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又称生姜,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及东南亚热带地区。我国是世界上生姜栽培面积最大,生产总量最多的国家。生姜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外,南部和中部各省、自治区均有种植。其中,南方以四川、福建、贵州、江西、安徽等省种植较多;北方则以山东为主。山东生姜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达8.5万公顷,总产约320吨,出口量25万吨左右,分别约占全国的33%、56%和70%。当前我国生姜均产1500千克/亩左右,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山东生姜平均单产达3000千克/亩左右,较全国平均水平约高1倍,居世界较高水平。
图1:生姜长势
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生姜生物学特性
姜为浅根系植物,根系主要分布于30cm深土层内。姜根系分布为纤维根和肉质根,纤维根由种姜幼芽基部所生,成为初生根,随着生长逐渐增加,并不断发生侧根,形成生姜主要吸收根系。旺盛生长期后从姜母和子姜上生出的肉质根,兼具吸收和支撑功能。
生姜的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地上茎直立,为叶鞘所包被。地下茎即根茎。种姜发芽产生新根茎称子姜,由子姜而孙姜,生生不已。每个根茎具有生长点,萌发后分生茎节和叶,成为新枝,其基部膨大形成肉质根茎。由此可知,姜分枝越多,姜块越大,产量越高;生姜叶为披针形,在叶鞘筒内呈弹簧状卷缩。如果遇到土壤供水不匀,叶片不易从鞘筒顶端的出叶孔抽出来,使叶片扭曲畸形不舒展,俗称“拧辫子”,影响光合面积和光合作用。各次分枝叶片的光合产物除满足自身生长外,主要供向该分枝地下部各根茎及根系;生姜的花为穗状花序,由迭生苞片组成,苞片边缘黄色。每个苞片都包被着单生的绿色或紫色小花,在栽培过程中极少开花,即使开花也不结果实。
图2:生姜花穗
生姜生长过程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根茎休眠期。
图3:生姜生长周期
发芽期:自种姜萌芽开始至第一片姜叶展开,历时40-50天,主要依靠种姜储藏的养分进行生长。
幼苗期:自第一片叶展开至具有2个较大的分枝,俗称“三马杈”时期,历时65-75天。茎是幼苗期的生长中心。此期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来自自身的同化作用。幼苗期管理着重提高地温,促成发根,培育壮苗,为后期的旺盛生长奠定基础。
茎叶及根茎旺盛生长期:从长出2个较大的分枝至收获历时70-75天。此时生长旺盛,也是产品器官形成的主要时期,生长量占全生育期的91%以上。生长中心由茎叶转至根茎。此时管理重点是加强肥水,促进发棵,形成强大的同化系统,并保持较强的光合作用,防止茎叶早衰,为根茎膨大创造适宜的条件。
根茎休眠期:姜不耐低温,遇霜枯死,根茎被迫进入休眠。根茎收获后,储藏期间应保持11-13℃为宜、相对湿度85%-95%的条件,减弱生理活动,减少养分消耗,防止受冻与姜块失水干缩。
生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温度:姜起源于热带森林,喜温不耐寒,16℃以上才发芽,幼苗生长以22-25℃为宜,叶片在20-28℃,光合速率较高,超过30℃光合速率下降。在根茎旺盛生长期需要一定的温差,白天25℃左右、夜间17-18℃最好。15℃以下停止生长。
(2) 光照:姜萌芽及根茎形成与生长需要黑暗条件,幼苗期中等光照,旺盛生长期需较强光照。
(3) 水分:姜根系不发达,为浅根系作物,不能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叶片保护组织差,水分蒸发快,因此不耐旱。
(4) 土壤: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有广泛的适应性。但要获得高产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通气良好。便于排水、pH值5-7的土壤上栽培。
栽培种植与品种类型
栽培季节与茬口安排
生姜忌连作,连续种植易感姜瘟、茎基腐病、线虫等土传病害。有条件最好进行2-3年轮作,以农作物为前茬较好。
表1:生姜栽培播种时间表
姜不耐霜,地温稳定在16℃以上才能播种,直到霜降叶枯黄时收获。在适宜的栽培季节,以适期早播为好。华北地区适宜播期为5月初,但采用地膜覆盖播期可提前30天左右,由于生育期延长,可增产20%左右。
生姜品种与类型
生姜品种资源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植物学特征分类,二是按产品用途进行分类。根据植物学特征可分为疏苗型姜(大姜)和密苗型姜(小姜)两类。根据产品用途可分为食用型、药用型、加工型和观赏型。大多数品种为食用、药用兼用的品种。
