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位教小学的朋友聊了关于考教师资格证这个话题,我告诉她自己因为时间比较充裕,目前想考一个教师资格证。

但是不知道自己的情况适合考哪个科目,到底是教数学还是教语文,亦或是教其他科目,自己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在玻璃窗上乱撞,看清外面的世界,却始终找不到飞到外面的出口。

得知我的困惑,朋友很爽快地说,教其他科目没有信心,难得教语文还不行吗,平时上课就是教学生认认生字,读读课文,既轻松又简单。

她的这句话突然让我想到了几年前堂姐因为对考老师没有太大的信心,她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教书这个岗位,在犹豫不决中大伯对堂姐说,你对自己教书没有信心,那教教语文总可以胜任吧。

说得好像教语文就是没有任何含金量,只要是一个人都可以胜任一样,没有教学经验那就教学生语文,没有信心那就去教语文。

我不禁好奇教语文就真的这么简单吗,就真的只是带着孩子认认生字,读读课文吗?

要想学好语文要学会这四点(语文应该怎么学)(1)

01

那些关于语文的误区

其实不仅仅是大伯,很多人对于语文的学习都有很多误区:

1.语文并没有其他学科那么重要

还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调查,90%以上的父母在给孩子报名补习班的时候不会考虑语文,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数理化。

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嘛,至于语文嘛天天都在接触根本就没有必要重视,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学习到语文,干嘛还花费钱去给孩子补习呢,这并不是让人笑话嘛。

2.语文就是认认生字背背课文

语文除了地位最低在教学上也不被重视,在很多老师眼里教语文就是让孩子们认认生字背背课文,偶尔来给孩子们一些题海战术,让孩子们加深印象,应付学校的考试就可以了嘛。

毕竟学校都是按照班级学生的成绩来给老师评定教学质量的,而老师们为了教学任务也只是不断地让孩子们做题,练习阅读理解,练习生字,背诵课文。

据有经验的老师讲到,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还真的能够在短时间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还真的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班级的孩子成为全年级的优等生。

就好比高等教师赵旭所言,远看孩子们的成绩都是一闪一闪亮晶晶,仔细一瞧全部都是假惺惺。

3.很反感孩子看小说

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以偏概全,但是在我身边了解到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觉得只要让孩子读懂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只要理解了课本中的知识就能真正的学好语文。

于是当孩子想看课外书或者是小说的时候,很多家长老师都是极力反对的,甚至还经常出现没收孩子小说的情况出现。

还记得我上高中那会,语文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是男生远离玄幻小说,女生远离言情小说。

基于此,整个高中很多男同学都在上课的时候偷偷摸摸地拿出小说在看,女生胆子小一点的就会在下课的时候悄悄看。

有一次,一位女生看小说看得正起劲,这时候班主任进来了悄悄地走进这位同学的身边,收了她正看得入迷的小说。

同时老师还告诫这位同学,想要拿回去就让家长到学校来要。可是看小说本来就是让家长反感的事情,又怎么可能让家长去要呢,只能放弃了。

要想学好语文要学会这四点(语文应该怎么学)(2)

02

语文到底学的是什么?语文教育要培养孩子什么

了解到这么多关于语文的误解,关于学习语文的误区,我就不得不思考,语文到底学的是什么?语文教育到底培养的孩子什么?

明明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语文,明明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为什么还要学语文呢?难道语文就像朋友们所说的认认生字,背背课文吗?难道语文就是像老师说的那样戒掉小说,

如果真的仅仅只是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必要设置语文这一门课了,也就没有必要招聘语文教师了。

1.语文学的是对文化的骄傲

中国拥有上千年的文化基因,神秘而古老的中国文化贯穿着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的《论语》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诗经》《唐诗》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家国情怀。

还记得网红老师赵旭在时代新人说的演讲中提到,自己的一个学生在国外留学的时候这样讲到“老师,你知道吗我现在在给外国人讲《论语》呢,要让他们知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中国文化带给中国学子的骄傲,这就是中国文化带给孩子们的自信。

