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08:40·语料汇总真鼎,◆真品,真物○[清][沈初]《西清筆記》卷二:“[顏魯公]自書告身有兩本,今并刊於《三希堂帖》中,究未知孰為真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鼎-鼎薡濎-072?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鼎-鼎薡濎-072(鼎-鼎薡濎-072)

鼎-鼎薡濎-072

鼎「鼎」140

2022-04-02 08:40·语料汇总

真鼎,◆真品,真物。○[清][沈初]《西清筆記》卷二:“[顏魯公]自書告身有兩本,今并刊於《三希堂帖》中,究未知孰為真鼎。”

折鼎,◆見“折足覆餗”。

玉鼎,◆1.玉製的鼎。○[晉][崔豹]《古今注‧都邑》:“[漢成帝]顧成廟有三玉鼎、二真金爐。”○《宋書‧符瑞志下》:“[晉成帝][咸康]八年[廬江][舂穀]縣[留珪]夜見門內有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圍四寸。○[豫州]刺史[路永]以獻。著作郎[曹毗]上《玉鼎頌》。”◆2.指傳國重器。喻國運,政權。○[明][夏完淳]《大哀賦》序:“玉鼎再虧,金陵不復。”◆3.古代炊具的美稱。○[南朝][梁][劉孝標]《東陽金華山栖志》:“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負玉鼎而要卿相。”○[宋][秦觀]《茶》詩:“玉鼎注漫流,金碾響杖竹。”◆4.指香爐。○[元][耶律楚材]《和景賢七絕》之三:“聲和塞色金徽潤,香散穹廬玉鼎溫。”

油鼎,◆古代用作烹人的刑具。京劇《將相和》第二場:“我家丞相出身舍人,沒有什麼功勞,你們可知道完璧歸[趙],撲油鼎的事情嗎?”

陰鼎(阴鼎),◆1.編列次序為偶數的鼎。○[晉][王嘉]《拾遺記‧夏禹》:“[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2.道教所用煉丹之鼎。○[唐][呂岩]《七言》之十九:“金丹不是小金丹,陰鼎陽爐裏面安。”

議鼎(议鼎),◆[漢武帝]時[汾陰]出寶鼎,群臣上壽賀帝曰:“陛下得[周]鼎。”○[吾丘壽王]獨曰非[周]鼎。○[武帝]召而問之。○[壽王]曰:“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所以與[漢],乃[漢]寶,非[周]寶也。”事見《漢書‧吾丘壽王傳》。後以“議鼎”為稱人才識卓異之典。○[唐][李瀚]《蒙求》:“[壽王]議鼎,[杜林]駮[堯]。”

藥鼎(药鼎),◆煎藥用具。亦指道家煉丹藥所用的丹鼎。○[唐][陸龜蒙]《秋日遣懷十六韻寄道侶》:“藥鼎高低鑄,雲庵早晚苫。”○[宋][陸游]《秋思》詩:“官閑況是頻移疾,藥鼎熒熒臥掩扉。”

下鼎,◆同“下2碇”。

文鼎,◆刻鏤花紋的鼎。○《漢書‧武帝紀》:“[冀州]脽壤乃顯文鼎,獲薦於廟。”○[顏師古]注:“文鼎,言其有刻鏤之文。”

瓦鼎,◆陶製有耳有足的炊器。○《後漢書‧禮儀志下》:“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瓦鼎十二,容五升。”○[宋][陸游]《初到榮州》詩:“地爐堆獸熾石炭,瓦鼎號蚓煎秋茶。”

