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个事情不断地重演、人生不断地轮回循环叫作沉重的话,那么人生要是只有一回,你身上面所遭遇过的所有的命运,都只发生过那么一次的话,这样的人生是轻飘飘的、是轻如鸿毛的。

假如人生就是一场实验、是一张草图,而你只活一次,那人生有什么意义?它能够达成什么目的?这就是托马斯他的人生格言,就从这句话、这个想法开始,,米兰·昆德拉就开始塑造托马斯这个人物。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出生于捷克,定居于法国。著有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1984年他写下了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述了一对恋人爱与恨的挣扎心理,以及面对爱人间寻欢背叛的痛苦。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值得深思的小说,但,不是因为特蕾莎与托马斯的爱情多么的令人剜心,而是那句不断回荡在人们脑海中让人心底反复垂问的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什么是人这一生中,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如书的开头那样说到: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在文章里除了深刻的政治背景,就是一种“媚俗”的观念。这里所指的媚俗是一种集体情感,是一种集体的毫无疑问的对某些东西的肯定,这种肯定是一种全面的、不加辨别的、毫无个人思辨的,情感上面的终极的拥抱和认同,这个东西昆德拉就叫做媚俗。昆德拉在这个小说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对媚俗的反感,恰恰是贯穿在他几部小说里面的,对于所有的要向人生下总结的宏大叙事的一种反讽跟讥刺。

这种观念让我想起了《乌合之众》里的一句话,“群体是没有意识的”,还有一句是“群体不善于论证,却急于求成。”

同样深刻而警醒!

选择从众,是因为揭开这层面纱是苦痛的,是煎熬的,因此,人们选择“随大流”,不去思考和判断,没有自己的判断价值体系,这便造成群体是盲从和顺从的,甚至越是荒诞而不合情理的事件越是容易广泛传播。

如果你不想看书,也可以看看以此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是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的爱情片,于1988年2月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1989年,该片获得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希望我们能保持清醒,保持独立,保持思考的能力。

不盲从很重要耐得住寂寞(不媚俗不从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

图源百度


不盲从很重要耐得住寂寞(不媚俗不从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2)

图源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