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面空间艺术中心(ID:Four-Face-Space)

作者:苏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照片提供:苗业)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

教学楼走廊窗台上的建筑模型(照片提供:苗业)

我的大学四年在中国最北部的哈尔滨度过,学的是建筑学。本科四年熬夜的时候很多,这是全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和专利,而哈建工建筑系学生的熬夜除了意志以外,还要有胆识和智慧。

每一次专业设计交图前的三天都是熬夜的热点时段,保卫处清楼的几个干事为此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和保卫处干事们在教室和走廊里捉迷藏是晚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因为被捉到就会挨劈头盖脸一顿胖揍。但我是捉迷藏的高手,几乎屡战屡胜。我最疯狂的一次是连续一周在教室里熬夜,创下了建筑系的熬夜记录。其实有时就是想感受一个人躺在教室里的感觉。保卫处巡夜的脚步声出现的时候,我会立马关掉灯,等待那脚步和手电筒的光柱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时再重新启动工作状态。

夜深人静躺在课桌上睡觉时,会听到纷纷现身的老鼠们肆意的折腾,它们是建工学院真正的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木地板和隔墙的夹缝里。有一次晚上躺在课桌上睡觉,也许是晚餐吃了过量的荤腥,老鼠们被余香吸引,它们奔走相告几乎招来了全楼的老鼠,我借着窗外路灯的余光四下里一打望,看到老鼠们扶老携幼里三层外三层将我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弄得我像一座被饥饿的波涛围困的孤岛......

21世纪之后又有几次返校,发现今天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折叠床,盖上了花被窝。建筑学的熬夜终于合法化了!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学楼(照片提供:苗业)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4)

1987年元旦晚会,84级建筑1班同学在专业教室的合影(照片提供:管小平)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5)

86级建筑2班同学元旦晚会时在专业教室的合影(照片提供:黄勇)

教室

教室是整个教学社区的主体,数量多且类型丰富。不同的专业对授课的空间模式要求各有千秋。大学有很多公共的教室供不同的专业一起上课和自习,这种教室空间一般比较大,课桌、椅子摆放整齐,互不相识的学生坐在一起自习时会非常安静。另外教学大楼中有若干阶梯教室,大型的能够容纳300到400人,小型的也能放一百多人。这些阶梯形教室给建筑整体的空间变化带来了活力,它们往往纵向贯通两层建筑。这种空间结构上的存在带动了整个交通流线上的变化,也极大的提升了建筑设计在空间组合和结构设计方面的难度。

公共教室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不仅可以用来上课,也可以举办各种讲座。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最具有煽动力且令我脑洞大开的几次讲座都在此发生。每逢此时总是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后来我曾回母校做过几次讲座,幻想能够反串角色重温旧梦,可是都因母校的过度善意没有得逞。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6)

阶梯教室(照片提供:苗业)

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是学生专业能力滋长的温床,建筑学专业因自身独特的培养方式需要使用专业教室,主要原因在于画图连续性的需要和工具装备的相对复杂性。稳定的教室会和使用者慢慢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涂满个人的痕迹,映射出个人的性格和审美趣味。这种特色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个性化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过分的个性化就会让空间看起来乱糟糟的,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几乎所有和空间设计相关的专业都是如此。有一年去日本访问东京艺术大学,正好赶上建筑系毕业,看到从专业教室被清理出来的成堆杂物我一筹莫展。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7)

杂乱的教室(照片提供:苗业)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8)

建筑83级同学在专业教室制作建筑模型(照片提供:曹洪舟)

建筑系专业教室的乱象似传染病一般、甚至形成传统,高年级起到了很大的带头示范作用。一年级的时候,初来乍到的同学们还比较低调,教室里基本上是整洁的,两个人共用一张长桌,一切听从辅导教师的指导。我的同桌是来自洛阳的吴琛,我们两个个头身形都差不多,绘图工具也经常混着使用。那时一个班有30余人,建筑系每届两个班,专业课的时候总是两个班同时上。建筑系为每一个班配备了三个老师来辅导,一般是一个年长的教授或副教授再加上两个年轻的讲师或助教。六十多个人一起上设计课的时候非常热闹,一个老师做示范或针对个体的指导总会带来众人的围观。我们的第一个专业课程是建筑初步,由基础教研室的李婉贞老师带着年轻教师张伶伶和刚留校任教的张路峰共同执教。李婉贞老师是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调来工作的,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她人非常和蔼,辅导耐心认真。两位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更是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9)