湯鼎(汤鼎),◆1.《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後因以“湯鼎”稱頌輔政的大臣。○[唐][賀知章]《奉和聖制集賢書院成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謨字》:“三歎承[湯]鼎,千歡接[舜]壺。”◆2.[商湯]時所鑄之鼎。○[唐][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書跡臨[湯]鼎,吟聲接[舜]弦。”○[顧嗣立]案:“《宣和博古圖》:[商]有[癸]鼎,今從四屮,此癸則一屮三包。○[漢][揚雄]、[許慎]博群書,窮訓詁,而智不及知。無此鼎,則造書之精義奧旨,孰得而窺之。”◆3.煮水烹食之器。○[宋][陸游]《雨中睡起》詩:“松鳴湯鼎茶初熟,雪積爐灰火漸低。”○[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惟此四種惡業至多,是以清我泥犁,供其湯鼎,以白晰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

沙鼎,◆用陶土和沙燒製的一種三腳鍋。○[宋][黃庭堅]《世弼惠詩求舜泉輒欲以長安酥共泛一杯次韻戲答》:“沙鼎探湯供仰飲,不憂問字絕無人。”

牛鼎,◆1.可容一牛的鼎。語本《淮南子‧詮言訓》:“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高誘]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魯迅]《故事新編‧鑄劍》:“王一見他們的冷笑,便覺自己受愚,回顧武士,想命令他們就將那欺君的莠民擲入牛鼎裏去煮殺。”◆2.謂飯牛負鼎。指[伊尹]負鼎勉[湯]稱王和[百里奚]飯牛車下之事。後以“牛鼎”借指遠大的抱負。○《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伊尹]負鼎而勉[湯]以王,[百里奚]飯牛車下而[繆公]用霸,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騶衍]其言雖不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司馬貞]索隱:“《呂氏春秋》云‘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是牛鼎言[衍]之術迂大,儻若大用之,是有牛鼎之意。”○[明][歸有光]《與沈敬甫》之七:“《水利論》具有前人之論,特為疏剔之。意望當事者行其言,以惠東南之民,非有牛鼎之意也。”◆3.鼎名。其足飾形似牛首。○[宋]呂大臨《考古圖‧牛鼎》:“深八寸六分,徑尺有八寸,容一斛。按,今禮圖所載牛羊豕鼎,各以其首飾其足,此鼎之足以牛首為飾,蓋牛鼎也。”○《金史‧禮志一》:“進熟:奠玉幣訖,降還小次。有司先陳牛鼎三、羊鼎三、豕鼎三、魚鼎三,各在鑊右。”

龍鼎(龙鼎),◆1.以龍為飾之鼎。○[南朝][梁][劉潛]《謝鄱陽王賜缽啟》:“珍窮貨貢,製極範金,用貴寶樽,文包龍鼎。”○[唐][王維]《為畫人謝賜表》:“髮衝鶡冠,力舉龍鼎。”○[趙殿成]箋注:“[張載]《榷論》:‘孱夫與[烏獲]訟力,非龍文赤鼎無以明之。’”[清][方文]《偕周兼三潘江如游焦山》詩:“龍鼎自[周]年更遠,鶴銘疑[晉]字何工。”◆2.《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後因以“龍鼎”為帝王崩殂之典。○《舊唐書‧穆宗紀論》:“[元和]之政,幾致昇平。鴟梟方革於好音,龍鼎俄傷於短祚。”○[清]丘逢甲《將之南洋留別親友》詩之五:“虛無龍鼎訛[黃帝],鄭重麟書拜素王。”

九轉鼎(九转鼎),◆煉丹的鼎。○[宋][蘇軾]《紫團參寄王定國》詩:“欲待三椏根,往侑九轉鼎。為予置齒頰,豈不賢酒茗。”

九三鼎,◆煉丹的鼎。○[唐][呂岩]《七言詩》之十六:“九三鼎內烹如酪,六一爐中結似霞。”

九鼎魚(九鼎鱼),◆傳說中的仙藥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仙藥有龍胎醴、九鼎魚。”

九鼎一絲(九鼎一丝),◆猶言一髮千鈞。喻非常危急。○[明][宋濂]《同公塔銘》:“嗚呼,賢首之宗不振久矣,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金鼎客,◆指煉丹道士。○[宋][鄭獬]《勉陳石二生》詩:“右顧玉堂人,左揖金鼎客。”

鴻鼎(鸿鼎),◆大鼎。○[漢][王充]《論衡‧效力》:“或問[揚子雲]曰:‘力能扛鴻鼎,揭華旗,知德亦有之乎?’”

