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东山越秀河南天河黄埔以下这些“常识”你都懂得不?你所认识的广州其实也可以很有趣

你不知道的西关

广州生活必知道的50个小知识(认识了广州几十年)(1)

※ 西关人家住的西关大屋怎么来?

为什么西关大屋出现在西关,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地方呢?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往西发展,广州很多生意人及升斗市民都逐渐聚集并世居于城市西部俗称“西关”的地区。

到了近代,西关已经成为广州繁华的商业区和对外贸易中心。城西荔枝湾一带散布了不少民居,但还依旧可以看见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旖旎景色。不少富商名流为这里的风光所吸引, 纷纷在此修建名园别墅。

于是,在这个城市西部地带,“西关人家”——这个代表着典雅生活的群体逐渐形成,它被认为最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生活气质。

但是西关大屋里面居住着的,不仅仅是身世显赫的人家,更有那些中小型的商贾之家及各式社会人士,甚至只是略有一点家财的市井人家。

他们白天依然是紧张的营生,晚上或者到莲香楼、陶陶居喝夜茶,也会到南面珠江岸边的小艇上吃艇仔粥。傍晚时,西关大屋的街巷中偶尔传来自远而近又渐远的“卖烂嘢咯~”,以及弥漫着熟悉的饭菜香。

※ 莲藕居然是“番鬼嘢”?

※ 藕粉竟然是贡品?

西关泮塘的莲藕以肥大丝韧而驰名广州,由莲藕而派生的广东美食藕饼、荷叶饭、莲子糖水等更是让人想想都垂涎欲滴。

不查不知道,原来莲藕其实并不原产于丰饶的江南,而是原产于印度,之后传入中国。

但早在南北朝时代,莲藕的种植就已相当普遍了。莲藕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都可滋补入药。用莲藕制成藕粉,能够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据记载,藕粉在清咸丰年间,被钦定为御膳贡品。

※ 恩宁路为何叫“恩宁路”

恩宁路取名“恩宁”二字?此处有段“古”。

这头是恩洲村,那头是宁溪村,穿过这两条村的路,自然而然,便取名“恩宁”。这是史料记载的恩宁路地名的由来,而这条路也如它的名字一样,给人以安宁之感。久而久之,人们都几乎忘了恩宁路取名“恩宁”二字,只记得恩宁在耳,自有生活恩泽、安宁之意。

恩宁路路名的故事,还有一段小插曲。可记得小学书本上那个何济公药厂的车间女工向秀丽?

这个勇敢无畏的广州女子,是何济公药厂舍身救火的革命烈士。196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恩宁路改为“秀丽一路”以纪念之,直至1981年才恢复恩宁路之名。

※ 沙面为何有两座教堂

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

岛上西部4/5划为广州英租界,约264亩,东部1/5划为广州法租界,约66亩。各有一桥与广州河北(华界)相通。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

正因为此,英国人在沙面的西部盖了基督教的沙面堂,法国人在东部盖了天主教圣母堂。

※ 为何会有十八甫和上下九?

关于十八甫的来源,广州的民间就存在好多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巧骗清兵”。说清朝初年尚可喜攻入羊城,“杀人十八甫”——下令杀人三日,从西门一路杀到十八铺路。后来为了减少流血,一个幕僚就每隔几十丈立一个木牌,从一铺立到十八铺。士兵们不知地形,果然就杀到十八铺止步。为了避免露陷,人们就把“铺”的金字旁去掉,有了今天十八甫的来源。

第二个版本是“村庄说”,把十八甫与今天黄埔、东圃、增埗等村庄的行程挂钩,认为这里就是18个村庄的位置。

第三个版本“店铺说”,认为“甫”就是“店铺”的“铺”,说这里有18个店铺,后来被简化为“甫”字。

而最有科学根据的,则是第四种说法——“埠头说”。

支持埗头说的人认为“甫”原字是“埗”,是码头的意思。

而支撑这个说法的其中一个论据是,广州诸多“甫”的地名里面往往有不少以“水脚”来命名。所以,长寿路的“七甫”,就有这样的“水脚”,不知生活在此的你有没有留意。

你不知道的东山

广州生活必知道的50个小知识(认识了广州几十年)(2)

