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设计大家说(看为上海做设计)(1)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雪饼“雪山”、小馒头“石林”……在“旺仔的魔都PLOG”里,微缩食品成为了“旺仔”历险记中的各种风景,这样天马行空的创想来自上海和台湾两地高校学生的共同“脑洞”。近日于上海举办的一场2021“情系申城·创想申城”活动中,两岸青年一起为上海做起了文创设计。

// 脑洞大开,两岸学生合力创作 //

“旺仔的魔都PLOG”就出自东华大学的4位台湾籍学生和4位大陆同学之手。“这是我们的小组成员一起做的。”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席梦泽告诉记者。

“我们做的这个是以微缩摄影为主体的一个作品。通过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旺旺仙贝、小馒头等小零食单独拿出来,再用比小零食还要小的小人作为主角,放在旁边,就能营造出一种小零食特别大的摄影效果。”席梦泽指着一座座“小山”介绍道,“这些小零食在视觉上,以山、树林等生活中的景物来呈现,我们又编制了一个剧情,就是‘旺仔’小人翻山越岭来到上海的历险记,再拍摄成照片,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PLOG作品。”

上海设计大家说(看为上海做设计)(2)

参加活动期间,大家一起参观了上海的各种文化场所,去上海博物馆看展览,到上海木偶剧团去看木偶剧演出,也参观了不少文创企业,以及一些在上海的台企。从中找寻灵感,设计出一些有意思的文创产品。“旺仔的魔都PLOG”就是席梦泽和其他7位同学在参观完旺旺集团后产生的创意。

“我们也是从台湾来到上海读书,最初对上海并不了解,会觉得需要克服很多问题,但来了之后,慢慢地了解了这座城市,也喜欢上了这里,就好像旺仔来闯大上海的心路历程一样。”来自台湾的学生林笠榆这样表示。

虽然同在东华大学,但席梦泽和林笠榆之前并不认识,这次合作后,两人不仅成为了好朋友,也对彼此的家乡更加熟悉。“在小组作品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能碰撞出很多火花,互相都能带来一些灵感。”在东方明珠的设计作品展示现场,席梦泽指着一块用上海话和闽南语组成的“爱心墙”告诉记者,最能代表家乡的就是方言,“这个作品就是把我们上海的一些地标文字,还有上海话跟台湾同学说的闽南语方言,融合在了一起,代表了大家不分彼此。是不是挺有意思?”他笑着说。

上海设计大家说(看为上海做设计)(3)

// 作品多多,对海派文化内涵了解更深 //

“祝贺大家从此次活动中顺利‘毕业’,也期待同学们担负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积极担当两岸融合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活动闭幕式上,主办方之一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满宏卫通过视频这样表示。

而在活动指导教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副教授田玉晶老师看来,以文创设计来了解一座城市,是青年融合的上佳方式。“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教学上看,在产品化的实践中,可以加深对不同地域文化内涵的理解。”

席梦泽的个人作品是一座“九色鹿秘境”,这是他参观了上海木偶剧场后的灵感产物。他第一次知道上海还有木偶剧场,也是第一次观看了《九色鹿》的皮影戏,深深为之感动。“皮影戏太美了,九色鹿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他用镭射玻璃质感的材质做了一头“九色鹿”,由不同块片组成,可以移动,和一片片拆动的皮影类似。根据《九色鹿》的故事,他设计了印花团打印在织布上,现场裁了一件服装,选用的色彩带有壁画的釉色,飞天祥云的花纹点缀其间,正是敦煌壁画中的元素。

上海设计大家说(看为上海做设计)(4)

而来自复旦大学文博系研三的台湾学生杨智茹,以上海博物馆“大克鼎”为灵感设计的文化体验作品“记忆的重塑”夺得了这次活动的最佳作品奖。“就是以鼎为创意,打造了一个盲盒手作,可以动手来做重塑体验。”杨智茹告诉记者,自己是学文物的,青铜器是上海博物馆最有名的馆藏,也希望可以在这样的文创过程中加入更多青铜器专业的学术角度,展现青铜历史。

不是专业学设计的她,在这次活动中经历了一段 “文化创意之旅”,和其他学习设计的同学交流也让她很受启发。“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学生,大家都是一个团体,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杨智茹说,和一些文创领域企业的交流中,她也了解到更多文创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些启发。”她说。“这也是我们活动的初衷,希望能为两岸文化艺术专业领域青年朋友们搭建舞台,为各位同学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金雷对此表示。

据介绍,活动中,东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30名两岸青年线下相聚,超过60名沪台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线上创作,在为期三周的活动中,两岸学子围绕文博、木偶等四大主题近30个IP,设计出了伴手礼、服装、首饰、装置、VR视频等15大类200多件具有中华文化魅力、海派文化特质的文创作品,表达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精彩创意作品也于11月9日起在东方明珠零米大厅举行的“两岸青年文创设计成果展”上免费展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