大四时,吴琛和苏丹在专业教室(照片提供:管小平)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0)

管小平和吴琛,苏丹拍摄(照片提供:管小平)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1)

李艾芳老师辅导建筑87(1)班同学的旅馆设计作业

进入二、三年级之后,我们的教室也搬到了老楼的253和254,此时学生们一个个逐渐成了老油条,自信心爆棚、个人的表现欲望和占有欲望与日渐增。大家纷纷开始对教室的空间进行了私搭乱建,专业训练强化了个体的领地意识,每个人都学会通过围合手段形成自己的私有领域,增强私密感和隐蔽性。私密性的营造往往是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恋爱的需求,最终形成舒适的条件和暧昧的氛围。零号图板和整开的吹塑板是当时最好的建造材料,用它们夹在课桌之间就形成了隔断,然后再进行美化装点。这时空间的通透性基本上是没有了,每一个人都隐没在自己营造的小环境里不可自拔。

当进入到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老楼最末端的271和273教室。在这最后一年里,教室里私搭乱建的情况就彻底失控了,一个班级里相互要好的同学会自组织形成一个个组团(组团这个概念也是从规划原理课学来活学活用的)。一个教室里就会呈现出来社会分裂和等级差别,专业水准、生活习惯都是分化的因素,气象万千。大家在自己的组团里进行大学时期最后的狂欢,有时候大吃大喝,有时候高谈阔论。低年级和外系同学时不时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2)

大四时,张崇岩同学在教室里画图(照片提供:管小平)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3)

大四时,爱做思考状的梁泽同学在教室中用画图板隔开的安乐窝里(照片提供:管小平)

美术教室

美术教室在专业教室和美术教研室的对面,共有两间。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这里也是使用率非常高的地方。靠楼梯的那一间教室里放着大卫和摩西的石膏像,主要用于素描训练。靠近走廊末端的一间主要用于水彩和水粉画的训练。美术教室的木地板是深色的,窗帘也是深色的,有一种古典神圣的气质。同学们画画的时候分两组用马扎坐在教室的两端。

建筑系的学生入学有美术基础的要求,但没有硬性的规定。个别地区会在高考结束后加试美术,成绩作为录取的一个参考。我当年的美术加试是在太原工学院建筑系进行的,记得好像是命题考试,让大家画一个公园的一角。由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录取分数一直是理工科中比较高的,所以这部分考生基本上无暇顾及美育。同一届学生中美术基础良莠不齐差别很大,因此一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极为基础性的造型训练。当时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美术教研室的教学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黄佳老师是中央美院五十年代毕业生,和钱绍武先生同班;史春珊先生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装饰艺术专业;此外周洪才老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于美成老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是王广义老师和苗壮老师,他们分别刚刚从浙江美院和鲁迅美院毕业分配于此。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是黄佳先生和王广义老师。黄佳老师极为负责认真,他从不歧视基础不好的同学,不仅在美术的技法上认真辅导学生,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在辅导中循循善诱,开启学生的美学意识。黄老师的辅导总是从构图开始讲起,而构图的美学都渗透着空间观念,这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他要求同学们画小稿,在小稿中体现构图中的均衡、主从、空间等美学原则。黄佳老师的每次耐心启发还会把话题扯得很远,从日常生活经验到电影的镜头语言再到音乐的配器进行类比,生动形象。我个人对教育的认识和黄佳老师的身体力行有极大的关系,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最崇高的爱。黄佳老师1998年去世,但我一直怀念他。多年之后我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魏二强老师,为黄佳老师塑了一尊雕像立于美术教研室门口,这样黄老师的目光就会一直注视着美术教室——那个他教育我们的地方。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4)

美术教研室门口黄佳老师的雕塑和苏丹(照片提供:苗业)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5)

黄佳老师雕塑捐赠仪式现场(照片提供:苗业)