※ 东山的由来:1万匹战马聚东山

看过MuaTrip推送的小伙伴都知道:东山之得名,是由于东山寺和东山庙。

不过,或许你并不知道,寺庙本来都是来源于明朝的永泰寺,俗称太监寺。直到明嘉靖年间,社会治安不靖,广州城中绅耆便将佛山祖庙真武玄天上帝迎请到永泰寺,以镇“贼氛“。分割前殿为真武庙,于是寺和庙分了家。真武庙俗称东山庙,永泰寺俗称东山寺。

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破广州城后,上万匹战马养在城内,扰得市民安生不得。后来,厩圈迁至城东郊外,“平藩之马,豢于东山”。东山便成了清军放马之地,留下驷马岗、马温水、马棚岗、马棚北街、马草街这些地名。当年的东山,山风阵阵,战马嘶鸣,也够荒凉了。

※ 解密寺贝通津

寺贝通津好多人觉得是一个“奇怪”的路名。但只要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在广州,已经很难找到像寺贝通津一样,能够如此清晰地诠释老广州城市变迁的街名了....

“津”是码头的意思,在广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寺”是指东山原有的一座寺庙:东山寺。“贝”就是“背”的意思,根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东山庙(俗称太监寺)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连起来的意思是“东山寺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有趣的是,广州城区冠以“通津”地名不少,如越秀区较场西路附近的云海通津,东华东路附近的前鉴通津,荔湾区文昌北路附近的幸福通津,以及海珠区工业大道北附近的龙导通津。这些街巷均离珠江不远。

清末民初,寺贝通津一带不过是广州城大东门外三公里处的人烟稀少、遍野荆棘的山岗群。直到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进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1906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在寺贝通津购得大片土地,开工兴建培道女校和教徒住宅,建立教会传教基地。1909年5月,礼拜堂落成并投入使用。1914年,两广浸信会在寺贝通津创办神道学院。

不出十年,寺贝通津便成了美国基督教在南中国传教布道的大本营,大量外国传教士在此居住和生活,被称为“不是租界的租界”。1914年,寺贝通津居民、归侨工程师江顺德之子被匪徒绑架,震动东山,人人自危,当地中外人士于是自筹经费组织“中西保安局”维持治安。 中西保安局便设于今保安前街,“保安”街名由此而来。与此同时,教会所开辟的幽静环境也吸引了大批归国华侨前来结庐定居,故此地又被称为“华侨发祥地”。

后许多军阀政客也纷纷来此建造别墅公馆,寺贝通津也就逐渐置身于喧嚣繁华之中了。

※ 保安前街与署前路的由来

东山的治安,从前是没有保障的。1913—1914年间,自寺贝通津附近发生过掳人勒赎案后,东山的中西人士及学校负责人便自筹经费,组织“保安局”,现今“保安前后街”就因此得名。

后来广东都督为了保护几个洋人的安全,特派20个士兵设立保安派哨所,不久改为国民警察署,保安局撤销,署前路由此而来。

你不知道的河南

广州生活必知道的50个小知识(认识了广州几十年)(3)

※ 广州的“河南”究竟怎么来?

广州的河南,是自古以来,以珠江为界,由河北的城内以及西关称对岸的一片土地,狭义的河南是指南华路、同福路一带,广义的河南指现在整个海珠区。

“河南”的名字比“河北”更专有,因此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珠区都一直叫做河南区。而广州的这个“河南”英语翻译为Ho Nam,早在1860年的地图都可以见到。

而事实上,学术界对于“广州河南”的来源,有进一步的看法哦!

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杨孚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被称为“粤诗之祖”。

据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十分壮观,人们觉得很奇怪,都说是杨议郎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

“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东汉至明代以前,河南泛指整个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发,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公里的城区称为“河南”。这是狭义上的河南。

建国后,“河南”的范围习惯上是指整个海珠地区。

※ 看尽行商兴废事

龙溪首约坐落于河南(即今海珠区),正值广州“一口通商”的黄金时期。十三行行商之一的福建龙溪人潘振承,由于精通外语,信誉卓著,为众行商所敬重,被选为商总。当时,与十三行商馆隔江而望的河南地带,是一片尚未开发的水塘,地广人稀,地价低廉。 河南境内有一条直抵珠江口的主要河涌,涌口北接珠江处有一块名为“鳌洲”的礁石横躺于江上,堪舆家认为:该地势有“卧龙漱珠”之像,因此名之为“漱珠涌”。乾隆四十一年(1776),潘振承在漱珠涌西侧填塘建宅,修建龙溪首约、二约及栖栅巷等院舍。