鶴鼎(鹤鼎),◆猶鵠鼎。比喻皇家佳肴。○[唐][崔融]《代百官賀明堂成上禮表》:“滋疏鶴鼎,味劣鮮庖。”○[唐][崔融]《為百官賀雨請復膳表》:“陛下凝神保和,頤情養壽,復鮮庖之舊膳,進鶴鼎之常羞。”

龜鼎(龟鼎),◆元龜與九鼎。古時為國之重器。因以比喻帝位。○《後漢書‧宦者傳序》:“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遷龜鼎。”○[李賢]注:“龜鼎,國之守器,以諭帝位也。”○《舊唐書‧劉幽求傳》:“外戚專政,姦臣擅國,將傾社稷,幾遷龜鼎。”○[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梁太祖優待文仕》:“[梁祖]既有移龜鼎之志,求賓席直言骨鯁之士。”

方鼎,◆兩耳四足的方形飪食器。○[商][周]時代流行並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獸面乳釘紋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左傳‧昭公七年》:“[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孔穎達]疏引[服虔]曰:“鼎三足則圓,四足則方。”○[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青銅禮器樂器及其它用器》:“澆鑄如此巨大的方鼎(獸面乳釘紋方鼎),這在生產鬥爭中確實是一個非凡的成就。”

定鼎門(定鼎门),◆[唐]代東都[洛陽]城南有三門,其正南名[定鼎門]。○《舊唐書‧武攸緒傳》:“[攸緒]應召至都,授太子賓客。尋請歸[嵩山],制從之,令京官五品以上餞送于[定鼎門]外。”○[唐][韓愈]《送鄭十校理序》:“于其行日,分司吏與留守之從事,竊載酒肴,席[定鼎門]外,盛賓客以餞之。”○[唐][劉肅]《大唐新語‧文章》:“[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萬餘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於[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城……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參見“鼎門”。

鼎族,◆豪門貴族。○[南朝][梁元帝]《討侯景檄》:“諸君或世樹忠貞,身荷寵爵,羽儀鼎族,書勳王府。”○[唐][張辭]《上鹽城令述德》詩:“門風常有蕙蘭馨,鼎族家傳霸國名。”○[明][焦竑]《焦氏筆乘‧金陵舊事下》:“[金陵]鼎族,聚居[橫塘]、[查浦]間,樓閣壯麗,天下莫比,至[趙宋]猶然。”

鼎治,◆大治。○[唐][劉禹錫]《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物力日完,人風自移。涉月報政,踰年鼎治。”

鼎爭(鼎争),◆三方相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三國鼎爭,未有所附。”

鼎真,◆頂真。詩文中的一種修辭格。後一句首字即用前一句末字。亦稱聯珠格。○[明][方孝孺]《友筠軒賦》:“或焚香而啜茗,或聯句而鼎真。”

鼎折,◆見“鼎折覆餗”。

鼎賊(鼎贼),◆大賊,國賊。○[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浮休子]﹞答曰:‘[三思]([武三思])憑藉國親,位超袞職。貌象恭敬,心極殘忍。外示公直,內結陰謀,弄王法以復仇,假朝權而害物。晚封為[德靜王],乃鼎賊也,不可以壽終。’竟為[節愍太子]所殺。”

鼎玉龜符(鼎玉龟符),◆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籙。○[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讓取之也殊途,鼎玉龜符成之也一致。”

鼎魚(鼎鱼),◆鼎中之魚。比喻瀕於滅亡的人或事物。○[唐][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鼎魚猶假息,穴蟻欲何逃。”參見“鼎魚幕燕”。◆补证条目■鼎中之鱼。比喻濒于灭亡的人或事物。○明沈璟《双鱼记·幕宾》:“今日承明詔,明日張天討。教,穴蟻不能逃,鼎魚空鬧。”■参见“鼎魚幕燕”。

