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瘿公是清末民初北京的大名士,他的诗歌水平较高,和梁鼎芬、曾习经、黄节一起,被称为“近代岭南四家”。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罗瘿公的京剧文学创作。

罗瘿公名惇曧,字掞东,号瘿庵,晚号瘿公,广东顺德人,生于北京。父家劭,为清翰林院编修。罗瘿公早年就读于广雅书院,为康有为弟子。曾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副贡,后屡试不第,值废科举,乃报捐主事,进京供职,官至邮传部郎中。曾与林纾等集为诗社。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任职。袁世凯称帝,拒不受禄。纵情诗洒,流连剧场,与梅兰芳、王瑶卿等熟识。[i]

王瑶卿是京剧的指导大师,京剧“四大名旦”均为其门生,他被誉为“通天教主”。

老舍的京剧作品有什么(罗瘿公和京剧文学)(1)

罗瘿公和程砚秋

罗瘿公为程砚秋编写剧本

清末,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主要演员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名演员周围,逐渐形成了名角中心制,而剧本也作为独家之秘,称为“私房本戏”。到了清末民初,一大批知识阶层出于对戏剧和演员的感情,为一些著名演员编剧。如齐如山、李释勘等之于梅兰芳,罗瘿公、金仲荪等之于程砚秋,溥绪(清逸居士)、徐汉生等之于尚小云,陈墨香等之于荀慧生;还有吴幻荪、陈水钟、翁偶虹等,则已接近于职业作家。他们大都与演员交往甚厚,亦师亦友,也只是到这个时期,文学进入了剧本,文化氛围进入到表演领域,初步实现了文人与艺人的结合。[ii]

罗瘿公的京剧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1921—1924年间。在罗瘿公一生的最后四年中,他为程砚秋创作和改编的剧本计有《龙马姻缘》、《梨花记》、《花舫缘》(又名《三笑缘》)、《红拂传》、《孔雀屏》、《玉镜台》(又名《花筵赚》)、《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金锁记》等十二种。梅兰芳所演的《西施》一剧,亦为其所编。[iii]

罗瘿公以官员、诗人之身而作剧,且取得较高的成就,同他与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在艺术上的反复切磋分不开,也表现出他自身文学素养的多样性。[iv]

罗瘿公和程砚秋的关系,在京剧界是人所皆知。罗瘿公为程砚秋的成长花费巨大心血,程砚秋本人回忆:“罗先生帮助我根据自己的条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也就是应当创造合乎自己个性发展的剧目,特别下决心研究唱腔,发挥自己艺术的特长。由这时候起,就由罗先生帮助我编写剧本,从《龙马姻缘》、《梨花记》起,每个月排一本新戏,……”[v]

罗瘿公逝世后,程砚秋曾从书橱中取出瘿师生前手书的《梨花记》剧本提纲,在扉页上恭恭敬敬写下跋语:“瘿师为秋制曲数十种,而《梨花记》居首,稿成于辛酉(一九二一年)。其时,瘿时初属稿,辄就商于王瑶卿夫子。”[vi]

上述情况说明,罗瘿公创作京剧文学,一开始就和演员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以下分别说明罗瘿公创作、改编的代表性剧本。

老舍的京剧作品有什么(罗瘿公和京剧文学)(2)

程砚秋的剧照

《龙马姻缘》、《红拂传》和《鸳鸯冢》

辛亥革命之后,又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编演新戏已是大势所趋。由罗瘿公编剧、王瑶卿创腔并指导排练,借助庆兴社的通力合作,于一九二二年推出新戏《龙马姻缘》。它是一出神话故事剧,取材于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罗刹海市》等篇目,描定马骏航海遇险,相继与洞庭君之女龙女,罗刹国楼凤山女首领龙风、夜叉国龙珠公主相遇,历经波折,最后三女同婚马骏,以大团圆结束。[vii]

全剧的情节曲折离奇,穿插武打场面,热闹有趣,富于喜剧色彩,尽管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由于满足了一般观众的娱乐需求,很受欢迎。[viii]一九二二年秋,程艳秋首次到上海演出,时年十八岁。当时,罗瘿公的老师康有为为了看《龙马姻缘》,甚至推迟赴杭州的日期,专门多留一天。[ix]