嘉庆八年(1803),另一位曾被誉为世界首富的十三行行商——伍秉鉴亦在漱珠涌东岸购置土地,开祠建宅,与潘家大院隔河相望。彼时之漱珠桥畔,商铺林立,处处酒幡,繁华无亚于秦淮。

是以在晚清的广州,漱珠涌是广州一个别致的城市地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画家表现广州的主要题材。

在清代,漱珠涌西岸是潘家庭院,东岸是十三行怡和洋行富商伍秉鉴所建的伍家花园。资料记载,当时大院东侧的漱珠涌水面辽阔,碧水潆洄,绿柳成萌,水松夹岸,风光旖旎。如今,在环珠桥举目四顾,漱珠涌已变成暗渠,“打桨环珠桥畔过,莫愁居处半成村”(清黄培芳诗作)之景不再。

*

你不知道的越秀*

广州生活必知道的50个小知识(认识了广州几十年)(4)

※ 知不知道越秀山有多少个“花名”

平常听就听得多的越秀山,其实它还有好几个别称哦~你又知道多少个呢?

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在山上修筑“越王台”,所以当时越秀山被称为“越王山”

明代永乐初年,指挥使花英在山顶修筑了观音阁,所以当时越秀山又俗呼为观音山。

在宋代之后,这里被称作“粤秀山”。

而“越秀山”这个名称,是在清代以后才出现的哦~

根据古书籍记载,在南越王时代,越秀山是皇家园林的组成部分,正好和今天南越王宫(中山四路)、南越王墓(解放路)相连接,一直到了元代,才慢慢没落。

不过,越秀山一直被认为是广州的风水宝地,从地理形态看,广州负山带海,北倚五岭余脉九连山,南临伶仃洋;左有罗浮山,右有青云山作为“朱雀”、“玄武”拱卫并延伸至广州的白云山和越秀山。

从地图上看,白云山和越秀山像巨大的苍龙,在珠江畔,形成“飞龙吸水”之势。

这也是为什么坊间流传,明代皇帝朱元璋命令修建“镇海楼”,要镇住南方的“紫云黃气(王气)”的原因。

※ 在北京路的花市:卖猫与装假

能够为“广州的商业中心从未变迁”提供有力证据的,非北京路这段可以窥见五个朝代11层路面的千年古道莫属。

北京路一带之所以叫双门底,源于宋代广州城的门楼(最早秦汉的任嚣、赵陀就已经建城在这一带)拱北门,据说因为有两个并列的大门而得名,双门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因为道路扩建拆除。

提到“双门底卖猫”,就不得不提如今在北京路一侧、西湖路口每年除夕前举办的迎春花市:

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开始,这里正是靠近今天中山四路城隍庙的“庙会”所在地,花会上摆卖的各种古董字画,正好又与附近的越秀书院群相称。而当时有一位文人在双门底下摆卖自己的绘画的“老虎”,却被一个小孩指着说是在“卖猫!”。

于是“双门底卖猫——装假”这句歇后语就和广州的迎春花市一道,几百年流传至今,有了今天除夕前三天“行花街”(逛花街)的广州习俗。

※ 南越王宫与“万岁”的秘密

为什么“万岁”二字,会在南越王宫频繁出现? 原来,这里曾经是2000年前南越王宫御苑的遗址,简单来说,就是南越国君主的御花园了。

曾是越秀区中山路上的儿童公园,南越王宫的发现,揭开了两千年前帝王生活的神秘面纱。 这些园林水景设计之独特,构筑之精巧,规模之宏大,令人赞叹不已。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带"万岁"文字的瓦当,图案精美规格各异的印花砖,以狗熊面部为装饰的空心印花砖,奇特的带钉瓦,都是别具一格。

足球场大的皇家园林,展示了古代曲流石渠的原貌,还有历朝历代的路面,层层叠压,自下而上分别有秦、汉、三国、晋、南朝、唐、五代南汉、 宋、元、明、清至民国等12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 昔日总统府,今日纪念堂

现在中山纪念堂所在的位置,与广州的传统中轴线有很大的关系。

中轴线上,旧日总统府的位置,就是现在纪念堂的所在:位处越秀山脚下,拥山而立,再往前就是广州市政府、中央公园,延伸至广州千年未变的市中心:

中山五路北京路一带,拥有南越国的宫苑及千年古道,沿此中轴线一路至珠江,是广州最为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标志。

那么,为何今天的总统府,会变成了纪念堂呢?

