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不过十几年就被各方的起义所推翻,从而也留下了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意思就是秦律严苛,不断的压榨民力,让整个天下人都非常的痛苦。

但是同样一部秦律,为什么在秦国时期能够成为富国强兵的法宝,而在一统天下之后反而成为了它的催命符呢?

若说天下苦秦久矣,那么最先受整个苦的,应该是最初的秦国人啊,而他们不但没有挺身反抗,反而踊跃参军,成为了秦国一统天下最大的力量呢?

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秦国变法后,平民有了广阔的上升空间和渠道。

在战国诸国变法之前,特别是秦国变法之前,整个中原地区的阶级已经严重的固化了,或者说是只能下,不能上。贵族的孩子依旧是贵族或者是被成为世家子弟,即便是野合而生的庶子,也有获得教育的权利。

或许我们现在觉得教育权没什么,不是人人都有,理所应当的吗?但是在当时,教育权绝对是一种特权,一种福利,平民子弟是很难获得这种权利的,除了孔子,当时还没有谁提出过“有教无类”这种教育平等的思想呢。

秦国灭亡的时候秦国的主力在哪里(战国时期秦国底层平民)(1)

另一方面,过去没有计划生育,也没有避孕一说,而且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即便是王族、贵族,其子女的夭折率也是很高的,而应对这一夭折的方法就是玩儿命的生。

有的家庭运气很好,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于是人丁兴旺起来,可贵族身份和财产又是有限的,于是有很多贵族子弟没有分到领地财产,也没有得到贵族头衔,那他们所依仗的就只有受教育权了,然后才能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但即便是如此,依旧有很多的贵族子弟被迫沦为平民,而平民呢?也有可能沦为奴隶,但是想往上升,可就难了,虽然也有人成功过,但是机遇太少,代价太大,于是大家也就浑浑噩噩的活着,指望着明天的太阳会暖和一点。

而秦朝变法后,给了广大的平民打开了上升渠道,建立了军功爵制,一个平民,即便是没有任何其他能力,也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只要有膀子力气,能砍脑袋,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秦国平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反正日子也过不好,干脆豁出这条命去给全家人挣个前程吧。

秦国于是有了虎狼之兵。秦国的士兵在冲锋的时候,看到敌军的脑袋都不是脑袋,是金光闪闪的金元宝啊,还楞着干什么!赶紧上手啊..。

秦国灭亡的时候秦国的主力在哪里(战国时期秦国底层平民)(2)

而秦一统天下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国家的战略方向,依旧选择榨取民力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同时,天下已经一统,全国的脑袋又变回了脑袋,就算砍了也不能当金元宝了,平民的上升渠道再一次被堵死,而此时秦律的严酷就被放大了。

以前虽说百姓也受到秦律的压榨,但是由于有上升渠道,有军功红利可以作为个人利益的来源和补充,因此被压榨是尅被承受的,而当军功来源被几乎截断,家庭利益受到威胁时,各种不满也就开始积累了。

有部电视剧的一个情节对这此解释得很好:

秦始皇身边有个卫兵,很得秦始皇的宠信,但是这个卫兵攒够了军功之后就要求回乡过小日子,秦始皇恩准了他。

若干年后,秦始皇在一次巡行的时候又遇到了这个侍卫,但是这个侍卫已经快死在徭役上了。

秦始皇对这个侍卫还是很念旧的,于是就埋怨他:你不是有军功吗?军功爵可以抵徭役啊。

侍卫答道:我的军功都抵完了。

于是秦始皇提出带侍卫回去,侍卫却说:我想回家,家里的地该下种了……说完这句话就死了。

只可惜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也不知道秦始皇是否得到过这样的预警。

其实民为重的说法早就有,但不是法家的说法,秦始皇听到了也是听不进去的,而民力、民心都是有限的,一旦突破了一定的极限,那么反噬的力量也极为强大,一般能把你扶上去的力量,也一定能把你拉下来。

秦始皇没弄懂的事情,汉朝的前几任皇帝弄懂了,所以虽然汉承秦制,但是在国家战略上做了调整,开始与民休息,于是经过几代皇帝的苦心经营,文景之治,中原王朝的元气终于得以恢复,并且成就了“汉族”这个民族的民族基础。

所以无论何时,一定要保留社会主流人群的上升渠道。

我是十三哥,谢谢大家关注。

秦国灭亡的时候秦国的主力在哪里(战国时期秦国底层平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