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不知何时开始,我们把遥远的西方做天竺,那一方土地叫天竺之国,又叫做西天,如梦似幻的西天佛国。
很早很早以前,也不知某年某月,他们称呼我们叫做震旦,说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
先人们都说太阳是神灵,有神来看管巡查,神在的时候就是白天,神不在的时候就是黑夜。
先人们说西边的太阳落山了,神在咱这儿看完了,该走了,咱这儿天黑了,神该到西天去了,西天就是白天。
老人们说管太阳的是个女神,名字唤作常羲、常仪,平时人们都叫她羲和
羲和,传说帝俊妻,生十日、十二月
羲和女神管着太阳,管着月亮,管着日历。
羲和女神有十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会变化,每一个孩子都能变成一个太阳,总共有十个太阳。
羲和女神带着十个孩子住在海外汤谷。那里有一颗几千、几千仗高的大树,名字叫扶桑。羲和女神带着她的十个孩子,就是十个太阳住在这扶桑大树上。后来人们就把女神住的地方就叫做羲和国,或是叫扶桑国。
羲和国东南海外蒙谷地方,有个很大、很大的水潭,名字叫做甘渊。甘渊里的水很清、很清,很甜、很甜,里面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好喝又长力气。
羲和女神有一辆硕大的神车,有六条巨大的龙。
羲和女神每天都会派一个孩子上天值班,每天轮流。
每天早上,都有一个值班的孩子先在咸池里洗一个澡,登上龙车离开扶桑那个汤谷他们住的地方。
早上,无论哪个孩子值班,女神羲和都会亲自驾驶龙车伴送,羲和驾驶威武壮观的龙车,离开汤谷到东南海外蒙谷。
从汤谷到蒙谷,共有十六个站,正好一天的路程。车到第十四站叫悲泉,值班的孩子就得下车步行。
羲和女神轮值的孩子,飘然飞升上天,身体幻化成太阳,普照大地,生长万物。
羲和女神架着空车赶回汤谷,为伴送明天值班的孩子做准备。
羲和女神常常带着孩子们在东南海外的甘渊一块洗澡,甘渊的水,十分甘美,羲和把孩子们都洗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
先人们说,这个故事叫羲和浴日,来源于《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先人们常说,西天是脱离生死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西天佛国,是万佛之国,那里众生平等,是有功德的人死后灵魂升天、超度往生的国度。
天竺之名,大约西汉张骞之后、最迟东汉,究竟始于两汉何时,已无从可考。
天竺之名,更多体现的是我们的理想和心境,天竺国存在于在我们的内心世界。
天竺之名,本土道教、道家的味道扑面而来,馥郁浓厚。
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竺,就是竹子,道家的象征、道教的符号、道的物化载体。在那遥远的古代,道家认为竹子是“道”与“气”的天然融合,一种生命结构及运动机制的有形物。
我们这最早知道身毒的人,可能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各国,在大夏国听说遥远的南方还有个国度,叫做“身毒”。张骞回来向汉武帝汇报西域各国情况时,提到在大夏国看见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身毒”
贩来的。他认为既然“身毒”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身毒”可能是当时印度名称发音,译成“身毒”两字,体现了张骞等人从大夏国人所描述古印度得到的总体印象。到了公元前117年,张骞第三次出使西域,奉命派人到身毒国去联络,后来据说还把身毒国的使臣带回了长安。张骞并没有亲自去过身毒,但他的下属可能到过身毒。
《魏书·释老志》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宪口授《浮屠经》。可知佛教早在公元前就流传到了中国。
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史书中出现了“天竺”这个词,来代替“身毒”。
汉朝有个好皇帝,皇帝名刘庄。
汉明帝永平七年,某一个夜里,皇帝刘庄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形高大,身披太阳光芒的金甲神人,慈眉善目,在空中飞行,最后落到宫殿庭中伫立。刘庄皇帝见到金人后,心里十分舒坦,龙心大悦,高兴的叫出声。一觉醒来,方知南柯一梦。免不得落寞,有所依恋。
第二天早朝,汉明皇帝刘庄召集群臣解梦,描述梦中情形,询问吉凶祸福。
丞相伏恭惭愧不能解,说太史傅毅博闻多知。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
博毅向汉明皇帝举荐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王遵,说三人学富五车,志虑忠纯,可为西行取经使者,不辱使命,取来佛经。
于是明帝流派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几人组团西行取法。
使者团一行到达与天竺毗邻的大月氏国,遇到两位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正在那里弘法,便邀请他们来汉朝。两位高僧欣然接受,于是众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于公元67年回到洛阳。
摄摩腾、竺法蘭两位高僧带来的佛像,与汉明帝梦中的金甲神人面貌竟然一般无二。明帝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置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高僧住在鸿胪寺中。
第二年,即公元68年,汉明帝刘庄下诏书,建造白马寺,做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白马寺由此成为第一座皇家寺庙,有“释源”和“祖庭”之称。
在寺中,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这是中土最早的佛经译本。
白马寺门票上印着这一段故事:
昔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礼请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蘭,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东还洛阳。明帝躬亲迎奉,宣委鸿臚,以陈国礼,敕令给释迦像于清凉堂,于城西雍门外三里建白马寺,命二尊者居之。此汉地有寺院之始也。
《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
唐朝时期大和尚玄奘去西天取经,西天有天竺国,天竺国在西天,天竺国其实是统称。
后世学者有五印之说,按地理方位分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个天竺。
玄奘西行拜戒贤法师为师、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叫那烂陀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那时候的摩揭陀国可以说就是那时候的中天竺国。
西汉以来所说的身毒、天竺、信德或是梵语sindhu的音译,是确指印度河流域的辐射区的,而非整个南亚大陆。
唐高僧玄奘往西天取经回来后,按他的经历,根据 Indu 读音正名为“印度”,他说:“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玄奘说“印度”二字在汉语中含有轮回不息、如月照临的意思。古印度人常常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婆罗多”。婆罗多原义是“月亮”,还是北印度部族的名称,印度由此也称月亮之国。
唐朝大和尚玄奘西天取经,途经的国家就有110个之多,这些古国除了中国新疆、西藏之外,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克什米尔都有,那时候的西天即天竺有很多松散的邦或诸侯国。
曾属中国的克什米尔,那时有迦湿弥罗国、钵伐多国等,玄奘在那里学习梵文经典,现在国界仍然未确定,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有主权争执。
古印度只是个地理概念,现在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和克什米尔的某些地方都被古人稀里糊涂、笼统模糊地当作天竺、印度。
今天的印度是指印度共和国,英联邦成员国,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