《红拂传》是罗瘿公改编的。它写隋朝末年“风尘三侠”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的故事,取材于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及明传奇《红拂记》,是程砚秋早年经常演出的剧目。[x]

《红拂传》作为程氏早期代表作,不仅当时轰动京沪,二三十年之后仍扣人心弦。[xi]

从《龙马姻缘》、《梨花记》到《风流棒》、《孔雀屏》,多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改编,基本上未能摆脱“才子佳人大团圆”、“误会成喜剧”之类的窠臼。这反映了作者罗瘿公和程砚秋开始时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观众的审美欣赏爱好。其中最能代表程砚秋早期戏剧成就的是悲剧《鸳鸯冢》。[xii]

《鸳鸯冢》通过一对痴情男女相恋而不得相聚的悲惨结局,揭露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故事梗概为:太原少年谢招郎与王五姐相互爱慕,私订终身。谢母不允,将儿子锁禁楼中。招郎夜间缒楼,奔至王家,五姐已病不能起,与招郎诀别而亡,招郎也殉情碰死。二人死后合葬一处,人称“鸳鸯冢”。[xiii]

《鸳鸯冢》之后,罗瘿公抱病写了《赚文娟》和《玉狮坠》,二剧仍旧是“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可能是观众看腻了此类戏,它们没有得到欢迎,也有一些人讥讽罗、程二人走入俗套。这二剧在艺术上并非不无可取,但主要是为了迎合观众,只求卖座,思想境界并不高,二剧也可以说是罗瘿公的违心之作。[xiv]

老舍的京剧作品有什么(罗瘿公和京剧文学)(3)

旧照片,左一为罗瘿公

《青霜剑》和《金锁记》

有识之士的反面评论和观众的期求,促使罗瘿公和程砚秋思考:不能单纯追求卖座,而要排演观众感到可歌可泣、惊世警世的戏来,以报答大家的厚爱。罗瘿公不顾疾疾病缠身,奋力写作《青霜剑》和《金锁记》,程砚秋很快将它们搬上舞台,成为继《鸳鸯冢》之后的又一高峰,标志着程派艺术以悲剧为主的发展趋势。[xv]程砚秋排演悲剧始于《鸳鸯冢》(1923年上演),此剧与1924年上演的《青霜剑》、《金锁记》(后改名为《窦娥冤》),为程砚秋的悲剧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xvi]

《青霜剑》和《金锁记》是罗瘿公、王瑶卿、程艳秋这三位编、导、演密切合作、反复磋商的产物,在艺术上锤炼得相当精致完美。[xvii]但《青霜剑》和《金锁记》比之《鸳鸯冢》,其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战斗精神更为强烈。《青霜剑》和《金锁记》是罗瘿公为程砚秋创作的十二个剧本中的顶尖之作,也是他留下的绝唱。[xviii]

《青霜剑》剧情是:宋代福建秀才董昌之妻申雪贞貌美聪慧,为豪绅方世一看中。为霸占雪贞,方与媒婆姚氏合谋陷害董昌,先假与董结交,暗中买通监中死囚,大盗攀倒天,攀扯董昌入狱。县官昏聩,将董处死。之后,方世一又遗姚氏,劝说雪贞改嫁方家。雪贞识破奸谋,假意允婚,将子端儿托与表姐,暗携家传青霜剑,含悲出嫁,在洞房中用酒将方灌醉,手刃方世一及姚氏,割二人头,至董昌坟前器祭后,自刎而死。[xix]

以下是《青霜剑》的“祭坟”一场,申雪贞手提仇人人头,赶到丈夫坟前,告之灵时所唱:[xx]

申雪贞(唱二黄导板)

青霜剑报冤仇贼把命丧,

(四龙)

提人头到坟前去祭夫郎。

(接唱快三眼)