鼎游,◆謂魚游於鼎釜。比喻無生路。○[明][陳汝元]《金蓮記‧生離》:“魚嗟鼎游,蛟悲涸投。帆歸錦水何時又。”參見“鼎魚幕燕”。

鼎養(鼎养),◆猶鼎食。○[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以是知貴人鼎養豐厚,冥冥中自有定數,貧儒豈可不安藜藿之分。”

鼎言,◆有份量的言論。常用於請人說話幫助的敬詞。○[明]徐復祚《投梭記‧恣劫》:“沒奈何,望乞鼎言昭雪。”◆补证条目■有分量的言论。常用于请人说话帮助的敬词。○《禅真后史》第二回:“止措辦得本銀六百兩,外有些粗緞、布匹、雜貨等項,共計一百餘兩,作爲利息,伏乞笑納。餘欠本銀四百兩,另立券約,冬底奉償。令親處煩乞鼎言,感戴不盡。”○清李玉《一捧雪·燕游》:“今蒙老爺嚴命攜行,一慮老爺伏侍不周,二念夫人定省有缺,重沐鼎言,敢不領命?”■参见“鼎吕”。

鼎興(鼎兴),◆興盛。○[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清][曾國藩]《新寧劉君墓碑銘》:“吾以人情為田,以培養士類為種。耕不計年,穫不計世。庸詎知留貽子孫者,不更大乎?逮君沒而門內鼎興。”○[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三》:“蓋自[羅馬]衰滅,而[法]、[英]、[俄]、[德]諸國始鼎興焉。”

鼎圖(鼎图),◆《戰國策‧秦策一》:“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後遂以“鼎圖”指國家的重要器物。○《梁書‧袁昂傳》:“當其時也,負鼎圖者日至,執玉帛者相望。”

鼎事,◆指書上關於鼎的記載。○[清][王謨]《<鼎錄>跋》:“茲錄所隸鼎事,凡七十有二,而前三十五事,古帝王鼎,後二十七事,卿大夫鼎。”

鼎士,◆力能舉鼎的人。指勇士。○[漢][鄒陽]《上書吳王》:“夫全[趙]之時,武力鼎士袨服[叢臺]之下者一旦成市,不能止[幽王]之湛患。”○《漢書‧鄒陽傳》引此文,[顏師古]注:“鼎士,舉鼎之士也。”

鼎實(鼎实),◆鼎中所盛之物。語出《易‧鼎》:“九二,鼎有實。”○[漢][賈誼]《新書‧諭誠》:“及[智伯]分吾以衣服,餡吾以鼎實,舉被而為禮,夫國士遇我,我固國士為之報。”○[晉][潘岳]《金谷集作詩》:“[王生]和鼎實,[石子]鎮海[沂]。”○[宋][黃庭堅]《古詩二首上蘇子瞻》之一:“古來和鼎實,此物升廟廊。”

鼎盛,◆1.興盛;昌盛。○[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經典禮章,跨[周]轢[漢],[唐][虞]之文,其鼎盛乎!”○《紅樓夢》第一一五回:“[王夫人]道:‘現今府上復又出了差,將來不但復舊,必是比先前更要鼎盛起來。’”[朱自清]《那裏走‧我們的路》:“如大華飯店和雲裳公司等處的生涯鼎盛。”◆2.正當壯年。○《漢書‧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南史‧孔靖傳》:“皇太子春秋鼎盛,聖德日躋,廢立之事,臣不敢聞。”○《明史‧盧洪春傳》:“陛下春秋鼎盛,諸症皆非所宜有。”

鼎社,◆輪流設樂集妓,謂之鼎社。○[宋][陶穀]《清异錄‧鼎社》:“[廣順]三年,以[柴守禮]子[榮]為皇子,拜[守禮]太子少保致仕。皇子即位,是為[世宗]。○[守禮]居[西洛]與[王溥]、[王彥超]、[韓令坤]之父結友嬉游,裘馬衣冠,僭逼逾制,當時人為一日具設樂集妓,輪環無已,謂之鼎社。”

