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新京报在其官方媒体号发表文章《听相声挥舞荧光棒?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将矛头直指德云社青年相声演员张云雷,整篇文章从批判偶像IP的流量经济,到批判《探清水河》的改良,从传统相声演员到观众,从艺术创造到相声的教育意义,洋洋洒洒看似旁征博引

为什么来西安打卡都要说张云雷(怎么看新京报怒批张云雷)(1)

《新京报》的观点是,一群年轻人拿着荧光棒或者拿着手机在台下挥舞就不是弘扬传统文化。

那么《新京报》心中的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呢?难道是一群老大爷拄着拐杖,端着保温杯杯里泡着枸杞红枣,手里盘着串或者捏着核桃。鼓一次掌要吸三回氧,这才是传承传统艺术?

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还是需要年轻人喜欢才能传承下去,不然,传统文化就会成为死文化。

为什么来西安打卡都要说张云雷(怎么看新京报怒批张云雷)(2)

传统文化不是故步自封,自娱自乐的文化。传统文化不是一小撮人喜欢品玩大多数人看不懂,看到了就头大敬而远之。

具体到相声来说,有些人爱好者喜欢的相声演员,是那些犄角旮旯一直没人知道的艺术家。

他们生而无名死而无名,除了被几个爱好者喜欢,吃饭都得靠救济,这种艺术难道才传统?

传统不等于守旧,传统也不等于要墨守成规不能创新。

传统艺术也需要有新的视角新的血液加入,需要与时俱进才会长新。

如果郭德纲说《西征梦》时,还说慈禧太后打洋人的故事,大约没有几个年轻人有代入感了,更别说喜欢。

所以,传统艺术需要发展,也需要有头羊,有领军人物,先富带后富。

为什么来西安打卡都要说张云雷(怎么看新京报怒批张云雷)(3)

如果一门艺术没有偶像或者领军人物,那么这门艺术很可能就死了。

京剧正因为有了梅兰芳等巨擘所以才涌现了无数艺术精品。

相声在新世纪的复兴也是因为郭德纲的崛起,使得很多年轻人愿意加入相声这个队伍,把相声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甚至连大学博士都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行来研究用什么公式能让人发笑。

这其实是好事,说明这门艺术活了。后继有人

传统艺术尤其是表演性艺术必然是要有角的,而角能赢得年轻人的喜欢,是这门艺术能够发展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

张云雷虽然走的是相声里不多见的偶像路线,但是,他传统艺术的基本功很扎实,十几岁就已经登台表演。有十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太平歌词等小曲小调更是他的看家本事。

人家是靠真本事一点一点上来的,今日的爆红也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和小鲜肉刷脸走红有本质区别。

《新京报》说他,表演时台下粉丝挥舞荧光棒。

很正常啊。

歌星唱歌粉丝在台下就可以挥舞荧光棒,难道说相声的粉丝就不能挥舞了,这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而且张云雷粉丝挥舞荧光棒,也是在他返场唱小曲小调时,正经说相声的时候,粉丝们也没有挥舞,人家粉丝挺懂事啊。

而且张云雷的粉丝通过他学会了,《锁麟囊》等传统戏曲。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吗?

为什么来西安打卡都要说张云雷(怎么看新京报怒批张云雷)(4)

照《新京报》的观点,人家挥舞个荧光棒就数典忘祖了就陈腐了,教授们在象牙塔里研究过去窑子里唱啥,然后断定《探清水河》就是窑调才叫高雅,这才是传统文化吗?

有人疯狂喜欢的艺术不叫艺术,叫艺术的落寞,难道只有没人喜欢,没人搭理的艺术才叫艺术吗?

《新京报》的观点也挺奇葩的。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