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跟周边国家的关系,当时列国之间的邦交关系,是相当错综复杂的。它们之间时而相互衔制,时而利用;时而为敌,时而为友,这也就是所谓的“国无定交”。那么千头万绪中,赵国究竟在帮助燕国这一事件中取得了什么样的重大收获呢?


赵国最重要的收获,就是通过河北易地,有效地孤立了中山国。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国家。中山国是一个由白狄人建立的国家。白狄人是胡人里的一种。因此,可以说中山国是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大体位置,相当于现在的石家庄地区。当时的中山国,横亘在赵国腹心。其势力,西面到达太行山;南面是赵国;北面则跟赵国和燕国部分领土接壤;在东面,则有那么一小部分地域跟齐国相连。换句话说,也就是赵国对中山国是从西、北,南,呈三面包围之势的。唯独东面,在中山国和齐国之间,有一部分不属于赵国控制。历史上,这个地方叫河东之地。其大概范围,在今天的河北涿州至任丘至河间一线。河东之地原本属于燕国。子之乱燕后,齐国出兵燕国,侵占了这个地方,河东之地就此划归齐国所有。燕国的燕昭王继位后,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把河东之地收回来。那么齐国呢?齐国的军队刚刚吃了败仗,被燕赵联军打败,因此他也担心燕、赵会再次联手来争夺河东之地。这样一来,河东之地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大家都盯着它,想得到它,可同时又怕它会给自己惹来更大的麻烦。

赵武灵王为什么被困沙丘(赵武灵王之河北易地)(1)


面对这个人人想得到、人人又怕得到的地方,赵武灵王是什么态度呢?他又是在谁的建议下,用什么样的方法,巧妙的得到河东之地,并成功化解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赵武灵王很清楚河东之地会给自己惹来麻烦,可是赵武灵王更清楚河东之地对自己的重大价值。就在赵武灵王为此两难的时候,在乐毅的建议下,赵武灵王不失时机地跟齐国作了一笔交易,不但得到了河东之地,而且还顺利化解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那赵武灵王究竟和齐国作了一笔什么交易呢?赵武灵王用自己的河北之地跟齐国交换了河东之地。我先解释一下,这里的河北,可跟现在的河北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河北是指现在的山东高唐一带。在那个时候,山东高唐地区也是赵国的领土。高唐的北面紧连着齐国领土。因此,通过河北易地,高唐一带就和齐国济南以西的土地连成了一个整体,不但便于齐国管理,而且又远离了燕国,齐国也就不用再担心燕国再来跟自己争夺什么了。而赵国通过交换,终于拿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河东之地!那么燕国呢?难道燕昭王能善罢甘休?能眼睁睁看着河东之地被赵国拿走?是的,燕昭王虽然心里不愿意,但嘴上又不好说什么,毕竟自己是赵武灵王扶立的,而且人家赵国又是跟齐国交换土地,虽然河东之地过去归燕国所有,但现在已经是齐国的土地,燕昭王根本就没有资格发言。所以燕昭王虽然恨齐国恨的牙根儿痒痒,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河东之地,被赵国换了过去。

赵国用河北之地,换取了河东之地,那么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处心积虑换取河东之地呢?他的易地之举包含着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呢?扶燕事件,又对战国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呢?

赵武灵王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针对中山国!刚才咱们说过,中山国除了东面,其他地方都处在赵国包围之中,赵武灵王用河北之地换取河东之后,赵国就会对中山形成四面包围之势。这样一来,不但从战略上完成了对中山的包围之势,而且还切断了中山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切联系,断掉了中山国寄希于齐国的奢望,为将来消灭中山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这个时候,距离赵国进攻中山还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概念?能想到十年以后的事情!又该具备什么样的战略眼光?!

另外赵武灵王扶燕事件,对整个战国格局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中,以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齐国和楚国稍微差点,然后是魏国和赵国,最后才是燕国和韩国。而赵国和燕国结盟后,尤其是齐国和燕国结下深仇大恨以后,燕昭王就一直致力于谋齐,以报仇雪耻。到了燕昭王后期,在苏秦的协调下,列国合纵伐齐态势终于形成,于是在乐毅的率领下,燕国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下齐国70多座城市,几乎使齐国亡国。齐国被削弱后,东方就少了一个制约秦国的大国。于是,赵国便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东方最强国,取代了齐国的地位。这样一来,秦国自然就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赵国,成了秦国率先打击的对象。因此,客观上讲,赵国扶燕事件,促进了齐国的衰亡,而齐国的衰亡又进一步促进了秦国的统一步伐。

赵武灵王是在乐毅的建议下,用河北之地换取了齐国的河东之地。那么,赵武灵王这么做的目的,除了要借助燕国来牵制齐国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意义吗?刚刚说到的乐毅,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赵、齐两国河北易地之后,中山国跟齐国之间的联系必然会被全部切断。这样一来,中山国就会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中山对赵国,尤其是对赵国代郡的威胁就会大大减轻。而代郡对于赵国来讲,又是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可以这么说,代郡就是赵国除了邯郸之外的第二个政治、经济中心。赵国北部的安危,也全部系于代郡。那么代郡究竟是指哪里呢?代郡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代国,它的位置,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河北蔚县地区。之所以把代郡看的这么重,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代郡西面是娄烦族,北面是林胡族,西南面则是中山国。所以,代郡是赵国跟胡人打交道的最前沿。而当时,胡人的势力已经崛起,常常南侵,因此代郡的稳定,就直接关系到了整个赵国北部的安危。换句话说,就是代郡如果稳定,那么胡人对代郡的侵扰就会不无顾忌。这是其一,再有,代郡的稳定,对日后赵武灵王向西北扩地千里,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前面咱么曾经说过,赵武灵王向西北扩地,主要是为了控制河宗地区,打通通往秦国的路径。可是,河宗地区跟邯郸之间关山重重,路途遥远,再加上有中山国横亘在中间,所以邯郸很难对攻取河宗地区起到实质性的帮助。而代郡恰好在中山国西北面,不受中山国地理位置的制约。所以代郡以及它西面的晋阳自然而然就成了赵国攻占河宗地区的大本营。而一旦控制了河宗,打通通往秦国的路径后,赵国又会对秦国构成直接威胁。所以代郡的情况对赵国来讲,可谓是至关重要。同时,代郡这个地方又盛产良马,而良马的大量生产,又反过来会对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提供有力保障!所以,赵武灵王扶立燕国、包括河北易地等举动,都将对日后赵国的强盛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的作用,是个良性的连锁反应。