阶梯教室

教室类型中最有魅力的就是阶梯教室,它像角斗场一样富有对抗性和挑战性。由于地面的大幅度抬升会形成教师和学生面面相觑的态势,授课和提问引发的反应都会写在彼此脸上,无法回避。因此对于老师而言在阶梯教室讲课是需要有几分底气的,因为在此讲台如同舞台,必须精神饱满口才出众,任何瑕疵都会成为日后传扬的笑柄。阶梯教室是一个给人激情的地方,教师对面升起的人墙简直就是一堵回音壁,掌声是认同、还会变成一种激励,让站在讲台上的人激情汹涌灵感不断、妙语连珠。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6)

阶梯教室(照片提供:苗业)

我的大学记忆中思想的光芒总是从阶梯教室里释放,这里经常请外来的学者、艺术家举办比较好的讲座,不仅有建筑学方面的,还有绘画方面和音乐方面的。80年代的文化氛围开放包容,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像在哈尔滨这样的城市里,来自外面的高水平的讲座也并不多。有两个讲座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一个是1985年广州美院的中年教师李正天来做的一个“关于人本主义”讲座,302阶梯教室涌入了如饥似渴的五六百人,其中不仅是我们学院的学生还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的学生。那一次不仅座无虚席,走道里窗台上都站满了人,那个声嘶力竭不断口出狂言的讲座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期间掌声如潮。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建筑系的学生们也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在宿舍管理员拉下电闸后的很长时间里都在议论这个讲座。

还有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讲座,是北京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刘开济所讲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那是一次文质彬彬意味深远的讲座,刘先生讲话抑扬顿挫,语音富有磁性。他从当时世界上涌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现象谈其背后的成因,分析了文化因素和技术变革平衡的过程。他的讲座是汉语夹杂着英语进行的,一些人名和地名的发音都直接使用原音,在当时是很先锋的一种语感。

阶梯教室(照片提供:苗业)

当然阶梯教室也并不总是正能量的发源地,比如大学教育中回避的谈恋爱这种事情就经常发生在这里。由于它的开放性,这地方也就成为不同专业男女邂逅的绝佳之地。阶梯教室空间的特殊形态让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赤裸裸”的凸显出来,增进了相互打量的机会。听低我一年级的白姓同学就颇有成就地介绍过此方面的经验,他们先是心猿意马坐在大教室里物色目标,然后贴近,再接下来就是找个借口暂时出去托对方照看物品,以此获得一个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愿天下有情那个人终成眷属!

阶梯教室里发生的坏事也不少,比如抗议拖堂的教师时大家会一起跺脚,先是几个害群之马带头,很快就呈星火燎原之势。一起跺脚的时候场面壮怀激烈,讲台上神采奕奕口若悬河的老师立马就变成了一个可怜虫,只好虚晃一枪草草收兵。我上学的时候就是那种经常带头跺脚的生事之人,现在回想起来颇为惭愧,在此向那些自己曾经冒犯过的老师致歉。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7)

阶梯教室,王长钢(绘)

阶梯教室有电视锁在一个铁柜里,遇到重要国事活动和体育赛事会给学生播放,以此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刚入学后不久就是建国35周年大庆,学院组织大家在302阶梯教室的电视前分享了那次盛大的国庆游行活动,对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记忆犹新,那是国民对领导人能力认同的最民主性的表达方式;中日围棋对抗赛是棋迷的最爱,耗时长且专业性强,但那时候大学生热爱围棋者甚众,不会下围棋几乎就不敢说自己是个有进取心的男生。记得有一次聂卫平和九宫正树最后对决,围棋迷们照旧聚集在阶梯教室里观摩赏析。建筑系某张姓高手还把自己的棋盘带到现场,跟随着华以刚的画面解说比比划划。漫长的比赛结束后张某自己一算觉得老聂输了,愤怒的把围棋当众摔了一地,谁料片刻以后电视上宣布老聂以微弱优势获胜,众人一片哄笑……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8)

建国35周年时游行队伍高举“小平您好”横幅(图片来自网络)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19)

