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性对意识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肤觉和触觉的关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肤觉和触觉的关系(觉知性的作用)

肤觉和触觉的关系

觉知性对意识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觉知的存在为意识提供了生命和活力,让意识具有了能动作用;否则,意识就成为了死的信息,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符号而已。觉知直接地让意识恢复了生命和能动作用,没有了觉知就没有了意识的一切。

2.觉知对心理对象特别关联的因素或信息——相关纽带给予了能量,让这些相关的因素、信息或者纽带恢复生命和活力,进行心理活动

3.觉知为意识活动——如进行的有关思维的心理活动或反应的心理活动作好了前提准备。我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觉知都能够引起新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但所有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都是从觉知开始的,从觉知到的刺激开始的。

(一)觉知让意识和心理获得了生命及活力 传统的心理学虽然每天都在讲述心理现象,意识,但是,什么是心理?心理有没有生命,活力?心理有没有能量?心理会不会死掉?消失?他们是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没有涉及到这个新的处女地;他们只是笼统地,抽象地谈论人的心理,意识。在作者看来,心理是有生命的;它可以在某个时间产生而获得生命,也可以在某个时间消失而失去生命。心理具有了生命,活力,以至才具有能动的作用。

当心理信息进入到记忆腔后我们不能觉知时,它将失去生命,活力,失去心理能量,失去能动作用,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心理已死去,消失掉。如同:“眼不见,心不烦”一样;“眼不见(没有想到)”——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不能感觉到,意识到,我们心理不烦;我们“眼见了”——信息具有了心理能量,能发生心理作用,我们的心烦了。

同样,“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中的“仇人”的意念在我们没有想到它时,它是埋藏在我们的心底(记忆腔中,是我们记忆信息的大脑的场所),好象不存在一样,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跟平时一样是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学习和工作。

当“仇人”的意念(这种记忆信息)上升到我们的心理腔而被我们觉知后,即它上升到意识之中时,我们的心态不在平静,心情激动不已,心理难受;同时,我们的仇恨也显现出来,两眼发红,愤恨。

若此时看到仇人,我们可能将采取行动杀了对方,两眼分外发红。……从这可以看出,记忆信息(包括外界的其它信息)只要进入到人的心理腔中被我们所觉知后才将恢复相应的生命,活力,具有心理能量,心理作用;产生心理,意识。当这一信息进入到人的记忆腔中,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它没有了生命,活力。

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就是大脑的机能,心理腔处于兴奋状态能够让处于心理腔中的信息被我们觉知而恢复生命,让心理信息具有心理能量,让心理信息具有活力,具有能动作用;反之,心理腔处于休眠状态(抑制状态)是什么也没有的。于是,作者为了不混淆传统的心理,意识的概念,不混淆传统的觉醒状态等概念,用专用名词——“感识状态”(感觉到,意识到的状态的简称)来表述这一现象;它指的是脑的一种兴奋状态,它让进入到心理腔中的记忆信息能被我们所觉知,激活它,从而让它恢复生命和活力,具有心理能量,能动作用。这不是作者的多此一举,也不是作者想创造新的名词,在于它有更深层次的涵义。