鼎肉,◆已經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禮記‧少儀》:“其以鼎肉,則執以將命。”○[鄭玄]注:“鼎肉,謂牲體已解,可升於鼎。”○《孟子‧萬章下》:“[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朱熹]集注:“鼎肉,熟肉也。”

鼎器,◆煉丹容器。○[唐][裴鉶]《傳奇‧韋自東》:“二人因以泉滌其鼎器而飲之。”◆补义条目■犹根器。指人的禀赋、气质。○《后西游记》第二回:“凡修仙之人,必要鼎器靈明。你雖然人相,尚未脱獸形,怎麽思量此事?”

鼎氣(鼎气),◆《史記‧封禪書》:“天子使使驗問巫得鼎無姦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有黃雲蓋焉。”後因以“鼎氣”指鼎所在上空的雲氣,為國運昌隆的吉祥之兆。○[唐][楊炯]《庭菊賦》:“乃有[邕]鄉貴族,[薛]縣名家,共[汾河]之鼎氣,同庶子之春華。”

鼎能,◆最有才能。○[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張芝]經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

鼎來(鼎来),◆方來;正來。○《漢書‧匡衡傳》:“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應劭]曰:‘鼎,方也。’”[宋][王安石]《與張護戎啟》:“鼎來敝邑,甫次近郊,傳聞使旌,適在州部,將親盛德,尤激歡悰。”○《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允文]([虞允文])再具捷奏,且言:‘敵軍鼎來,臣不當便引去。’”

鼎門(鼎门),◆1.城門名。舊[洛陽]城東南有[鼎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郟],山名,[鄏],地邑也。十年定鼎為王之東都,謂之新邑,是為王城。其城東南,名曰[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唐][劉禹錫]《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書》:“藹藹[鼎門]外,澄澄[洛水]灣。”○[唐][李賀]《許公子鄭姬歌》:“桂開客花名[鄭袖],入[洛]聞香[鼎門]口。”◆2.城門名。舊[丹陽]郡門。○《文選‧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張銑]注:“[鼎門],[丹陽]郡門也。”◆3.名門貴族。○[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公鼎門疏照,穴岫翔輝。”

鼎路門(鼎路门),◆[漢][長安]城門名。○《三輔黃圖‧漢長安故城》:“[長安]城南,出第二門曰[安門],亦曰[鼎路門]。北對武庫,[王莽]更名曰[光禮門]。”亦省稱“鼎路”。○[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託鹽梅於異代,[鼎路]生光;寄舟楫於同時,泉塗改照。”

鼎路,◆見“鼎路門”。

鼎力,◆1.舉鼎比力。○[漢][桓寬]《鹽鐵論‧刺權》:“隆豺鼎力,蹋鞠鬥雞。”◆2.大力。對人有所請托,表示感謝的敬詞。○[明][張居正]《答樞輔張容齋書》:“以月之四日抵敝里,十六日奉先人柩歸窆。幸克襄事,仰賴鼎力維持,獲遂初願。”○《蕩寇志》第一○一回:“[希真]謝道:‘全仗賢喬梓鼎力周旋。’”[葉聖陶]《鄉里善人》:“這篇節略交到[王曉初]那裏,由[王曉初]寄給[費筱莊]。當然附一封‘倘因鼎力,承令師垂允,感同身受’云云的信。”

鼎科,◆謂科舉考試中的甲科。○[五代][殷文圭]《賀同年第三人劉先輩咸辟命》詩:“甲門才子鼎科人,拂地藍衫榜下新。”參見“鼎元”、“鼎甲”。

鼎角,◆相術謂額上有日角、月角和伏犀三骨,隆起者為三公貴相。○《後漢書‧李固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李賢]注:“鼎角者,頂有骨如鼎足也。”◆补证条目■相术谓额上有日角、月角和伏犀三骨,隆起者为三公贵相。○唐李商隐《为荥阳公上弘文崔相公状》之三:“挺山立之奇姿,鬱鼎角之殊相。”

