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为而不恃道德经 道德经生而不有(1)

上文品读了“《道德经》:出生入死,生死之徒各有三”,老子谈生死,论大道。

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不敢直面这一话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给我们带来阴郁。

在老子看来,生死很是简单,不过在一进一出之间。掌握生命的去留。“生之徒十有三”,人生在世,能够得到正常寿命的占十分之三。“死之徒亦十有三”,属于短命夭折的那一类,也占十分之三。

主动走向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原因在于贪图权势、欲望以及生活享受。追求外物的过程,其实是耗费生命、瓦解身心的过程。

脱离大道,逆反自然,就会身心受损,当然不可以长寿。

老子认为,一个人的嗜欲太重,就会快速地走向灭亡。一个人敛欲守静以心合道,他就能够长寿。

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从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和死,而在于这个活的过程。

继续第五十一章“是谓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道生孕育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成长起来。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所以世间万物无不尊崇道而重视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受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完全是顺其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畜:蓄养。

所以道化育万物,德蓄养万物。

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长大成熟,使万物受到滋养、庇护。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德:上德,大德,最高的德。

给予万物生命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其功,滋养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就是所谓的大德。

这一章,老子把“道”和“德”连在一起讲。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由“道”而生,由“德”养育,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道和德是共生的,面对万物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承接和延续。

而它们的作用和形式有点区别。道是创建,德是守护;道是启悟,德是实行;道倾向动态,德倾向静态;道横贯千里,德打理院落。

总之,道和德,为体为用,互为表里,互相生成,谁也离不开谁。

万物之所以能够生长和发展,就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也就是大道。

所以,老子称其为“道生之”。

万物由道生出以后,德便形成,它刚好能够承担这一职责,老子称其为“德畜之”。

道和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万物由道生,由德养。

而道和德之所以受万物尊重的原因,那就是不命令万物,只尊重自然发展。

这样,道和德在养育万物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共识,就是“道德”体系。

所以道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这就是“玄德”,也就是最高深的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