1986年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聂卫平对战武宫正树(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记忆里阶梯教室发生最激烈的事件是1984年看亚洲杯比赛,那一届比赛中国队在曾雪麟教练带领下踢得挺有激情,每一次278阶梯教室里都会人满为患。有一场关键性比赛90分钟不分胜负进入了加时比赛,这时,过于死板的保卫处工作人员不识时务来关电视并驱逐学生,结果群情激愤。平日里老实巴交的学生这时候都变成了暴怒的疯狗,一两百号人把几个平日里“作威作福”的保卫处工作人员一个个逼在角落里,怒吼、谴责、谩骂还不时以拳脚偷袭。最后终于以他们苦苦哀求,顺延清楼时间告终,此番学生们大胜。

1985年5月19号在阶梯教室里,我们目睹了曾雪麟教练带领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在首都工人体育场和香港队比赛中以1:2失利,从而又一次出局世界杯预选赛。第二天就听说赛后8万名北京球迷大规模闹事,之后曾帅辞去国家队总教练一职。这就是历史上重要的5.19事件。当时在阶梯教室里的电视机前,就已经感觉到远隔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即将出现的骚乱。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0)

1985年5月19日中国队对战香港队的比赛中,中国足球队的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两处阅览室

建筑系有自己的阅览室,位置在三楼专业教室的对面的332房间。阅览室窗户冲向内院,使房间保证了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这个高大宽敞的空间中央摆着一张大桌子供学生们在其上翻阅杂志,周边是搁置杂志的书架,几支日光灯管把桌面、书架和人都照个雪亮。说实在话这个窗明几净的阅览室实在没什么可以逗留的,基本上都是国内期刊,像什么《建筑师》、《建筑学报》、《新建筑》、《时代建筑》、《世界建筑》,还有一些台湾的专业期刊。总体上看这些杂志内容一手资料少,信息陈旧、图片粗糙,对我们缺乏诱惑力。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1)

日本《新建筑》杂志封面,1986年(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这样,依然有一位老师每天虎视眈眈看守着这些期刊。这位老师姓康,女性、辽宁抚顺人。康老师留着打着卷儿的短发,穿一套深颜色的西服,看上去蛮职业的。但很快同学们发现这个老师喜欢唠嗑儿,从她口中我们得到了不少建筑系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几个风骚学生的八卦。此外她总喜欢用审视的眼光偷偷打量大家,后来才知道她好像特别热衷于给建筑系男生介绍对象,同学们送她外号叫“路易斯·康”。

最令人难忘的阅览室是位于学院东南角的教师阅览室,这里的外文专业期刊多,尤其建筑专业杂志,包括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甚至还有苏联的。不过苏联的建筑杂志印制的方式有点特别,用了一种臭哄哄的油墨,令人敬而远之。这个阅览室的入口隐蔽,藏在老楼一个转弯处昏暗的过厅里,阅览室深色木质的装修和文邹邹的照明让这里的气氛看上去有几分神秘感。地面的木地板经历了几十年的磨砺有许多坑洼,空间氛围很有历史感。正是在这样一个古旧和隐秘的场所中,我们洞穿了和文明的距离,透过这些书刊看到了全世界。这个阅览室只对建筑系的学生开放,而且允许同学们带着速写本去临摹,当然带着裁成小张的硫酸纸去拷贝的同学更多一些。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2)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3)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4)

规划87级郝波同学的建筑设计笔记

教师阅览室对于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一直扮演着另一个老师的角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正在变异中的建筑现象,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颠覆了许多课堂上老师倡导的原则,让我们在匪夷所思中展开仔细的辩驳。许多专业杂志都有商业广告,那些广告雅致、趣味,其中绝大多数广告内容都和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有关,通过这些亦能感受到建筑文化的系统性。有时翻阅杂志也会有一些蹊跷的事情发生,例如偶尔在最最精彩之处突然发现杂志上被人开了天窗,这时候才意识到“路易斯·康”的重要性。

大二之后许多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随着作业复杂性增强,来教师阅览室寻找灵感的同学越来越多。不可否认,认真的抄袭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许多同学从杂志上的建造案例还有学生设计方案中寻找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这让专业作业整体的气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风气也令辅导老师们头痛不已,因为这会形成另外一种雷同,作业完成后挂在橱窗里看起来既很时髦又似曾相识。