2.语文学的是内心情感的表达

还记得有位作家曾这样说过,现在的人宁愿去关注明星的吃喝拉撒,而不去看书不去关注一个真实人内心的波涛汹涌,情感变化。

真正的语文学习是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去体会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人们丰富而真实的内心,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波动。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思想变化,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孩子们看到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时,说出的是“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不是“哇塞,好美啊”。

当孩子们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会想到“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而不是“为什么我没有好的背景,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爹”。

当孩子在谈判的时候,他们会说“贵公司诚意合作,本公司正好业务精湛,与你我们可谓是如虎添翼啊”,而不是“我们公司很牛逼的上市公司,你一定要考虑否则就是你们的损失”。

3.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语文作为母语是我们学习和理解文字的基础,没有语文的理解能力,其他科目的学习都会让孩子受到阻碍。

著名教育学家伊健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拥有良好理解力的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数理化中的题目,才能更好地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认知。

可见,语文的学习还真的不能敷衍!

4.语文教育培养的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孩子

曾经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这样说过,有学历的人不代表就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是有学历的人。

而语文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真正有文化的孩子,他们能够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他们能够理解那些身处痛苦中的人,他们更能懂得不随意去评价别人,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不知道别人曾经遭受过多大的苦难和困境。

要想学好语文要学会这四点(语文应该怎么学)(3)

03

如何学好语文

在我看来学好语文真的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的40分钟,也不仅仅只是理解好课本就万事大吉了。

而是需要老师给予孩子启蒙引导孩子走进文化的殿堂,感受文化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具体的我在这里给出自己一点拙见,也正好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思考。

1.鼓励孩子阅读除书本以外的书籍

在很多父母的思想中只要给孩子读书本里的知识就可以了,只要孩子完成了书本中的作业其他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

自古以来都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孩子一味地阅读书本的知识而不阅读课外书籍,远远不能增加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眼界。

真正懂得学习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多阅读课外书籍,增长孩子的见识。

儿童阅读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小时候可能看不出差异。但随着学业不断拓展和深度增加,不爱阅读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后继乏力。

所以让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知识,让孩子拥有更深的思考能力。

同样,近两年语文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科目的分值增加,考试难度也随之增加。

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抛出一个惊人的消息:“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首先,高考卷面的阅读量逐年增加,也就是题量在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完全有可能出现做不完,卷面大量留白的情况。

其次,阅读考查面逐渐变广,阅读涵盖的范围更广泛,阅读远远超出了课本、课堂范围,拘泥于语文课堂的学习,将丢失语文的“大片江山”。

那些还不让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还不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们,势必会让孩子在高考场上败下阵脚,从而与好的学校失之交臂。

2.鼓励孩子背诵经典

前一个多月里,才女武亦姝成为众多父母关注的焦点,甚至还一度有人这样说过,生女方如武亦姝。

但是你们只看到了才女表面的风光无限,却没有看到小时候她诵读经典的场面。

据其父母透露,小时候我们就鼓励孩子阅读诗词,背诵诗词,让孩子对诗歌感兴趣。

也正是如此才会有她在台上淡定的表现,才有在诗词的舞台上出口成章。

或许小时候他们还不能体会诗人在诗词中寄予的情感,但是那种对于语言的感知力却是在反复吟诵中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等到使用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大脑深处蜂拥而出,成为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3.鼓励孩子写出心里的感受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流传出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变成一棵树,开心的时候开花,不开心的时候落叶。

短短的几个字却写出了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写出孩子情绪的表达,更表现出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我们不鼓励孩子把文字写下来,不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受,那么孩子永远也学不会表达,永远也学不会情绪的释放。

哪怕只是让孩子写出一句话一个字,也是帮助孩子建立思想的第一步,也是让孩子留住才华的基础。

但是往往很多家长老师都没有引导孩子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让孩子们背诵优美的句子,背诵写作素材,到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按照套路套进去就可以得到高分。

可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只会套用别人的素材,而不会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去说服别人,缺乏情感的真实性。

如果一篇文章失去了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那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也更谈不上真实意义上的写作了。

要想学好语文要学会这四点(语文应该怎么学)(4)

04

终其一生我们的教育教会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成为一个有文化懂礼节的人,而语文教育的使命正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