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交界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边界林,其中有棵元宝枫已矗立在这里300多年了。在风沙肆虐的年代,往返于两地的旅人将其视为路标,看到它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每到秋季,元宝枫都是一片火红,当地居民都亲切地叫它“大色树”。如今,在这片辽宁最大的风沙区,几代北甸子人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辽宁彰武水情最新消息(辽宁彰武北甸子)(1)

图片来源:网络

北甸子村三面被科尔沁沙地包围,过去村里连一棵大树都没有,村民的房子经常会被沙子埋一半,也没有像样的路,出行十分困难。当年有一位村民,雇马车拉了10头猪去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甘旗卡镇售卖,结果因为路不好走,到甘旗卡镇的时候,10头猪晒死了8头。北甸子党支部书记邢守龙说:“其实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牧场,后来因为战乱、过度砍伐、自然灾害等原因才变成沙地。因为不适合居住,上级部门曾经建议全村整体移民。但大家都舍不得离开,于是决定留下来,改变这里。”

1978年,彰武县被列入国家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县。1985年,村民王振海和李淑云夫妇承包了村里1000亩沙地造林。到现在,这对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已坚守了30多年。他们家里有一把近9公斤重的大铁锹,夫妻俩就是用它把树苗一棵一棵种进茫茫沙海中。经过北甸子村民几十年的努力,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3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带将北甸子村与科尔沁沙地隔绝开来,风沙再难入。如今,他家周围已长成了一大片樟子松林。王振海说,到了松花粉飞舞的时节,这片林子美得让人窒息。

辽宁彰武水情最新消息(辽宁彰武北甸子)(2)

图片来源:网络

北甸子村里几乎家家种树,和早些年不一样,现在种树不仅为了抗风沙,也跟收入有关。沙荆和果树已代替了曾经的杨树、松树,因为沙荆油价格昂贵,沙荆果可以做果汁,防风治沙和脱贫致富就这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嫁到辽宁有十几年的村民陈桂香,老家就在边界林对面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潮海村闫家窝堡。她说:“以前回娘家特别难,路不好走,风沙又大。现在好多了,到处绿油油的,心情也好很多。”陈桂香家也种了不少杨树,她说今年打算都换成沙荆。

彰武县总面积546.2万亩,沙化面积却曾达到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国家实施三北工程后,彰武林业用地面积从7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2%提高至34.5%,年均扬沙天气减少至9天。原来不能播种的生长期较长的作物,现在可以播种了,年增产粮食11亿公斤,牛、羊、猪的饲养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1万只增加到了451万只。

辽宁彰武水情最新消息(辽宁彰武北甸子)(3)

图片来源:网络

北甸子村有很多养牛大户,李万权是其中最出名的。记者见到李万权的当天,他刚刚从内蒙古通辽运回几十头牛犊,一进村,水都顾不上喝就把牛挨家挨户送给村民。2016年,李万权主动为村里24户贫困户提供担保,帮大家搞起了肉牛养殖。如今,李万权的权超肉牛养殖合作社帮助村里许多贫困户脱了贫,也让北甸子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育牛村。

李万权说,以前因为穷,村民家的孩子念书都得出去借钱,结不起婚的小伙子比比皆是。现在养牛政策非常好,养牛、饲料都有补贴,贫困户靠养牛平均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李万权眼下最大的愿望是把村里的肉牛养殖做成产业,他想在北甸子村和甘旗卡镇交界的地方建一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让两地的牛肉交易都在那里进行。

辽宁彰武水情最新消息(辽宁彰武北甸子)(4)

图片来源:网络

平时忙着养牛,李万权总奔走在辽宁和内蒙古两地间,很少有时间出去走走。他说今年国庆打算给自己放几天假,约上村里几个养殖户,一起到北京旅游,“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一定热闹极了,咱们都想去看看。”

风沙吹满头的日子已成历史,这座边界小村庄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林正在编织新的未来。李万权说,樟子松有个特点,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挺拔直立。他说,这很像北甸子村的村民,在这里,顽强生长,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展示彰武人民最坚强的倔强。(作者:王官波 编辑:张志业)

辽宁彰武水情最新消息(辽宁彰武北甸子)(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