觉知就是信息进入了感识状态被自我所觉察,被自我感觉到,意识到。自我将这些被觉知到的信息纳入到自已的价值体系中,会用自己已有的价值标准进行权衡利弊,进行评估,随即赋予能量,让其恢复生命与活力,进行心理活动。心理对象只有当被自我觉知后才会具有生命和活力,具有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具有心理能量,这是自我给予它们的。不然,当自我一点儿也没有觉知到它们时,它们是难以存在的,同时也是不能进行心理活动的。如记忆中的信息是死的东西,是不能直接进行心理活动的,自我也是不知晓的。只有当记忆信息提取到心理中被自我觉知到后,自我才能赋予它们能量,让这些记忆信息恢复生命和活力,它们才能进行心理活动,才有欲望,才有情感和意志。所以,觉知是让心理对象恢复能量(这能量是自我赋予它们的),恢复生命和活力,恢复能动作用。站在马路边上的我看到(觉知到)对面的汽车急速向我驶来,速度之快,冲量之大;我认为会对我造成大的伤害甚至死亡,为了安全我得闪开;采取行动,迅速躲避。当我看到汽车及运动状态时,自我赋予了它的能量,让汽车运动状态的信息具有了生命和活力;评估会对我造成伤害,我得闪开。假若我没有看到行驶而来的汽车,我将无动于衷,或许我将受到伤害。我没有看到就没有觉知到,汽车运动状态的信息我不知道,我也不会给予它能量,它也不会刺激自我而让自我作出反应。此时,有的读者还是难以理解自我给予心理信息的能量和力量。再举一例:若几个朋友站在马路边看到汽车向我们迅速驶来,经常在马路边等车的朋友不会那么紧张,并能判断出汽车会从自己身边一个很高的安全系数驶过,既便为了安全起见也只会往后退一二步;他给予汽车运行状态的信息的能量较少,其重要性不是很高,如此对自我的刺激也较小;而少有在马路边等车的朋友看到这种情况常常会比较紧张,为了自己的安全会往后退一大段距离;他给予汽车运行状态的信息的能量较多,如此对自我的刺激也较大。这就是他们对事态的评估不同所至,他们(或自我)附加在汽车迅速驶来的信息的能量大小不同,对自我的刺激也不相同,以及自己作出的反应也就各不相同。有的读者会说他们的胆量不同所至,这也是有了前面自我对心理信息给予的能量作为底气才出现的。假若他们看到的汽车是用纸来做成的,即如此这样的判断,他们还会闪开躲避吗?假若他们看到的汽车被认为是用气球来做的,他们或许不会闪开躲避,还将用手去推它,有这种可能吧?!这就是自我对它们(对象或心理信息)判断的不同,给予的能量、力量不同所至。

——信息只有当被自我觉知后,自我才会赋予信息能量;具有能量的信息就具有了生命和活力,最终也才会去刺激自我,让自我作出反应。我们看到大千世界的过程就是觉知的过程,也是信息进入到感识状态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是通过色差来表现的。我们听到的外部声响,我们内心想到的事件都是觉知的过程,也是信息恢复生命和活力的过程。

觉知,首先是通过自我(具有原始生命力)对载体——知觉和心觉进行觉知;其次让载体和它所运载的心理信息、心理能量(心意地位)恢复生命和活力;最后才让具有生命的心理信息和心理能量进入到自我的价值体系中进行权衡利弊,进行评估;让自我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我——觉知载体——心理信息、心理能量恢复生命——进入自我系统——自我作出反应

(二)觉知让对象有关的信息获得了生命与活力

觉知可以让信息恢复生命与活力,进行心理活动;同时,它还让信息——心理对象相关的信息也具有了生命与活力;这是自我服务于心理对象,自我主动地附加于相关的信息身上的。相关信息获得生命与活力后进行着相应的心理活动,这心理活动是为原信息或者心理对象服务的。

心理对象被觉知后,在此基础上自我也会对与心理对象特别关联的因素或信息——相关纽带给予能量,让这些相关联的因素或信息——相关纽带恢复生命和活力,进行心理活动。这些相关联的因素或信息或纽带或许已被自我所觉知,或许没有被自我觉知是无意识的。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事例中,看到仇人或者想到仇人——自我觉知到了“仇人”,赋予了“仇人”能量,同时也附予了“仇人”相关联的因素或信息——“他伤我太深,我得杀了他”这信息予能量,从而出现了眼红。

(三)觉知为意识活动的进行而开了头

觉知是让意识本身能够存活下去的前提保障,同时也是为新的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起到初始的刺激作用;为随后的心理活动做好了前提准备。

意识都具有觉知性,那么,自我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觉知到它们的存在。信息或者事物被自我觉知到后,会存在是一个刺激点,它是意识的一个感知节点,这个节点的出现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刺激自我,让我们去思索、思考或思维;这个节点的出现会让我们作出反应,趋利避害;——这个节点的出现让我们产生了新的心理活动,只不过它起到了一个开场白的作用。如我们进行思维活动前对相关信息的觉知;所以说,觉知是意识本身存在的前提,是为新的意识活动,为新的心理活动起了个头,起到了初始的刺激作用。作为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产生也是通过最初的一个觉知点,刺激点的刺激来实现的。或者说,觉知是为随后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保障。我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觉知都能够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包括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但所有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都是从觉知开始的;先有觉知,才有后面相应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如注意而形成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先前刺激,想象的开始,学习活动的最初刺激)。同理,所有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也是从觉知开始的;如灵感的产生,习惯性无意识的产生都是从觉知开始的;那怕中间环节我们不能意识到,无法觉知(如习惯性的无意识活动是首先得觉知到相应的对象,才会出现后面的习惯性活动);除非不是心理活动,或是无意识的生理活动才不会从觉知开始。

