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典,又叫唇典或者春点,也叫切口,行话,说难听点就叫黑话。

春典是江湖人行走江湖的一种隐语,据传最多有四五万个词语,能全部掌握的人几乎没有,大多数江湖艺人能掌握一千来个词语就够用了,也有一些人只掌握几百词也凑合。

相声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相声笑谈之春典)(1)

根据连阔如先生写的《江湖丛谈》记载,江湖行当分为“风”“马”“燕”“雀”四大门,还分为“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个小门,其中相声行就属于八小门里的团,所以有时候相声管自己行业叫团春。

由此可以看出,春典乃是江湖人共有,非相声独有。相声艺人走江湖卖艺的时候春典是必须要会的,不然的话寸步难行。

1,这就是春典的第一个作用,江湖联络。

比如,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曾经流浪要饭,在一个桥洞里碰见个会用数来宝要钱的丐帮,他想入伙,领头的老乞丐问了几句春典,他一句也回答不上来,就被丐帮拒之门外还打了一顿。

有反面就有正面,比如马三立和高少亭去济南跑码头卖艺,在济南大观园一时间找不到“穴”,也就是空地,两人身上一分钱也没了只能想办法“联穴”,就是和其他卖艺的一起共用场地。

他找到一个天津口音的变戏法的艺人上前便道“辛苦辛苦”。见面道辛苦,必是江湖人。对方也道辛苦。马三立接上几句春典:“我二人天津卫団春,近几日念啃,能否赏个穴。”(我们俩是天津卫说相声的,这几天没钱了饿得慌,能不能帮忙给块地方卖艺)

对方一听很痛快就答应了,赶紧把自己的地方让给了马三立高少亭,让他们赚了一下午钱。

其实马三立这几句话也不太标准,白话和春典混杂,江湖上管这叫“翻砂。”不过基本上也就够用了。

相声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相声笑谈之春典)(2)

2、除了这些江湖人之间辨别身份用途之外,在一些应急场合,春典也有很大用处。

先举一个正面的,杨少奎旧社会撂地说相声,说到快敛钱的时候,他忽然发现人群里有小偷,如果这时候他大喊一声有贼,一帮观众肯定立刻“开闸”(全跑),如果他不说话而让小偷得逞,等敛钱的时候被偷的人一叫唤钱被偷了,观众也会立刻“开闸”(参考《武林外传》)

所以杨少奎选了一个江湖的办法,他说着相声忽然加了一句“荣点,杵门子了。”提醒小偷自己马上要敛钱了,让他收手。小偷也属于江湖人,自然也懂春典,于是立刻撤了。

再举一个反面的,马三立大哥马桂元有一次在棚子里说相声,他徒弟冯宝华从外面进来:“师父,外面下雨了。”一句话,观众全跑了。把马桂元坏了:“今儿这钱你自己掏了。”其实冯宝华应该进来说句春典:“摆金(下雨了),撅着点(快点完事)”

这样马桂元就知道下雨了赶紧结束相声赶紧敛钱。

相声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相声笑谈之春典)(3)

3.相声行里也有自己的隐语。

虽然春典是通用的,但相声行里有些单独词汇。旧社会茶园子演出,水牌上鼓曲是提前写好曲子名的,相声只写人名不写段子名,到底说哪个段子都由相声艺人临时决定。

相声艺人上台之后会先观察一下来的观众,年纪大的多还是年纪小的多,再临时决定说哪个段子,一般由逗哏的决定。逗哏决定了再告诉捧哏,这时候就要用到相声行独有的东西了。

比如《黄鹤楼》叫“楼腿子”,《八扇屏》叫“张扇儿”《地理图》叫“跑梁子”等。捧哏的一听就明白了。

相声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相声笑谈之春典)(4)

4,春典在现代的运用

解放后,跑江湖的人逐渐少了直到最后消失,春典的应用机会也就减少了,但在特殊时期还能用得上。

比如原天津曲艺团团长孙福海小时候出去演出,偶然一次拉肚子,团队里有个变魔术的老年人拉着他到街上买药,路遇一个药摊,魔术师和摊主互道辛苦之后,就让对方给拿肚子疼药,还加了一句“要尖的,不要腥的。”(要好药,不要假药)对方立刻明白,白送了一包药,吃了立刻就好。

而现在很多我们常用的词汇,其实就是春典里出来的,比如“走穴”,“大腕”,“噱头”等。

据说孙福海当上天津曲艺团领导的时候,有一次送下乡小分队出发,他的临别赠言只有12个字:勤走穴,嗨治杵,撅搬山,念戏果。意思就是四句话:多演出,多赚钱,别喝大酒,别沾花惹草。

最后说一个段子,放在这里比较贴切:

说在天津,有两个北方曲校的孩子在路上溜达,前头走过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大妞,其中一个调侃:“合字,你把,色堂果儿嗨闪嗨福”(同行,你看,外国女的胸大屁股翘)。外国大妞回头微微一笑:“我攥”(我明白)。俩孩子规规矩矩冲老外鞠了一躬“师姑好”。

知道为嘛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