刚才我们还说到了乐毅,说他帮赵武灵王出主意,用河北之地交换了齐国的河东之地。乐毅这个人我们前面曾经说起过,他是中山灵寿人,灵寿本来属于中山国,后来被赵国占领,因此乐毅并入赵国国籍。乐毅在赵国有个封号叫望诸君,除了望诸君外,乐毅还有个封号,叫昌国君。不过这个封号可不是赵国君主赐封给他的,而是燕国的燕昭王封给乐毅的。在那个时代,能被一个国家封君,就已经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而乐毅却一个人身兼两个封号,而且还是两个国家加封的。

乐毅分别由望诸君、昌国君两个封号,而且这两个封号还是两个不同国家赐封给他的。那么大家或许该感到疑惑了,说乐毅既然是赵国人,而且还曾帮着赵武灵王出主意,换取了燕国的河东之地,那么燕国理应痛恨他才对,可为什么还要反过来给他封号呢?乐毅到底是什么人呢?他和赵国、燕国之间究竟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乐毅的祖先叫乐羊子。《汉书》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我们好多人都曾在初中课本里学过,说乐羊子年轻的时候,曾在外面拾到过一块金子。这里说明一下,在古代,所谓的金子实际上就是铜或者其他金属,跟现在金子的概念不一样。说乐羊子拾到金子后,高高兴兴拿回了家。可是没想到,他妻子看见后,不但不高兴,还反倒教育他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你怎么能这么做呢?讽刺乐羊子不该贪图不义之财,愣逼着乐羊子把金子送了回去。再后来,乐羊子到外面求学,由于想家,在还没学到什么本事的情况下,就请假,跑回家来探亲。没承想,一进门,正好看见自己媳妇坐在织布机前织布。乐羊子的妻子猛然看见丈夫回来,也很吃惊,心想难道丈夫这么快就学到本事了?等她问清楚丈夫回来的原因后,二话没说,扭身就进了厨房。乐羊子还以为妻子是给自己做饭去了呢!可没想到,妻子竟然拿出来了一把明晃晃的菜刀,说要把织布机上正织着的布一刀砍断。乐羊子当然纳闷了,问她原因,乐羊子妻子再次教育乐羊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要坚持到底。你现在半途而废,跟我砍断布匹有什么区别?”乐羊子这才领悟过来,只好扭头返回学校继续深造,后来终于学到了一身本事,并最终被魏国拜为大将,替魏国消灭了中山。看来,乐羊子的妻子倒真像个女强人,深明大义,正气凛然,劝夫向上。

乐羊子因为灭中山之功,被封在中山国的灵寿。乐氏家族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不过我这里需要给大家说明一下,乐羊子所消灭中山国,是公元前406年的中山国,和我们熟知的西门豹治邺城,河伯娶妇那个故事是同一个时代的。而赵武灵王所消灭中山国则是公元前295年的中山国,要比乐羊子晚上一百多年,不是一回事。

被乐羊子消灭的中山国和赵武灵王消灭的中山国又有什么不同呢?赵武灵王所消灭的中山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乐羊子消灭的中山,是由古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鲜虞族是白狄人中的一个分支。这个中山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也就是6 .7 年时间。而赵武灵王所消灭的中山,则是在公元前378年,在中山国原来的基础上,由白狄人复建的国家。比起上一个中山国,赵武灵王时期的中山国存在的时间要长的多,而且这个中山国的面积和实力也都要比前一个大的多。乐毅就出生在这个中山国的灵寿。那么乐毅早年在灵寿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很遗憾,我们目前还看不到相关记载,不敢妄测。至于他是什么时候登上赵国政治舞台的,就目前来看,最早的记载,就是《战国策》中,关于乐毅建议赵武灵王跟齐国交换河北之地这件事情了。也就是说,乐毅在赵武灵王扶立燕昭王之前,就已经进入赵国仕途了。而且,通过乐毅能够直接建议赵武灵王交换土地来看,乐毅至少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赵国担任官职了,而且职位还很可能不低。否则的话,他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向赵武灵王陈述自己的建议。毕竟赵武灵王是一国君主,官职要是太小,你根本就见不着他呀!这是发生在赵武灵王12年,也就是公元前314年的事情。而到了赵惠文王4年,也就是公元前295年,在距离乐毅向赵武灵王提出河北易地这项建议18年之后,乐毅再次出现在史书上时,他则早已在燕国官拜上卿,并且还担当起了联合国部队三军总司令,这个险要职位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乐毅早在公元前314年就已经在赵国担任重要官职,而且还深得赵武灵王信任,那他为什么又会在18年后再次燕国出现,并且担当起大将军这个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