐蕃。

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苫诲),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峙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陪道掩贼不整,灭之矣。”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敖万人,薜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牧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遥乌海缄,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至此,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但吐蕃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战后,他因败绩被免为庶人。

不久,高丽地区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辽东。任内,薛仁贵因事违法,贬象州,后遇赦免而还。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2万人,及牛马羊3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

薛仁贵为唐朝名将,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从而为唐前期的强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他在战争中有时治军不严,纵兵掳掠,收受赂贿,又往往斩杀过多,失之残酷。薛仁贵还忠于职守,从他任安东都护时的情况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7)

四、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十五岁时,以骁悍多力,胆气绝伦的气魄追随父亲作战,先登陷阵,乡里依赖他得以安定。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乾封二年去世,年七十六岁,追赠幽州都督,谥曰庄。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西域诸国震慑降服。唐朝立国二百八十九年,其广袤疆域至高宗朝达到了巅峰,大唐的声威随之播及西北边隅和东方遐邦,既为中原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中国版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定方不仅英勇盖世,且为人正直。王文度杀降谋财时,“唯定方一无所取”;在灭亡西突厥后,定方让“诸部各归所居,通道路,置邮驿,掩骸骨,问疾苦,画疆场,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所掠者,悉括还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时曾答应饶他性命,于是定方又信守诺言,顿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义。更难得的是,苏定方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却依然被委以重任,“为诸将节度”,以七十多岁高龄默默镇守在吐谷浑战场的最前线。

苏定方善于提携后俊。早年遇上才德兼备的青年裴行俭时,直感叹“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于是倾囊相授,“尽以用兵奇术授行俭”。定方去世后,裴行俭也成为了唐高宗后期的著名将领,兼任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文武二职,史称“儒将之雄”。裴行俭后来多次平定东西突厥的叛乱,为大唐重置安西四镇。唐朝建中三年,师徒二人双双配享武庙,在代表古代武将至高荣耀的圣殿享受祭祀,在中华历史上前后辉映。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8)

三、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李勣一生,经战阵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大唐王朝的稳定、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别人,故而人尽死力。

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司空英国公李勣”便是其中之一。

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勣。

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9)

二、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男,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之讨论孙、吴之术的人,只有你啊。”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

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

大业(605—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这时,反隋暴政的叛乱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于是李靖把自己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密告。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李渊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

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

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晚唐以后逐渐被神化。后晋时追封“灵显王”,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

唐朝三十位名将排名(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武将)(10)

一、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应该是大唐最容易被忽略的名将的,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很少有人把他算进名将里面。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他的将才能力,他年少从军,一生南征北战,在唐初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事上的能力非常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