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英语化现象(Pseudo-anglicism),指的是英语之外的语言中出现的一些词语类似英语,实际上却不是英语的现象。马修·安德森表示,一些人仍然对现象此表示担忧。

外国人眼中的美猴王(伪英语化现象外语中的)(1)

巴黎女郎在享受夜生活之前,会先用“un brushing”(法语:吹风机)吹干头发、打理定型。在莫斯科,夜店门口工作人员会对客人进行“pastfeyskontrol”(即“face control”,颜值把控),保证进去的客人都是俊男靓女。在“不夜城”柏林,人们若想要在派对后继续狂欢,就会继续开“eine Afterhour”(余兴派对,指派对后的小聚会)直到天明。

英语国家的人听见诸如“brushing”“feyskontrol”和“Afterhour”这样的词语,会觉得很奇怪。他们似乎能看过这些词,实际上并自己却用,甚少是不会这么用。这些词语是英语世界来的“舶来品”,却有了崭新不同的含义;语言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伪英语化现象”(pseudo-anglicism)。这些词语有时是英语词汇用作他义,有时会让英语母语者觉得莫名其妙的组合词。出于机缘巧合,这些词听起来很像英语,但全然不是莎士比亚笔下正统英语的模样了。

英语之外的语言中,存在许多伪英语化现象。丹麦语中,“babylift”实际上就是英语中的“carrycot”(即手提式婴儿床);匈牙利人把牛仔裤叫做“farmer pants”(农民裤),日语中的“ofisuredii”(即“office lady”的日语读法)指的就是职场白领女性。在希伯来语中,“tokbek”(“talk back”,回话)是指在博客或网站上发表评论。德语里的“Skateboarding”(滑板)和“frisbee”(飞盘)也都是娱乐运动。

外国人眼中的美猴王(伪英语化现象外语中的)(2)

“ofisuredii”是“office lady”日语读法,指职场白领女性。

英国斯旺西大学意大利语教师,伪英语化现象研究者霍华德·莫斯(Howard Moss)表示:在“最一开始,这些词语在外语中的用法与英语一样,而后发生了一定形式的偏移(shift)。”他提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意大利语中扑克牌里的大小王叫做“il iolly”。莫斯进而解释称,在19世纪英语中,大小王称为“the jolly joker”,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意大利人把这个词的第二字给省去了,而英国人则抛弃了第一个字。

又如,意大利语中的“express train”(特快列车)一词,可以解释为“running no-stop”(不停站行驶),在英语中则是“non-stop”(不停站)。莫斯说道:“你明显清楚这个词的含义,但词的用法却又微妙的区别。”意大利语中还有很多这样鲜活的例子:“tutor”(英语中的家庭教师)其实是意大利语的超速摄像头(speed camera),因为意大利有句谚语:“油门踩太狠,高速教做人”(Put your foot down too much on the Autostrada, and you’ll certainly learn a lesson)。IT行业雇临时工称作“body rental”(人肉租赁)。成人娱乐商店被称为“sexy shop”(性感商店)。

潜在的危险

以的例子十分有意思——但对于一些人而言,英语词汇潜移默化地进入其他语言却是件严肃且令人担忧的事——这些词是否还是仍然与在英语里的用法一致。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国研究公众生活的重要机构,是法语的官方权威机构,同时也监督法语的滥用行为。对于法语中本就有很恰当的词汇、却出现了英语化的词语时,该机构会警告甚至禁止该“舶来词”的使用。最近该机构就在其官方网站称,要求谨慎使用“fan zone”(兴趣地带)和“listing”(上市/名录),却接纳了“skyscraper”(摩天大楼)和“Browning”(勃朗宁手枪)两个来源于英语的词成为正式的法语词汇。

德国语言协会同样反对英语词汇在德语中出现。该协会的奥利弗·拜耳(Oliver Baer)将其称之为“毫无必要的外来语言”(needlessly flooding the language)。他坦言,德语中的借用词(loanwords)总量相对较小,不过,他依然担忧。“有人或许会说,没关系,这些词少到可以忽略。可是,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人们在日常口语中使用30%到40%的英语化词汇。这样看来这个论断十分荒谬,这一现象令人难堪,并且贻害无穷。”德国语言协会为了阻止这些词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在线工具,供人们查找可供替换的德语词汇。该工具就会建议你把“Funsports”换成“Erlebnissports”。

外国人眼中的美猴王(伪英语化现象外语中的)(3)

Vintage cars “Der Oldtimer”在德语中指老爷车。

不过,要是这些所谓的“英语词”根本不存在于英语之中,是不是就没有关系呢?拜耳认为并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大多数人根本没意识到哪些词是伪英语化现象而哪些不是,可知道的人都觉得很难堪。”比如德国人都叫老爷车“Oldtimer”。拜耳认为这太糟糕了:“人们区分不出来这是不是舶来品,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英语里根本不会'old timer'这个词。”

有人会嘲笑外国人用内些不地道、甚至有点搞笑的英语词,但许多说英语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反过来,英语之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呢?霍华德·莫斯指出,“如果你在意大利要一杯‘latte’(拿铁咖啡)是什么意思,你点的其实是一杯牛奶。”同样的,“panini”在意大利的意思是热三明治,单数形式是“panino”。那么,如果有人要两个帕尼尼,却用的“‘two paninis please”,那在意大利人眼中也很滑稽。美国人把主菜叫做“entrée”,同法语中的“l’entrée”一样,可殊不知,在法语中这是前菜的意思。英国人听到黄色笑话(risqué joke)是会用“ooh la la”来回应,可在法语中,“risqué”并没有轻浮的意思,而是“risked”(冒风险),作动词;而“oh là là”在法语中含义有很多,可以表示惊叹“天呐”或是“我的妈呀”,但都没有性暗示。法语中也不存在这一双关。

英语母语者通常并不知道,也并不太关注英语从何而来。当全世界都在效仿学习英语时,英语国家的人容易思想懈怠下来。事实上,我们都在向彼此学习、借用、糅杂和组合,然后将这些词为我们自己所用,即便用法甚至是错误的。语言本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编译:石家麒

编辑:翻吧君

英文来源:BBC

中国日报网翻吧

translationtip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