鼎胡,◆見“鼎湖”。

鼎貴(鼎贵),◆1.正當顯貴。○《漢書‧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興]曰:‘[顯]鼎貴,上信用之。今欲進,弟從我計,且與合意,即得入矣。’”[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今州將鼎貴,且厚遇,逆之必不可,為之柰何?”◆2.顯赫尊貴之人。○《文選‧左思<吳都賦>》:“其居則高門鼎貴,魁岸豪傑。”○[張銑]注:“鼎貴,鼎食者。”○[宋][葉適]《國子祭酒李公墓志銘》:“閹佞給使,當沈伏奔走,今名聞鼎貴,大賊也。”○[清][唐孫華]《恕堂再次前韻見贈復次韻答之》:“知君仍世自鼎貴,朱輪十乘張彤幨。”

鼎官,◆即鼎士。○《漢書‧東方朔傳》:“[王慶忌]為期門,[夏育]為鼎官。”○[顏師古]注:“[夏育],[衛]人,力舉千鈞。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清][方以智]《通雅‧官制三》:“鼎官,鼎士也。”參見“鼎士”。

鼎富,◆正當壯年。○《新唐書‧張濬傳》:“陛下春秋鼎富,天資英特,內偪宦臣,外迫彊臣,故不能安。此臣所以痛心而泣血也。”

鼎伏,◆鼎隱沒不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

鼎分,◆猶鼎足三分。○[宋][田錫]《疊嶂樓賦》:“自[春秋]、[戰國]之後,洎[吳][魏]鼎分之際,干戈僭王,乘輿擬帝。”○[明]徐渭《送李子遂序》:“[通]([蒯通])欲鼎分王[韓信]。”

鼎耳,◆1.鼎上兩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國語‧晉語四》:“[鄭]人以[詹]予[晉],[晉]人將烹之……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唐][劉禹錫]《游桃源一百韻》:“寶氣浮鼎耳,神光生劍脊。”◆2.《書序》:“[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孔穎達]疏:“[高宗]祭其太祖[成湯]於肜祭之日,有飛雉來升祭之鼎而雊鳴,其臣[祖己]以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義訓王,勸王改脩德政。”後以“鼎耳”為勸王修德政的典故。○[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三:“野鳥無故數入宮,此正災異。使[魏徵]在,必以[高宗]鼎耳之祥諫也。○[遂良]([褚遂良])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陳寶,非忠臣也。”參見“鼎雉”。

鼎鼎有名,◆見“鼎鼎大名”。

鼎鼎大名,◆形容名聲極大。○[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八:“為我們講經學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傳事緯》照本宣科。”○[茅盾]《子夜》十:“這一位就是鼎鼎大名的[趙伯韜]先生!”亦作“鼎鼎有名”。○[葉聖陶]《某鎮紀事》:“走在最後的兩個穿布長衫的老頭子,是鼎鼎有名的委員呢,報上常有他們的照片。”◆补证条目■亦作“鼎鼎有名”。形容名声极大。○牧惠《湖滨拾翠·坐轿与抬轿》:“我终于找到一个因抬轿而驰名的人物。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和珅。”