1921年至1922年期间,孙中山先生的确曾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2年6月16日,与中山先生政见不合的陈炯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六·一六”兵变,总统府正是在当时被毁的。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于1931年在总统府的旧址上建造了中山纪念堂。

※ 广州的“外滩”

长堤大马路是广州最早修筑的骑楼街。1920年,民国市政府在珠江边修堤建路,意欲建立新的商业区。在710米长、12米宽的街道上,巴洛克式风格的骑楼拔地而起。

道路东西两端与沿江西路相交接,呈弧形走向。长堤大马路位于广州河北“海皮”(意指珠江旁),在广东有如上海外滩一般的地位。虽然这里辉煌不再,但它依然带给我们一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会的感觉。

时光回到100年前,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号召实业救国,大量华侨与港澳同胞归国置业,民族资本家纷纷抢占长堤“金滩”,选址长堤建基立业,民间资本蜂拥而入。一时间,商铺、银行、茶楼、戏院林立,长堤一举成为广州城新兴的商业中心。

著名的老字号大三元酒家、大公餐厅、先施公司、华厦百货公司、海珠大戏院曾在长堤大马路营业。

20世纪初,长堤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现代百货公司与酒店,在此内地商埠以经营苏杭杂货为主。先施、大新等新百货公司一改传统,仿照国外的“商业零售革命”,在国内首创明码标价、橱窗陈列、分柜售货等,大受买家欢迎,全国商界纷纷效仿。

你不知道的天河

广州生活必知道的50个小知识(认识了广州几十年)(5)

※ 天河区为什么叫天河区

这个名字,跟一位“众所周知”的绿林好汉有关!

民国时期,广州出了一个军阀——李福林,他与大水圳村的李姓人为同宗兄弟。李福林自命蛟龙出水,绿林好汉出身的他,在1927年将自己出生的大塘村(位于今海珠区)改名为天池村。

大水圳的李姓兄弟也纷纷响应,因村旁有一条清澈的河流(今沙河涌),便改名为“天河村”。后李福林虽然没落,但天河村人觉得大水圳改名后人丁兴旺,原名字太土,就没再改回原名。

后来,天河村修起了天河机场,天河机场又被改建成天河体育中心。

到了1984年7月,新场馆开始动工建设。在各级领导视察新场馆的时候,有人提议说:“新区为何不叫天河区呢?”

于是,“天河区”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 曾经有五个机场看飞机冲上云霄

中国最早的机场:燕塘机场

广东最早的机场,也是中国最早的机场之一,建于1911年。1911年春天,应广州安利洋行之邀,比利时飞行家云甸邦来到广州。

经过挑选,他看中广州市东北郊燕塘村附近一片开阔地,并对草地进行修整。当年4月8日,在云甸邦的驾驶下,滑行不久的飞机昂首直冲云霄。这一飞不仅让广州的天空首次出现飞机翱翔,也让简陋的燕塘机场成了中国飞翔史的诞生地之一,这片草地由此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个机场。

1911年6月,著名飞行家冯如在燕塘开办广东飞行器公司,首创广州航空事业。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燕塘机场进行飞行表演,当飞机绕瘦狗岭上空飞行一圈后,突然失去平衡,坠落在地,冯如壮烈牺牲。随着冯如的陨落,燕塘机场作为机场的使命也宣告结束。

天河机场:变身体育中心

前面已经提到,天河机场位于现在的天河体育中心内,上世纪20年代此地属天河村,也是今天天河区的来源。

不过,因为这个机场也靠近瘦狗岭,所以,老广州有时候会把这里叫做瘦狗岭机场。

抗战爆发后,作为军事机场的天河机场在抗日战斗中名扬全国,中国空军第十五航空大队多次在此起飞迎敌,与日军空战。

1949年12月广州解放后,天河机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接管,因天河机场净空条件不适合空军使用,1950年下半年起空军将天河机场与民航白云机场交换使用。

