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敬祖先:侍郎樊敬及其后裔(1)

菏泽广播电视报样报

卢明

在郓城县城,闻名全国的宋江武校西侧,有一处草木葱郁的园林,这就是樊林,这里长眠着明代刑部待郎樊敬和他的家族子孙。

樊敬幼年聪颖,长而博学,由举人而进士。初授春坊司,后累至鸿胪寺丞。永乐年间升少卿遂转正卿,后升右通政行军司马。永乐二十年升刑部左侍郎。历事四朝四十余年,告老还乡后在郓城城南修双峰雪霁草堂,吟咏乐唱,欢度晚年。

樊敬墓碑载:“(永乐)八年抚真定六师征沙漠,公总督兵饷”。这说明在永乐皇帝亲征蒙古的战役中,樊敬参与并起到重要作用。蒙古高原,草原辽阔,明军远程征战,粮食给养的保证非常关键。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为了确保军队所需要,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随军队行动。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回返时食用。明军大获全胜的时候,粮食也已用尽,朱棣命令停止进攻,胜利还师。

明崇祯《郓城县志》记樊敬:“督饷征安南及沙漠,擒胡诚等累建奇功”。这里,“沙漠”自然是前述永乐北征蒙古,而征安南,则是指明军南征安南(今越南)。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国家两次大的战争中,督运粮饷,确保后勤保障,其作用是非常大的。

樊敬以行军司马之职,镇守济宁,沿运河元戎将士皆归其调遣。永乐年间对山东运河段进行了一次大的修建,维护好工地治安,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任务。至今,济宁、郓城一带的人士,仍盛赞樊敬的这一功德。

樊敬的曾孙樊继祖,治辛未中进士。初做临颍县知县,由于御寇有功,提升为御史,奉命查庄田,清出被侵占民田2万余顷,权贵为之敛迹,甚得民心,又做河南副使、江西参政。这时遭遇父母的丧事,离职赴丧,期间正逢大同兵叛,樊继祖被推荐提升为佥都御史,亲自前往平息兵叛,安抚黎民。后被召入宫,拜官兵部左侍郎。武宗时又授命总督蓟镇,其任职满,升为兵部尚书。其后,又曾担任工部尚书,到西南省份为北京修九庙采集所超大规模需木料,深得皇帝嘉许。年老辞官后,在家乡修缮樊敬创建的雪霁草堂,吟咏其间,直至终身。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书籍流传于世。

樊氏家族,优秀者代不乏人,在民国年间就出了一个樊文耀。

樊文耀,字紫源,一生为人正直,不为势利所趋,不为金 钱所惑,热爱教育,集资助学,深受后人爱戴。

樊文耀自幼在私塾读书,后来经过十年寒窗,考中秀才。他不满于清政府的统治,默默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由京议员选举大总统,樊文耀正是当时的京议员。在选举期间,军阀、政客们互相奔走,出巨资买选票。曹锟找到樊文耀,许诺每张选票给800块现洋。樊文耀不为金钱所动,坚决不投曹锟的票。与他同样职务的鄄城籍的彭某投曹锟一票,得偿800元现洋,在老家买地两顷。樊文耀因为人正直,深得孙中山、蒋介石的尝识,于是他留在孙中山、蒋介石身边工作多年。

1919年,樊文耀衣锦还乡,几年的仕途生涯,他并没有置多少家产,可谓两袖清风。回郓城后,他住在城里高家祠堂,千方百计地为家乡人民做好事。1920年,他看到郓城西部沙河古道风沙肆虐,两岸百姓深受其害,就牵头邀请大户入股,成立了“林业公司”,筹资买了9顷沙滩,植树插条,锁住风沙,造福一带百姓。

樊文耀一生热爱教育。遇到生活困难导致孩子辍学的情况,总是慷慨相助,得到他资助的读书人就有35个。樊文耀晚年,郓城连年灾荒,为救乡亲于火热之中,他与当时的政府联系,向黑龙江省同江迁民。凡是自愿去同江的,他负责联 系办好车票,委托人送到同江。仅经他办理的同江迁民就达两个村庄。

樊家当代又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他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菏泽市政协副主席、菏泽市工商联主席等职,他和刘国庆创办的宋江武校和水浒好汉城,对鲁西南体育、武术、文化、旅游事业的贡献很大,是家喻户晓的精英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