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可以用于肝阴不足吗(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1)

白芍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白芍可以用于肝阴不足吗(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2)

《中药大辞典》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

白芍( 《本经》)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应用】

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本品能养血调经,常用于妇科疾病。如调经的基本方四物汤,即由白芍配伍当归、川芎、熟地所组成。经行腹痛可加香附、延胡;崩漏不止可加阿胶、艾炭。本品又能敛阴止汗,如配伍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即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配伍牡蛎、龙骨、柏子仁等,可以敛阴止汗,治阴虚阳浮引起的盗汗。

2. 用于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挛作痛。本品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如逍遥散以本品配伍当归、白术、柴胡等,治血虚肝郁,胁肋疼痛;芍药甘草汤以本品与甘草同用,治肝脾失和、脘腹挛急作痛和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作痛;痛泻要方以本品配伍防风、白术、陈皮,治腹痛泄泻;芍药汤以本品配伍木香、槟榔、黄连等治下痢腹痛。

3. 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之证。本品能平抑肝阳。多配伍生地、牛膝、代赭石等,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如建瓴汤。

【 用量】15〜10g;大剂量15〜30g。

【使用注意】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性味功效

白芍可以用于肝阴不足吗(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3)

《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叶天士:《本经》不分赤、白,东垣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俗云:白补赤泻。)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酸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经。主怒气伤肝,胸腹中积聚,腰脐间瘀血,腹痛下痢,目疾崩漏,调经安胎。赤者专主破血利小便,除热明眼目。

白芍酸走肝,故能泻水中之火,因怒受伤之证,得之皆愈。积聚腹痛,虽脾之病,然往往亢而承制,土及似木之象也。经曰:治病必求于本。今治之以肝,正其本也。目疾与妇人诸证,皆血之病得之,以伐肝邪,则血自生而病自已,故四物汤用之,亦以妇人多气也。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苦,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赤者破血)

芍药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腹者足太阴行之地,邪气者,肝木之邪气乘脾土作痛也;芍药入肺,气平伐肝,所以主之。血痹者,血涩不行而麻木也;芍药入心,苦以散结,故主之也。

坚积,坚硬之积也;疝者,小腹下痛,肝病也;瘕者,假物而成之积也。寒热疝瘕者,其原或因寒或因热也,芍药能破之者,味苦散结,气平伐肝也。

诸痛皆属心火,味苦清心,所以止痛。膀胱津液之出,皆由肺气;苦平清肺,肺气下行,故利小便。肺主气,壮火则食气;芍药气平益肺,肺清故益气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肝经

《本草经解》

归肺、心经

《长沙药解》

归肝、胆经

别名

芍药、白芍药

《本草经集注》

余容、犁食、解仓、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