1984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天河机场废址上兴建新的体育中心,即今天的天河体育中心。

石牌跑马场机场

1933年6月,由广东及广西政府共同出资150万元成立西南航空公司——中国第一家民用地方航空公司。同年,西南航空公司租用石牌跑马场的一部分场地建成机场,名为石牌机场(又称启明机场)。

1936年7月,西南航开辟中国广州——越南河内的国际航线,石牌跑马场机场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航国外的国际机场。到抗战前夕,在石牌跑马场机场始发和终到的航线达8条之多,可以通达中国内地10多个城市、香港以及越南河内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未批准西南航空公司复航,石牌跑马场机场被废弃。

石牌跑马场机场旧址位于现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华师大紫荆路与玉兰路之间70多年前是机场的跑道,如今则是学校的文化广场。

航空跳伞,黄村机场

黄村机场1945年初由日军修建,位于天河黄村。侵华日军修建机场时占用了大量耕地,时有民谣“冼岑黄,整机场,有谷围卖,无谷装”,描述失地村民的艰苦生活。

1958年,在这里成立广东省广州航空俱乐部,1967年改称广东省广州航空运动学校,1970年被撤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这个机场使用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广州航空跳伞体育运动在全国屈指可数。

2001年,在黄村机场原址建成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好的体育场之一。其飘带式顶盖新颖独特,为广东省新世纪标志性建筑。

岑村机场:今日空军训练场

岑村机场也是1945年由日军修建使用的。日军投降后,岑村机场由国民党空军接管使用。广州解放后,由广东军区接管,后交广州空军管理,作为训练机场。

岑村机场是天河历史上曾有的5个机场中唯一一个现在仍在使用的。

现在的岑村机场,是广东省公安厅警务飞行队直飞基地。1997年,驻港部队航空兵的直-9就曾在岑村机场驻扎。2008年南方雪灾时,执行空中巡控任务的飞机也在此起落。

※ 珠江新城的路名有玄机!

珠江新城在三条平行主干道黄埔大道、花城大道以及临江大道之间,纵横贯穿了30多条以“华、兴、海”三字开头的道路。

这多个相似度高达67%的路名(路名三个字中有两个字是一样的,所以相似度是67%),实在是让地道广州人,甚至是出租车司机也抓狂。

但是,其实这些路名中间是暗藏玄机的!

名成利就,当然要“哗”一声啦~于是就有了华明路、华成路、华利路、华就路。

国盛民安,当然是繁华兴旺,所以就有了兴国路、兴盛路、兴民路、兴安路。

醉清风明月,享安居乐业,当然在海(江)边最合适,顺理成章就有了海清路、海风路、海明路、海月路;海安路、海居路、海乐路、海业路。

你不知道的黄埔

广州生活必知道的50个小知识(认识了广州几十年)(6)

※ 黄埔为何叫黄埔?

说到黄埔,全世界无人不晓。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更是世界军校之一黄埔军校的名称由来。

原来,这是一个跟百鸟之王——凤凰的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很早以前,在岭南江边的一条小村庄,风光秀丽、鱼虾成群、树木葱郁。一日,凤凰翩翩飞来,五彩羽毛在空中飞舞,到河浦边喝水歇脚,被村里的人们发现。

村民认为,这是吉祥之兆,纷纷来到这里聚集,并从这里出海捕鱼,一帆风顺。

至此,这条村庄就被命名为“凤浦”和“凰洲”。成为了港口以后,外国船员逐渐增多,就变成了“凰浦”,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今天“黄埔”这个名字。

所以,现在在黄埔村的牌坊上,依然有“凰洲”这样的字眼,记载着过去的历史。

※ 广州也有个地方叫“长洲”

除了香港,广州也有个地方叫长洲。

广州的长洲是坐落于珠江出海口的主航道上的一个江心岛,四面环水,是南北河道分支合流处冲积而成的岛屿,与洪圣沙、大吉沙、白兔沙、鳌鱼洲等四个沙洲成雁行排列,以其形状最长而得名“长洲”。

长洲岛虽然是弹丸之地,却有着上庄、下庄和深井三个古老的村落。

人们慕名登上长洲岛,大多是奔着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而来。

※ 深井村有个“聚龙湾”

在长洲有条深井村,这条深井村原名“金鼎村”,因为村口旁的山岗形似金鼎而名。

金鼎村为何变成了深井村呢?