鼎鼎,◆1.形體怠緩貌。○《禮記‧檀弓上》:“故喪事雖遽不陵節,吉事雖止不怠。故騷騷爾則野,鼎鼎爾則小人,君子蓋猶猶爾。”○[鄭玄]注:“鼎鼎,謂大舒。”○[孔穎達]疏:“若吉事鼎鼎爾,不自嚴敬,則如小人然,形體寬慢也。”○[明][張煌言]《山中屢空泊如也偶讀淵明飢驅句猶覺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詩仍用其韻》:“奈何饕餮者,朵頤鼎鼎來。”◆2.引申為蹉跎。○[晉][陶潛]《飲酒》詩之三:“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宋][陸游]《老身》詩:“百年殊鼎鼎,萬事祇悠悠。”○[康有為]《除夕答從兄沛然秀才時將入京上書》詩:“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萬里別離難。”◆3.盛大。○[唐][元稹]《高荷》詩:“亭亭自抬舉,鼎鼎難藏擫。”○[清][梁章鉅]《浪跡叢談‧金衙莊》:“相府潭潭兼曠奧,侯門鼎鼎半蕭森。”○[姚華]《曲海一勺》:“無赫赫之位,乏鼎鼎之聲。”◆补证条目■形体怠缓貌。○宋郭应祥《鹧鸪天·丁卯岁寿内子》词:“慈闈斑貌看看到,别駕除書鼎鼎來。”

鼎出,◆謂相繼成名於世。○[元][劉祁]《歸潛志》卷八:“[趙閑閑]晚年,詩多法[唐]人[李][杜]諸公,然未嘗語於人。已而[麻知幾]、[李長源]、[元裕之]輩鼎出,故後進作詩者爭以[唐]人為法。”

鼎成龍去(鼎成龙去),◆《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後以“鼎成龍去”指帝王去世。○[宋][劉克莊]《水龍吟》詞:“已被[昭陽]人妒,更那堪、鼎成龍去。”亦作“鼎成龍升”。○[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一‧象簡龍衣聯》:“[高廟]鼎成龍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來,奔喪而不朝,蓋以叔不拜姪也。”亦省作“鼎成”。○[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四六》:“惟[世宗]奉玄,一時撰文諸大臣,竭精力為之,如[嚴分宜]、[徐華亭]、[李餘姚],召募海內名士幾遍,爭新鬥巧,幾三十年,其中豈少抽秘騁妍可垂後世者,惜乎鼎成以後,概諱不言。”○[清][錢謙益]《雲南道監察御史趙於逵授文林郎制》:“敕曰:我先帝踐阼未幾,[舜]旌斯舉,除授臺諫,如不終日。鼎成之後,接踵而來,皆先帝所遺朕也。”

鼎成,◆見“鼎成龍去”。

丹鼎,◆煉丹用的鼎。○[唐][盧照鄰]《贈李榮道士》詩:“圓洞開丹鼎,方壇聚絳雲。”○[金][元好問]《游天壇雜詩》之五:“同向燕家舐丹鼎,不隨雞犬上青雲。”○[明][謝讜]《四喜記‧椿庭慶壽》:“期鶴算謾吞石髓,保童顏何煩丹鼎。”

大名鼎鼎,◆名氣很大。○《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魯迅]《偽自由書‧“人話”》:“這毛病,是連[法布爾]做的大名鼎鼎的《昆蟲記》也是在所不免的。”○[馬南村]《燕山夜話‧學問不可穿鑿》:“古來不管何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凡是學問不踏實,而有穿鑿附會之病者,幾乎沒有不鬧笑話的。”

鼎「薡」001

2022-03-25 09:23·语料汇总

薡蕫,◆長苞香蒲。葉片可編織蓆子、蒲包等。

不知薡蕫,◆謂愚昧無知。○[明][董斯張]《吹景集‧俗語有所祖》:“吾里([烏程])謂愚者曰不知鼎蕫。○《爾雅‧釋草》云:‘蘱,薡蕫。’《注》:‘似蒲而細。’不知薡蕫者,豈不辨菽麥意乎?”

鼎「濎」002

2022-01-01 08:48·语料汇总

濎濘(濎泞),◆水清貌。○[南朝][梁][蕭子云]《玄圃園講賦》:“中有蘭渚華池,淥流濎濘,激水推移,彌望杳溟。”

濎瀅(濎滢),◆清澈。○[唐][陸龜蒙]《添酒中六詠‧酒瓮》:“溢處每淋灕,沈來還濎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