八十年代也是世界范围内对现代性反思的一个时代,学术期刊经常举行各种命题的设计竞赛。这些命题既有关于环境问题的,也有文化问题的,有一些还指向了科学技术。竞赛就是通过适度的奖励来寻找智慧,激励智慧。看这些竞赛方案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千奇百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构思,不仅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个案,还让我们不停地拓展开建筑学观念的边界。日本《新建筑》定期举办的建筑设计竞赛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在八十年代中国的学生也屡屡获奖,展现了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外文期刊的信息是对现有教学体系的一种挑战,就像现在的网络和微信一样。因为事实胜于雄辩,那些超越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建造在异国他乡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让我们对所谓的清规戒律产生了怀疑,教师的权威性也因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5)

张在元1987年在《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中的获奖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6)

80年代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优秀获奖作品《曲水流茶》,作者:张汉陵,1986。(图片来源:《世界建筑》杂志社)

教学楼里大走廊

我敢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主楼里的走廊是全国此类型建筑中最宽广的,其最宽之处达到3.6米、高度在4.5米以上,堪称厅廊。主楼正立面凹入部分的窗后不是教室和办公室而是走廊,能看得到街景的单侧走廊是廊中之王。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尚在读书的建筑师儒柯在设计这个教学楼的时候,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她采用的设计标准是非常高的,通过使用这种非常的尺度为教学空间拓展了功能,并且给每一个在此学习的学生留下了有光有色的美好记忆。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7)

教学楼里宽广的走廊和楼梯(照片提供:苗业)

尺度变化会对空间的属性产生微妙的影响,乏味的走廊因其宽大的尺度具有了某种厅的属性。母校教室都是带线脚双开的木门,走廊和教室的联动会产生丰富的情境。首先它具备了展厅的气质,学生作业的展览展示就在走廊墙上的橱窗中,传递了很强烈的专业信息。每一轮设计课程完成后,作业就要贴在橱窗里接受评审。届时设计者站在作业前介绍、并接受老师的提问,师生会形成一个不断移动的群体,在缓步移动中评价、辩解。打完分后的作业展陈在走廊中,会变成一种激励,因为联评的分数往往夹杂着教师之间的分歧和争论,最终的成绩公示所产生的影响既作用于学生,也作用于教师。而橱窗里的明星最终也是毕业时候的优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8)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29)

教学楼走廊,墙上挂着学生的设计作业(照片提供:苗业)

走廊窗台上的建筑模型(照片提供:苗业)

除此之外在这个宽大的走廊里,还可以进行很多其它的活动,比如说一些不太激烈的体育活动,做操、跳绳、踢键子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甚至可以打羽毛球。更多的时候这里是放风的好地方,窗外有风景可以瞭望远方。一年级我们在336号教室学习的时候走廊尽头有个大窗户,窗下是1906年建的那个老楼的屋顶。站在窗前眼下就是一片土红色的铁皮屋顶,土红色的尽头是突出屋面的一座精致的圆顶采光塔。它优雅的身姿被远方城市细密的建筑机理反衬着,透着几分诗意。这里是个驻足瞭望发呆的好地方。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0)

走廊和走廊尽头的窗户 (照片提供:苗业)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1)

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屋顶 (照片提供:苗业)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2)

窗外的屋顶和圆顶采光塔 (照片提供:苗业)

三年级我们搬到了老楼靠近图书馆的276号教室,走廊的窗户正对着小操场,于是这里成了同学们经常聚集聊天之处。老楼的地板采用的是传统的欧式做法,从结构到构造处理、以及表面全部是木质的,走起来咚咚作响。百无聊赖的男生们经常在走廊里恶作剧,大家经常面朝内沿窗站成一排,一言不发表情肃穆地注视着那些匆匆忙忙穿过走廊的其他专业同学,直到这些被过分关注者感到尴尬乱了脚下的节奏。不知为什么,那个时候一楼竟然还有一个幼儿园,上午几个年轻漂亮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在操场游戏、做操,观看孩子们和漂亮老师也是男生的一大乐趣,以此安抚班级里男女生比例失衡的隐痛。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3)

《课间·窗外》,王长钢(绘)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4)

卜德清同学坐在走廊窗台上 (照片提供:管小平)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5)

段玎同学坐在走廊的窗台上,1987年(照片提供:管小平)

