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在谈孝文帝改革前,先看看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国史之狱。崔浩历经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在平定北方、西域诸国及对南朝作战中,运筹帷幄,是北魏军队不断胜利的智力保证,官至北魏司徒。崔浩笃信道教,向拓跋焘诋毁佛教,拓跋焘言听计从,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而当时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佛教信徒不计其数,崔浩此举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加上崔浩主修国史时,耿介直述,不懂避讳,内容涉及大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而且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意欲万代流传。鲜卑贵族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疏弹劾,拓跋焘怒不可遏,将崔浩诛全族。国史之狱被后世魏史专家认为是北魏上层统治阶级胡汉矛盾和斗争的结果,给北魏欣欣向荣的汉化路上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注:早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时期,就开始偃武修文,尊崇孔子,用儒家学说统治百姓的思想,利用汉族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经验治国安邦,故有“欣欣向荣”之说)。如何让拓跋鲜卑融入中原文化,是北魏汉化改革的未竟事业,宫廷政变后,拓跋焘被太监所杀,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内部混乱不堪,岌岌可危,历史将民族融合的重任落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肩上。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及意义(浅谈北魏孝文帝改革)(1)

北魏民族矛盾的焦点人物

打开百度

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二、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至499年在位28年),继位时年仅五岁,朝政实际上由祖母冯太后掌控,冯太后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对北魏鲜卑政权有意识的汉化,这对孝文帝影响深远。公元490年(这一年孝文帝23岁)孝文帝亲政后,对以鲜卑人为主体的北魏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稳定民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及意义(浅谈北魏孝文帝改革)(2)

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北魏孝文帝

在北魏政权汉化改革中,他主要实行以下三种措施:一是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迁至汉文化聚集地的洛阳。对于孝文帝迁都这件事情,鲜卑贵族几乎上下一片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倾国之力行至洛阳,时逢深秋,阴雨绵绵,大军人困马乏,北方鲜卑人对“南伐”畏惧者居多,加上极不适应潮湿阴冷的气候,孝文帝顺势宣布迁都至洛阳。二是全面推行汉化,重用汉族士人,移风易俗。与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相反,孝文帝要求,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并要求讲汉语,推广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改姓为“元”,故孝文帝也叫元宏,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葬回平城,同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人通婚等。三是以南朝典章为蓝本,全面修改北魏政治法律制度,严厉用典镇压反对改革的鲜卑贵族旧势力,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处死极力反对汉化太子恂。

三、改革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有利于北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和政权的巩固,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可惜天不假年妒英才,公元499年,孝文帝驾崩,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在其去世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自此北魏被分为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政权和以高欢为首的东魏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