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从觉知开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也是从觉知开始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从觉知开始的;觉知是为心理活动开了个头;觉知的产生,刺激着自我,最终让自我作出反应,形成心理活动。

在笔者看来,这也是笔者先要抬出的结论:觉知性是意识本身存在的前提,觉知是为新的意识活动,为新的心理活动起了个头,起了个开场白。—— 这就是觉知对意识的意义,它为意识提供了生命和活力,提供了能动作用;同时,它为新的意识活动开了个头。虽然在意识流看来意识是连续不断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分割出那些是思维的活动,那些是想象的活动,那些是注意的活动,而非水流不断。

一、心理从觉知开始

提到这个心理开始的问题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心理从何开始?心理形成的最初是从何开始的?有的人会认为心理是从觉醒状态开始的,或者心理是从感觉的形成开始的;是这样的吗?

说到心理是从觉醒状态开始的是对的,但却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因为我们处于清醒时,或者在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时都是处于觉醒状态之下。

说到心理是从感觉开始的是有道理的,初看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感觉是外界信息进入我们心理的第一通道,是外界刺激促使我们心理发生变化的第一环节;它也是我们能够直接觉知到的对象,是我们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直接的信息来源。那心理的形成就应该是从感觉开始的,这对吗?不对!理由如下:

感觉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观意识不能直接支配和调节的。什么样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在一定量化的情况下都会形成相应的感觉。强烈光线形成的刺目不会因为我们的不适而消失掉。皮肤的损伤不会因为我们的不高兴而不在产生疼痛。感觉的形成如同物理的过程是那样的自然和直接就发生了;感觉的形成这种生理过程的自然形成和发展是不为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是我们想它产生就产生,想它不在产生就不会产生这么回事。也就是说,感觉的形成不是心理的过程,也不是心理的活动;它是一个生理的过程,一个生化的物理的过程。如同冰块到了0℃就有可能化为水一样;如同烧水到了100℃(标准气压下)就会沸腾一样;也如同有了电流的灯泡就会发光一样的自然。感觉的形成就是脑细胞自有的一种特性或功能,是生物千百万年不断进化的结果;这是一生理的过程,是一物理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意识的生物学过程;而不是心理的过程。心理过程是有自我参与的过程,有主观信息变化的过程。作为感觉这一现象也是一生理的现象,物理的现象;它不能随着我们的主观臆断而发生变化。不过,也只有感觉才是我们能够直接觉知的对象;除了它,万世万物的一切存在我们都不能直接地觉知,它们只有通过形成感觉这一中间环节才能被我们所觉知;这就是为什么感觉是外界与我们心理的桥梁之所在。

感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心理活动,不是心理过程,它也不是心理本身的开始,它只是为心理的开始提供了条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这也是最根本的基石。那心理是从何开始的呢?答案很简单。——当感觉形成之时,是被我们感觉到了、意识到了的,是被我们觉知了的;我们觉知它的存在,觉知它的状况;正如此,它才会刺激或影响我们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我们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一过程是我们觉知到之后主动而自然进行的。觉知是自我在心理对象形成后才进行的,当心理对象形成后,自我才对它进行了觉知。如此,自我才能清楚地看到心理对象,清晰地认识心理对象;这样以来,自我才会把刚形成的心理对象拿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进行整合,进行价值判断,进行定位和筛选。

当自我觉知到心理对象后,会用自己已有的价值标准进行权衡利弊,然后附予心理对象能量(心理能量),让心理对象具有生命和活力;这就是觉知的本质所在。心理对象只有当被自我觉知后才会具有生命和活力,具有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具有心理能量,这是自我给予它们的。不然,当自我一点儿也没有觉知到它们时,它们是难以存在的,同时也是不能进行心理活动的。如记忆中的信息是死的东西,是不能直接进行心理活动的,自我也是不知晓的。只有当记忆信息提取到心理中被自我觉知到后,自我才能附予它们能量,让这些记忆信息恢复生命和活力,它们才能进行心理活动,才有欲望,才有情感和意志。所以,觉知是让心理对象恢复能量(这能量是自我附予它们的),恢复生命和活力,恢复能动作用。