对于我来说,教学楼走廊里最不佳的记忆是在1987年年初。当时寒假在即,我的心里却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的期末外语成绩。因为一旦不及格就得提前返校参加补考,从而致使一个美好的假期泡汤。外语教研室就在我们教室附近,有一天晚饭结束后回教室的路上路过外语教研室,恰好听到教我们外语的老师在给一个帮学生打听成绩的青年教师报不及格的人名,当时我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里,担心我的名字从那个口音很重的老师嘴里吐出。结果怕什么来什么,我果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确凿无误!那一天学校停电,外语教研室点着蜡烛,我至今记得昏暗摇曳的烛光映照在外语老师那张脸上的一瞬间,像伦布朗的油画一般凝重……

在宿舍的走廊里

教学楼的走廊里总体上保持了某种秩序和礼仪,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明媚的,也因其宽大和窗外的风景而写满了光影诗意。而宿舍里的走廊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正如它本身的昏暗和逼仄。晚上从学校回到宿舍的男生们开始释放过剩的精力,以此释放被控制了一白天的身体和意志。睡觉前的时分是男生们一天中最后的绝唱,1.8米宽的走廊里挤满了衣冠不整的人群,大家想方设法制造出古怪的声响。每逢此时,建筑系男生居住区域就成为整个楼体最喧闹的部分。

80年代是中国流行歌曲盛行的黄金季节,文艺形式从文革单一的形式中挣脱出来,在港台歌星的驱动下内地歌手纷纷崛起,张行、张蔷是其中最耀眼的大陆明星。两位歌星一个精通流行上口的音乐,一个擅长具有先锋性摇滚色彩的歌曲。男生夜间走廊的抒情主要是模仿张行,在那个全民学吉他的时候,大学是重灾区,在大学里好像不拿一把吉他就不叫浪漫青年一样。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6)

大四时,张崇岩同学在宿舍弹吉他(照片提供:管小平)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7)

张行专辑磁带(图片来自网络)

即将睡去之前吉他二把刀们纷纷走出宿舍,每一段走廊里,都有不同专业的学生拿着吉他在吟唱。铝制的饭盒装上少许大米摇晃会产生沙锤的效果,乐队阵容不断扩大,独自低吟浅唱最终演变成为声势浩大的合唱。群氓的欢乐之巅是齐唱文革时候的歌曲,《文化大革命好》是大家狂欢作乱时候的最爱,一边唱还一边跺脚颇,有几分忠字舞还魂的气氛。在制造轰动和喜感方面,哀乐的效果更加出色。当哀乐响起的时候所有的男生都像一具具僵尸一般排成一列,在手捧录音机的带头大哥率领下巡游全楼。文革歌曲、哀乐都反映了曾经的麻木的记忆,是集体无意识冲动时最佳的搭配。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8)

天安门广场的忠字舞 摄影:李振盛,1966年(图片来自网络)

拳击是走廊里每天晚上要进行的另一项活动,我们年级里不乏拳击高手,其中四系的、长得黑不溜秋、身高体壮、浓眉大眼、像拳王阿里一样的杨姓同学,一入学就带着拳套而来。他带起来一股拳击热潮,同时在校内校外的几次斗殴中显示了一定的实力,这也让更多的学生卷入了夜间走廊拳击的活动中。自发组织的拳击活动经常打得不亦乐乎,和集体性的文艺活动此起彼伏交替于狭长走廊的各个段落,经久不息。早期宿舍里的拳击还是一种锻炼和社交活动,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血腥的搏斗,经常发生在各专业男生之间大规模的集体斗殴中。这方面亦有许多精彩片段将在后边的续集中为大家介绍一二。

教室是学校的主体,承担着塑造人才的空间载体作用;阅览室是最崇高的地方,黄灯青卷下沉浸着思考和自觉。走廊呢?是空间之间的联结和过渡,它边缘、激活它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它也是最公共的空间,是我们聚集的理由,每一次从教室或寝室冲出来,在走廊里狂欢作乱,都是一次人性的解放。

—— 2019/2/6完稿于成都

感谢:苗业、管小平、黄勇、曹洪舟为本文提供的照片,王长钢为本文绘制的插图

阿尔伯塔大学就业怎么样(AT专业的教室)(39)

苏 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知名设计师、设计评论家。主要从事当代创意产业、当代设计教育、当代设计中的审美与当代艺术的研究。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关于《建筑技艺》/《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 。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atd(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重要启事/《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