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1)

说到他,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晴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级人物,能力很强却过分愚忠,

身为李鸿章的儿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不愿国家被列强践踏,多次想施展抱负却被李鸿章压制,

他不甘受辱却又无可奈何,终心灰意冷,任凭革命席卷,不再留恋前朝,

他是李经方,朝廷的“背锅人”,因为父亲的压制而毁掉了自己一生。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2)

李经方

“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的大儿子”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出来的传奇人物,他身上的标签太多,晚晴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物,就连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

在那个国家被列强践踏的年代,这个评价可谓是相当高了。

然而,这么有能力的他却没能在四十岁之前生出一个儿子,在那个重男轻女观念十分浓厚的时代,没有儿子就意味着要断了香火,没办法,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就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李鸿章。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3)

李经方

他就是李经方,从此成为了李鸿章的大儿子,且这个地位一直没变过。

说来奇怪,李经方似乎是李鸿章的贵人,他过继后没多久,李经述和李经迈就出生了,那个时候李鸿章已经四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的他非常高兴,但仍以李经方为大儿子,且对他喜爱有加。

李经述出生的时候李经方已经九岁了,早已进了私塾,因为书读的不错,他进身为府学廪生(秀才中的优等生)。

1882年李经方在江南乡试中中举,成为地方官员的候选人才(先后被命为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4)

李经方

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分水岭,如果他真的被分到了外省做官,或许命运会就此改变,可他的父亲却偏偏是李鸿章。

“签订《马关条约》,担‘卖国贼’骂名”

李鸿章是非常喜爱李经方的,因此从小就注重培养,专门聘请教师为他和李经述教课,还聘请了专教英文的老师,所以李经方的外语也是很不错的。

长大之后,李经方没有别的选择,因为父亲打算让他跟着自己,那个时候,他并不抗拒,因为对政治尚且不懂。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5)

李鸿章和儿子们合影

跟在父亲身边,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开阔了眼界和胸襟,李鸿章有意把他培养成职业外交官。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那个时候的清廷不是一般的弱,说话没人听,谁来谁欺负,还要不断的寻求他国的帮助,没人愿意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李鸿章却偏偏在这个上面培养李经方。

因此,在甲午战争之前,李经方已经有了三年驻美公使参赞和三年驻日公使资历的外交官了。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6)

李经方(第三排左数第三个)与英海军合影

李鸿章为什么执意让几个儿子做外交官?难道是故意要坑自己的儿子?

当然不是,但不能因为国家羸弱就不去外交,即使吃力不讨好他也不能放弃与别国打交道的机会,所以,他首先把李经方领上了外交的道路。

再者,国家虽弱,李经方可一点都不弱。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中国战败,双方开始商议相关事宜。

签订《马关条约》的日子到了,李鸿章携李经方等人前去同伊藤博文谈判。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7)

《马关条约》谈判现场

谈判期间,伊藤博文有些咄咄逼人,李经方看不过,想要据理力争,尽力为朝廷减少损失,但每次都被李鸿章制止。

他着急了,因为父亲的态度一点都不强硬,总是让日本占了上风,难以为国家止损,于是,他让随员把各自的见解写在小纸条上让李鸿章参考,可惜,没有一个被采用。

而且,谈判期间,李鸿章还被日本浪人用手枪打伤了,只得换他来担任对日谈判的全权大臣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8)

李经方

《马关条约》中有一条是割让台湾,割地这种“卖国”行为是没有人愿意去干的,因为要背负千古的骂名。

但光绪帝却点名让李经方去交接“割台”事宜,他不愿意去,倒不是怕背负千古骂名,而是不想看到国家领土被日本割走。

李鸿章这个时候出面了,他是纯粹的不愿意让李经方背骂名,因此跟朝廷说李经方病了,去不了。光绪帝不管,非要让李经方去,无奈,李经方只得去台湾办理了交接事宜,而后避居于上海,不愿再进京复命。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9)

李经方

就这样,因为《马关条约》和“割台”,李鸿章和李经方父子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李公子胆子比天大”

对于父亲的做法及态度,李经方是非常不认可的,但又不能跟父亲硬顶,因为他已经被父亲的想法捆住了手脚,舒展不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无力抵抗,只得议和。

议和前夕,朝廷让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火速北上讨论相关事宜,李经方随侍其侧,可等他们到达上海时,北京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紫禁城根本进不去,而且光绪帝和慈禧已经西逃了。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10)

李经方书法

他们只得暂时留在上海,这一留就是一个月,就在这一个月里,发生了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有了“李公子胆子比天大”的说法。

原来,在李鸿章他们滞留上海的时间里,有不少人前来进言,让李鸿章摆脱朝廷,拥兵自立,夺回汉人的天下,而且,当时中外人士都知道光绪和慈禧软弱无能,只有李鸿章有真本事,所以皆寄厚望于李鸿章。

当时每天各方来的电报太多太多,李经方等根本翻译不过来,就让李鸿章旧日幕僚马建忠前来帮忙。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11)

李经方书法

据说,马建忠曾看到一封来自英国官方某大员的来电,主张李鸿章不要失去此千载良机,拥兵自立。可李鸿章却置之不理,还让马建忠把那电文烧掉。

不光外人寄厚望于李鸿章,李经方更是如此,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到过不少国家,见过不少世面,因为朝廷的软弱他受过不少冷眼,特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他打击很大。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12)

李鸿章和李经方

所以,趁这个机会,他也借机劝说李鸿章,可任凭他说破嘴皮,李鸿章就是不听,身为晚晴重臣,或许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李鸿章不愿如此,也可能有其他理由,我们无法得知。

这一次,李经方算是彻底死了心,对朝廷,对父亲都死了心,相对于父亲,他其实更想自己拥兵自立,重点是他没兵,也拧不过李鸿章,所以,他不再寄希望于任何人,反正一生的抱负都毁在了父亲手里,真是成也父亲败也父亲。

从此以后,他不再关心仕途,终日郁郁寡欢。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哪个更早一些(他是马关条约的实际签订者)(13)

李经方和夫人、儿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没有在意,任凭革命狂潮席卷,张勋复辟他也无动于衷,对前朝,他不再有任何留恋。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悲剧到对周围的一切绝望,手中无权,手下无兵,哪怕热血满腔也只能一声叹息。

晚年,他被不孝子从上海逼到了大连,住在了日租界内,但他未吃日军一粥一饭,保持了晚节,于1934年在苦闷无望中黯然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