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寻根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出品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6年来,围绕“今、古、人、文”四大研究主题,系统梳理浙江文脉,深入研究浙江文化基因,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本期活动敬请关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天涯孤舟——郁达夫传》(罗以民 浙江人民出版社)、《郁达夫全集》(12册)(吴秀明 浙江大学出版社)、《郁达夫年谱》(李杭春 郁峻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姜赟/文 夏珊蓉/制图

秋风起,秋雨落,敏感的秋季似乎和这位大先生很配,“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杭州的秋天又是他的最爱,“秋后的西湖,自中秋节起,到十月朝的前后,有时候也竟可以一直延长到阴历十一月的初头,我以为世界更没有一处比西湖更美丽,再沉静,再可爱的地方。”

他就是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也是位伟大的革命烈士。

作家沈从文说,郁达夫的名字,“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民国的才子佳人郁达夫(文脉寻根多情郁达夫)(1)

儿时曾作杭州梦

亲手修建“风雨茅庐”

郁达夫是很爱杭州的,“儿时曾作杭州梦,初到杭州似梦中。笑把金樽邀落日,绿杨城郭正春风”。

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迁居他心心念念许久的杭州,举债购进场官弄63号空地,亲自设计,1936年春建起“风雨茅庐”。

民国的才子佳人郁达夫(文脉寻根多情郁达夫)(2)

位于大学路的“风雨茅庐”现在为文保单位,对外开放

“我的来住杭州,本不是想上西湖来寻梦,更不想弯强弩来射潮;不过妻杭人也,雅擅杭音,父祖富春产也,歌哭于斯,叶落归根,人穷返里,故乡鱼米较廉,借债亦易——今年可不敢说——屋租尤其便宜,铩羽归来,正好在此地偷安苟活,坐以待亡。

搬来住后,岁月匆匆,一眨眼间,也已经住了一年有半了。朋友中间晓得我的杭州住址者,于春秋佳日,旅游西湖之余,往往肯命高轩来枉顾。我也因独处穷乡,孤寂得可怜,我朋自远来,自然喜欢和他们谈谈旧事,说说杭州。这么一来,不几何时,大家似乎已经把我看成了杭州的管钥,山水的东家。”

郁达夫极尽文采渲染了杭州之美,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尤其是写景作文,不妨多读读他的作品。

西湖的色彩——“木叶稍稍染一点黄色”,“晚上在四周或许上一圈红晕”,“总是青天浑同碧海”(选自《里西湖的一角落》);

西溪的野趣——“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选自《西溪的晴雨》);

超山的梅花——“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自然自成一个雪海”(选自《超山的梅花》);

花坞的迷人——“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选自《花坞》)。

在杭州的这段时间,怕是郁达夫一生难得的舒缓岁月,读读他自己写的小故事,也不禁笑出声来——

郁达夫和友人走到九溪十八涧时,在茶庄里喝茶,卖茶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算账: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达夫顿时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在场三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的余音,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

彷徨呐喊两悠悠

与鲁迅是忘年交

郁达夫搬去杭州居住,有一位好友是极力阻挠的,甚至不惜写下一首诗劝其打消念头,“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他认为当时杭州的时局,并不适合郁达夫生活。

这位好友就是鲁迅。

二人相识于1923年春,刚从安庆法政专科学校放假来京的郁达夫去拜访了在北大讲授小说史的鲁迅,郁达夫说初见这位大自己15岁的鲁迅,“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而鲁迅对郁达夫的初印象则是“正直,率真,诚实,没有创造(社)气”(注:创造社是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建的文学团体)。

民国的才子佳人郁达夫(文脉寻根多情郁达夫)(3)

创造社主要成员郭沫若(左2)、成仿吾(右1)、郁达夫(前)、王独清(左1)合影

后来在上海,郁达夫是鲁迅家中的常客,“一则因系同乡,二则因所处的时代,所看的书,和所与交游的友人,都是同一类属的缘故,始终没有和他发生过冲突”。而且两个人都爱喝酒。郁达夫“午后打了四圈牌,想睡睡不着,就找鲁迅聊天,他送我一瓶绍酒,金黄色,有八九年光景。改天找一个好日子,弄几盘好菜来喝”。

两个人常以旧体诗互相唱和。在1932年10月12日的一顿夜老酒上,郁达夫高吟自己上一年为左联五烈士所写的诗作:“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席上,鲁迅“偷得半联”,回到寓所后夜不能寐,续写全诗《自嘲》,其中就有同学们极其熟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年后,郁达夫写了一首诗赠与鲁迅: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诸公努力救神州

弃医从文为救国

虽然是一生挚友,但是郁达夫和鲁迅文学风格迥然相异。比起鲁迅犀利批判的文风,郁达夫的文字常常充满苦闷、颓废、悲切的情绪。这和郁达夫的坎坷一生脱不开关系。

1896年,郁达夫出生在富阳的一个破落的书生门第。郁达夫名郁文,出自《论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达夫在自传中把自己的出生称为“悲剧的出生”,因父亲早亡,“只有孤儿寡妇的人家,受邻居亲戚们的一点欺凌,是免不了的”。

民国的才子佳人郁达夫(文脉寻根多情郁达夫)(4)

所幸,郁达夫的母亲非常重视读书。

14岁时,郁达夫前往杭州府中学堂上学,同学中大半是乡宦人家子弟,他自小性格忧郁、自卑,每天除了看书,便是看书。 这里插一句,当时,班里有一个同学,长得很白净,平常不学习,就爱看小说,但一考试便是全班第一名,这人叫徐志摩。

郁达夫去日本留学,被发分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大学预科第三部(医科)”,一年后改读文科。他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中国问题想要根本解决,非改革社会不可。他也的确这么做的,“须知国破家何在,岂有舟沉橹独浮。旧事崖山殷鉴在,诸公努力救神州。”抗战爆发后,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掩护了不少抗日爱国人士,直至1945年被日军杀害。

郁达夫在文坛上是一炮而红的,1921年开始写小说,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后轰动文坛,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写了一个感于祖国孱弱却无能无力,最终郁闷彷徨跳海自杀的爱国青年的悲情一生。这本书是郁达夫的留学自传,只是书中主人公自杀了,他没有。

此后24年,郁达夫凭借自成一派的散文、小说、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成为当时中国文坛的中坚。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老师李杭春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影响力仅次于鲁迅的现代小说作家,其所开创的以“自叙传”为基本叙事法则的浪漫抒情小说至今深受读者喜爱,其旧体诗词以及包括游记、随笔、日记、书信在内的散文创作也广受好评。这位坚持自己“是作家而不是战士”的诗人,最终却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最值得怀念的一名战士,其浪漫忧伤的文字更是体现了感时忧国、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图卡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8月29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他在杭州:郁达夫出生在富阳,又十分热爱西湖山水,亲自修筑“风雨茅庐”,举家迁到杭州居住,西子风光与富春山水,是他心中珍藏的安慰。

他在课本里: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

思考题

如果让你描写秋天的西湖,你会怎么写?欢迎投稿,报名参加“浙学少年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