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6日入伏,为何说今年是“母伏”,入伏下雨好不好?看谚语咋说的

之前还在网上听到一些专家说今年是“无夏之年”,如今却还没有入伏就已经热得受不了了。

正所谓“夏至三更数头伏”,如今终于要迎来“三伏天”了,在7月16日就正式“入伏”了。

出伏下雨意味着什么(明天入伏为何说今年是)(1)

那为何有人说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呢?难道三伏天也有公母之分吗?在头伏这天下雨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传下来的谚语怎么说的。

2022年三伏时间表,为何今年是“母伏”

虽然每年都有一个三伏天,可是每年三伏天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且不同年份三伏天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和二十四节气所决定的。

因为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才入伏,虽然每年夏至的时间是基本不变的,都是在6月21日前后。可是每年的“庚日”都是变化的,这也就导致了每年入伏的时间是不同的。

而且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是头伏,而立秋节气以后所出现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之间是末伏,庚日和庚日之间是10天一个循环,所以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出伏下雨意味着什么(明天入伏为何说今年是)(2)

但是有些年份,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庚日不是固定的,有些年份是四个庚日,也就是夏至节气以后第四个庚日就进入到中伏了,这样中伏就是10天。

可有些年份过了一个庚日以后,依然还没有立秋,中间还多了一个庚日,然后才会进入立秋,这样中伏就有两个有庚日,一共就是20天,这样的年份也被称之为“双中伏”,像今年就是双中伏。

所以今年的三伏时间表分别如下:

头伏:7月16日~7月25日(7月23日大暑),总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8月7日立秋),总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8月23日处暑),总共10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对于三伏天也是有“公母”之分,在民间的说法就是“公伏爽,母伏凶”,说的是三伏天是“公”的就会比较凉爽,即夏季不会太热。而三伏天是母的,则夏季很闷热。那如何区分三伏天公母呢?

其实这主要是看入伏这天(农历)是双数还是单数,因为古人的认知中,不光是有五行之说,还有阴阳之别。其中古人认为单数就是属阳的,也就是公的。

出伏下雨意味着什么(明天入伏为何说今年是)(3)

而双数是属阴,也就是母的。而今年入伏是在农历六月十八日,这天是双数,就是属阴的,因此就有了今年三伏天是“母伏”的说法。按照这个说法,今年的三伏天会很热,而现在就已经酷热难耐了。

另外不光是三伏天有公母,在即将到来的立秋也是有公母的,你知道是如何区分的吗?

出伏下雨意味着什么(明天入伏为何说今年是)(4)

入伏这天下雨好不好?有什么说法吗?

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的老农民确实很关注入伏这天的天气,因为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天的天气和后面的天气是有关联的。其中在民间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农谚,比如“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它的意思是说在头伏这天下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就偏多,几乎每一伏都会下雨。不过也有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在头伏整个期间下雨较多,那么在后面的中伏和末伏降雨的天气就会偏多,笔者也认为这种说法更为靠谱一些。

出伏下雨意味着什么(明天入伏为何说今年是)(5)

在有些地方还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初伏晴一日,天旱到处暑”,即入伏的第一天如果是大晴天,那预示着后面的降雨天气较少,在头伏、中伏和末伏这个期间以晴天为主,还有可能会出现大的旱情,一直会持续到处暑节气,也就是要出伏以后才会有大的降雨。

另外还有“初伏大晴天,无雨到秋边”,意思也一样,说的是头伏下雨了,那么后面雨水充足,头伏没有下雨,后面就是晴天为主难见下雨天。

出伏下雨意味着什么(明天入伏为何说今年是)(6)

但是因为农谚有地域性,在不同地方的农谚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比如有些地方就有着“雨水淋伏头,晒到未伏尾”的说法,意思是头伏下雨了,尤其是在入伏这天下雨了,那么后面雨水很少,会一直持续到末伏才会下雨。还有“淋伏头,晒伏尾,入伏下雨三伏旱”等说法。

其实在头伏下雨,中伏下雨,和末伏也下雨,这样对于农业才有利,古人所说的“伏里没雨,谷里没米”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在伏天的时候气温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如果降雨稀少,就可能长势不好,甚至被晒死。而下雨了,既能缓解旱情,又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出伏下雨意味着什么(明天入伏为何说今年是)(7)

古人言“大暑连阴,遍地黄金”,而在大暑就是处于三伏天,所以大暑节气这15天以阴雨天气为主,那么对农作物的生长就是有利的,这样也就为后面的丰收打好了基础。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7月16日就要入伏了,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入伏吃鸡的习俗,“入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有些地方则是吃羊肉汤,“入伏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等。

在你的家乡入伏吃什么呢?你还知道哪些入伏的谚语呢,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