-------心理是从我们的觉知开始的,是从我们对感觉进行觉知的那一时刻,那一瞬间,那一刹那间开始的。感觉的形成和被我们所觉知不是同一过程,虽是同时进行,但却是两个过程;前者是生理过程,后者才是心理过程;——这个是目前被心理学界所忽视了的。

在不同的时间或者地点,我们觉知的对象是不同的,那么,由此产生的心态或心理活动也是不同的,我们所作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与传统的意识流观点是有差异的。

觉知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它可以觉知到感觉,也可以觉知到表象;可以觉知到万世万物及一切信息。觉知可让觉知到的信息恢复心理生命和活力,恢复心理能量。信息恢复心理生命和活力在于能够对我们的心理进行刺激和影响,促使我们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促使我们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信息恢复心理能量在于信息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高低?其重要性如何?意义大小?价值大小?迫切性如何?

觉知是心理活动的开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受到内外事物刺激产生觉知而形成的心理活动。

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我与仇人相见时,我感觉到了,意识到了,我知晓了,信息进入到了我的内心中;刹那间,我的眼睛瞪直,发红,产生着强烈的仇恨,希望把对方处于死地一般。

我未能与仇人相见又没有想到他时,相关的信息没有进入到我的内心中,我没有眼红,没有仇恨,心态平和地过着日常的生活;好象这种仇恨的关系不存在一样,我连一点感觉也没有。同样,“眼不见心不烦”也是这个道理。眼不见而什么也不知道,无法觉知而心不烦。当眼见了,我们觉知了,觉知的对象不如意而让我们心烦。------心理活动的形成和发展都要需要被觉知,这或许是前提。

任何一个完整具体的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都有一个起始、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如图:

起始(刺激)——中间环节(发展)——结束(反应)

这是心理活动的一个基本的模式:刺激反应模式

“起始”环节是心理活动的初始环节,是我们受到内外刺激的过程或者是我们主动发出意愿或心意的过程。它是人们进行心理活动的基础或者前提;这一过程也就是觉知的过程。觉知让外界信息进入自我的系统,自我根据已存在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估和判断,进行心理活动,最终作出相关反应。

(2)对记忆信息想到的觉知而形成的心理活动。

在上面的“仇人”一例中,当我在某个时间突然想到仇人时,想起仇恨时,觉知到它的情况时,我的心态又不在平静,可能两眼又将发红。“犹豫不决”的形成也是由于我们觉知的信息有多种,而这些被觉知的信息之间又相互抵制,一会儿这个重要,一会儿那个重要而让我们举棋不定,拿不了主意。

心智游移也说明了记忆信息在被我们觉知后发生了新的心理活动。

(3)对表象的觉知而形成的心理活动。

表象的觉知可以把那些易遗忘的事件提到我们的面前,也可以把那些残缺不全情景给予修复。

(4)知觉和错觉的形成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形成是从觉知开始的。

知觉是我们在觉知感觉的基础上有机组织的整体,这有主观的加工和经验的臆测。错觉就说明了主观的加工或者经验臆测的错误或偏差。

当自我对信息进行觉知后,信息将刺激自我,让自我作出反应而形成心理活动;同时,自我也将采取相应的行动,包括言语的行动来达成自我的意愿。

我们通常进行的思维的过程、知觉的过程、想象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记忆的过程、意志的过程、情感的过程、认识的过程、活动交往的过程都是从觉知开始的。那怕是注意本身也是觉知的过程;也是被外界事物的刺激或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

思维的过程就是最初的觉知促使了相应的思维活动。没有觉知也是不能进行知觉加工的;没有觉知也是不能进行记忆信息的。

可以这样地认为:意识是具有觉知性的存在,它是意识的最主要的特性应该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我想这是大家都可以认同的观点,至少认知科学差不多是持这样的看法。同时,觉知性是意识存在的基础,没有了觉知性意识就不可能存在。在我看来,研究意识主要是进行意识觉知性的研究,研究意识的觉知能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研究意识的内容、种类和变化过程,但这不是意识研究的关键;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心理学或心灵哲学书籍中可以看到。可以说,研究意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研究意识的觉知性和意识结构,因为意识结构的不同构造决定了意识的觉知程度;这从而说明了觉知性在意识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是多么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