都只有狗奸贼将人冤枉,

又遇着糊涂官丧尽天良。

用非刑逼儿夫写下招状,

最可叹我夫郎是懦弱书生,

难受五刑,押禁在监,问成死罪,

惨凄凄,黑暗暗,

抛下了娇妻幼子,

死不瞑目,丧在云阳。

到如今雪沉冤贼死床上,

姚毒妇又被我裂肚分肠。

顾不得路奔波坟前而往,(接唱散板)

来共你泉台下地久天长。

《六月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流卿根据这个历史故事,创编了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不朽之作。[xxi]罗瘿公又以此改编为京剧《金锁记》。

《青霜剑》和《金锁记》出现及时。这些剧目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有进步意义,许多剧目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反抗封建礼教,与恶势力抗争,坚韧顽强的精神,具有反封建的社会意义。[xxii]由于剧本立意好,文字水平高,使程腔在新本、新腔的扶持下,走向辉煌。[xxiii]

老舍的京剧作品有什么(罗瘿公和京剧文学)(4)

罗瘿公书法

戏曲理论《鞠部丛谈》

《鞠部丛谈》是罗瘿公1919年7月为《公言报》戏评专栏所写的笔谈,虽然也带有棒角的性质,但所谈内容广泛,具有史料价值。其中对当时名伶、乐师如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陈啸云等数十人的师承关系、演出情况、演唱特点、业余爱好、品德修养等各个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价。还涉及了当时演员的经济收入、不同京剧派别的相互攻击而又相互依存关系,京剧演员与文人墨客间的交往等等。作为清末民初剧坛的史料而言,《鞠部丛谈》是弥足珍贵的。[xxiv]

《鞠料丛谈》成书刊行则是程砚秋的功劳,据记载:一九二六年,程砚秋为罗瘿公营葬西山,……次年又鸠资梓板刊行罗瘿公遗著“菊部丛谭”。[xxv]象《鞠部丛谈》这样对京剧进行专门理论研究的著作,在民国时期确实是不多的。

总之,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京城中的文人学士对于京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具体地说,一是帮助演员提高其文化修养,二是对表演、歌唱进行指导,三是编写剧本与对戏曲进行理论研究。如齐如山、罗瘿公等人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xxvi]

——本文载于《佛山艺文志》,作者陈雪峰,中大史学硕士,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i]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289页。

[ii]田根胜著:《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97、98页。

[iii]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02页。

[iv]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03页。罗瘿公既是诗词家,又是书画家,罗瘿公的历史笔记文学也颇有影响。

[v]程砚秋:《我的学艺经过》,张立宪主编:《读库》,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附,《我的学艺经过》原文刊于香港《明报月刊》1969年第8期。

[vi]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3页。

[vii]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viii]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6、47页。

[ix]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7、51页。

[x]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02页。

[xi]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7页。

[xii]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9、70页。

[xiii]石呈祥著:《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xiv]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1页。

[xv]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2页。

[xvi]石呈祥著:《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xvii]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xviii]陈培仲、胡世钧著:《程砚秋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xix]石呈祥著:《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附录二:京剧传统剧百出剧情简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9页。

[xx]石呈祥著:《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附录三:京剧名段唱词选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69页。

[xxi]高新著:《中国京剧述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金锁记》是根据京剧传统折子戏《六月雪》、参考明代叶宪祖所作《金锁记》传奇改编而成的。参见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03页。另外,京剧传统老戏《六月雪》只演“控监”、“法场”两折,程砚秋演全。参见石呈祥著:《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附录二:京剧传统剧百出剧情简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5、306页。

[xxii]石呈祥著:《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附录三:京剧名段唱词选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xxiii]高新著:《中国京剧述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4页。

[xxiv]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03页。

[xxv]苇窗:《剧坛巨人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xxvi]朱恒夫编著:《中国京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齐如山(1875—1962)幼年嗜好京剧,博览群书,精于文史,并通晓法文、德文。民国元年(1912)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向国内戏剧界介绍了西洋戏剧的服装、布景、灯光、化汝术等,后投身于京剧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研究,出版了几十本这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京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戏班》、《国剧概论》、《国剧要略》等。以上齐如山介绍出处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