栽培技术
(1)种姜处理
为解除姜块休眠,播种前需要提前对姜种进行处理。
① 晒姜与困姜:播前1个月,取出储存姜块,冲净泥土,摆放在草苫或干燥地面上晾晒1-2天,夜间收进屋内以免受冻。晾晒适度,若中午光照较强,可用席子遮阳,避免失水过度。姜种由休眠状态向发芽状态转变。晒姜还能减少姜块含水量,以免在催芽过程中发生腐烂,晒姜还有利于鉴别病姜,带病姜块晾晒前症状不明显,晾晒后,病姜失水干缩,表皮变褐等。晾晒之后,将姜种放置室内3-4天,盖之草苫称之“困姜”。一般晒姜和困姜交替2-3次,姜种便开始发芽。
② 选种:结合晒姜和困姜,进行严格选种。选择姜块肥大、有光泽、肉质鲜黄、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健壮姜块作种。剔除瘦弱、干瘪、霉烂变褐的姜块。
③ 催芽:用筐盛姜周围以麦秸或棉被保温,保持相对湿度80%-85%,温度22-28℃。为使姜芽健壮而兼顾催芽时间,生姜催芽以17-24℃为宜。姜芽大小及健壮程度对姜芽产量影响相当明显。大芽前期生长较快,中后期易早衰;小芽前期生长缓慢,中后期生育旺盛,易获得高产。壮芽的标准:长0.5-1.5cm,粗0.7-1.0cm,顶端钝圆,芽基部仅见根的突起,俗称“短壮芽“。
图4:短壮芽
(2)整地施肥
秋深耕,春浅耕。姜生长期长,要求土壤保水、保肥。通常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深翻25-30cm,冬季经雨雪风化,冻融交替,可改善土壤性状。第二年解冻,细耙、平整。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整地前每亩撒施腐熟土杂肥4000Kg-5000Kg、15-15-15硝硫基复合肥50-100Kg、酸性土壤调理剂75-100Kg/亩、微生物菌剂160-200Kg/亩、移栽快活菌剂2-5g/亩条沟施、防线菌剂2-5g/亩条沟施。
(3)播种
姜块重80g左右,每亩备姜种300-400Kg。种植密度因品种、种块大小、土壤肥力等因素变化。潍坊地区种植密度4200株/亩-5000株/亩,行距70cm-75cm,株距20cm-25cm。不同品种类型也可按照:片姜7000-8000株,株距18-20cm,行距50cm;大姜5500-6000株,株距20cm,行距60-65cm;每个姜块保留1个短壮芽,少数可保留2个,播前浇透水,将姜块朝南或东南方向摆放沟内,播后覆土4-5cm.
(4)遮阴
苗期的强光、高温和干旱会使幼苗水分代谢失调,抑制幼苗生长。适合遮阴的材料有谷草、玉米秸、柞树枝、打孔黑膜、遮阳网等,高度60-80cm。遮阴时间在立夏-立秋之间,遮阴60%为宜。
(5)除草与浇水
姜播后,趁土壤湿润可喷施除草醚等除草剂。出苗70%浇第一水,此时可结合促根肥料随水施用,幼苗期根据天气状况3-5天早晚小水勤浇为宜。干旱季节适时浇水防止姜苗“拧辫子“,出苗展叶期预防蓟马的危害。遇雨及时排涝旺长期保持土壤湿度70-80%,4-6天浇1水。收获期前4-5天浇水1次,便于收获。
(6)追肥与培土
姜生长要求黑暗和土壤湿润,在生育期过程中进行多次培土.一般在7月下旬-8月初立秋前后结合拔姜草和大追肥进行追肥,变沟为垄;8月中下旬进行第二次培土;9月上中旬进行第三次培土.
(7)收获
可分为收种姜、嫩姜、鲜姜。鲜姜:10月下旬,初霜前2-3天,茎叶未霜枯适时收获;嫩姜:9月中旬-10月中旬姜块鲜嫩时采收,用于腌渍、加工和姜芽制作;老姜:7月下旬-8月初,幼苗生长后期,提前取出姜母出售,以及便于施肥俗称“扒老姜“,但病害严重地块不宜进行,防治病害从伤口侵入。
土壤连作障碍
生姜连作障碍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连作导致的土传病害问题上,土传病害是以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植物病害的统称。生姜种植中常见的病害有茎基腐病、姜瘟病、斑点病、根结线虫病等。植物土传病害病原菌通常首先侵染植物根部,然后引起作物根部乃至全株发病,这些土传病害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70%,严重地块甚至绝产,土传病害病原菌种类可分为真菌型和细菌型两类。药剂防治技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浸种,普力克、阿米西达、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精甲霜灵等药剂喷施。
来源 金正大农科院 李京波
汇晟元(huì shèng yuán)释义
汇之本义为盛器,引申义有积聚、聚集等。
晟之本义为中午12点钟的太阳,引申义有兴盛、旺盛等。
元之本义根源,根本,引申义万物之本原;
汇晟元旨在汇集多方智慧,兴盛中国农业,以农技服务为元点,整合多方资源,聚焦产业融合。为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