原来,金鼎村位于珠江的江心小岛长洲上,村里的房屋大都挖有水井,街头巷尾也有水井满足大家的用水只需,有些井需要3-4条长约15-20米的牛绳连接起来才可以打到水。

由于井深得惊人,清末民初,“深井”这个名字就比“金鼎”更为人所知了。

而深井村里聚龙湾的故事,与“龙”原来有莫大的关系。

1922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蒙难的时候,登上了永丰舰,被陈炯明的的叛军在蟹山炮台的岸炮攻击,被迫收拢舰队,在一个景色怡人的月牙形江湾停靠。

后来,孙中山与从上海赶来的蒋介石会合,再从深井涌脱离险境。

民国的两位总统曾在这里相聚,村中的饱学之士认为此处有“帝王”之气,所以就命名为“聚龙湾”。

※ 深井烧鹅的来源

最早的时候,深井村养的鹅并没有什么特别。

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衣衫褴褛,满面灰尘,身上还散发着一阵阵奇臭。跟在老人身后的,还有一只大鹅,也和老头一样,浑身上下都是灰蒙蒙的,看不出原来的毛色。

深井村的村民看到老人挺可怜的,决定收留他。老人就在深井村住了下来。

别看老人瘦瘦弱弱,吃起饭来可一点都不含糊,三五个小伙子加起来的饭量也没有他大,而且吃完就睡,从不干活。那头鹅也是吃得比其他的鹅多很多,从不下蛋。

但是,村民一点都没有嫌弃他们,每天都是热饭好菜地招待。老人一住就是三年。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村民发现老人不见了,只留下了那只鹅和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叨扰三年,无以为报,唯有留下白鹅一只,略表谢意。好人好报,后会无期。”

说来也奇怪,这只三年来从没下蛋的鹅开始下蛋,而且孵出来的小鹅养大了,制成的烧鹅肉质特别鲜美。

慢慢地,深井村的烧鹅成为了远近驰名的抢手货。

你不知道的广州

广州生活必知道的50个小知识(认识了广州几十年)(7)

※ 广州为什么叫“广州”?

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也是老广州人所熟知的故事。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也就是说,今天的番禺不是以前的番禺,以前的番禺、南海,其实跟今天的广州城又有很多的重叠。

直到了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广西的梧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这个名字,终于有了文字上的记载。

※ 你不知道的地名密码

广州的地名,承载了古越语文化、水乡自然风貌、政治机构沿革、贸易港口的经济活动、民族迁移等地方文化内涵,所以说:时间早、类型全、数量多,在全国范围内,可是十分少见!

历史地名

番禺:出现在秦代以前,《山海经》、《淮南子》、《史记·南越列传》均有记载

大马站、小马站、榨粉街、仓边街(仓边路)、诗书街(诗书路)、高第街…… 通通在宋代的《广州图经》或者《广州市志》都有记载,今天还在沿用!

白云山、越秀山、珠江、白鹅潭、九龙泉、华林寺、陈家祠、三元宫…… 民国以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地名、区域地名、建筑地名一应俱全

古越语地名

古越语:两千多年前,广州是南越族聚居的地方,那时候用的语言是古越语(今天属于壮侗语系),与汉语风格大相庭径,正是因为如此,你在广州看到以下的地名,其实都是有上千年的历史哦!

荔枝湾涌、东濠涌:古越语中小河称为“涌”

黄埔、东圃、十八甫、增埗、盐步:古越语的津渡码头用埔、圃、甫、埠、步、或者埗来说

沥滘、滘口、横滘:古越语用来形容“分支的河流”

商业贸易地名

广州早在秦代之前就是全国的商贸都会之一,至唐代发展为世界贸易大港,此后海外贸易到了清朝更是一时无两,所以,以下这些名字,都是跟贸易有关,看到名字,你就知道这些地方以前卖什么:象牙街(大新路)、玛瑙巷、米市街、纸行路、桨栏路、鸡栏街、杉木栏……

民族迁移地名

广州那时候也有“新移民”,为了保留对家乡的思念,这些来自外地的“本地人”,便取了这些外地名,保留到了今天,特别有意思:杨巷(杨家人)、许地(许家人)、龙溪首约(福建人)、挞子大街(满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