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少年名将。他18岁出道,出道即巅峰,他仅用数年时间,便创造了他人难以想象的攻击。他一生中斩杀匈奴11万,其中包括10位匈奴名王,创下了开河西之地,封狼居胥的惊天伟业。

霍去病与匈奴最后一战(匈奴来袭战士却快饿死)(1)

然而一直以来,史学家对霍去病的人品是有所诟病的。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和皇后卫子夫的外甥,自幼生长于宫廷之中,备受姨夫汉武帝的宠爱,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

在外打仗时,霍去病总会携带数十运输车,里面装满了汉武帝赐予的肥肉与精米,还配备皇家御厨,让他即使在野外,也能吃到汉地的美食。如果吃不完,就将上好的肉和粮食丢在地上。而与之相对的,他手下的汉军官兵却处于饥饿难耐的状态。而他的行为,与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卫青、李广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此,史学大家吕思勉更是毫不客气的评价:“霍去病不过是一员庸将”。

霍去病与匈奴最后一战(匈奴来袭战士却快饿死)(2)

霍去病酒泉雕像

然而在笔者看来,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描述,或许有他的主观偏见。在史书的撰写中,他一直对卫青、霍去病这对甥舅有偏见,而对与卫霍二人有矛盾的李广、李敢、李陵这三代名将充满了同情。因此在描写霍去病时,司马迁有意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曲解。

实际上,霍去病绝非那种只知享受,不懂同甘共苦的膏肓子弟。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独自率兵进攻河西,发动了著名的河西之战。他一路横冲猛打,一直打到今天酒泉附近。在休息时,霍去病发现了一条泉水,其水甚甜。于是,霍去病将汉武帝御赐的酒倒进了泉水,让三军将士共饮此酒。而这,也是酒泉市得名的缘由之一。

霍去病与匈奴最后一战(匈奴来袭战士却快饿死)(3)

由此可见,霍去病绝非不懂体恤士卒之人。根据史料记载,在漠北之战时,汉武帝让霍去病和卫青分别带领5万骑兵攻击匈奴。而将士们,都愿选择与霍去病一同出战。若霍去病只懂虐待士卒,试问谁会愿意跟随他?因此在笔者看来,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记述有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笔者认为,霍去病之所以丢掉皇帝御赐的肥肉和粮食,其实是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

与匈奴交战,可怕的敌人并不是匈奴强悍的铁骑,而是广袤无边、寒冷干燥、缺粮缺水的漠北戈壁。汉军进入漠北,必须要承担极大的后勤负担。而漫长、拖沓的后勤,只会拖累军队的前进。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汉军必须比他们更快;若要快,就必须甩开自己的辎重队伍,直接取食于敌。

霍去病与匈奴最后一战(匈奴来袭战士却快饿死)(4)

根据《史记·卫青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面对的敌人是匈奴右贤王的主力,敌军多达十余万人。而霍去病舍弃了以倾国之力准备的物资。为了做表率,霍去病很显然会丢掉汉武帝为自己准备的数十车美食。虽然可惜,但相比于难以捕捉的匈奴主力,这点损失算不了什么!

就这样,霍去病和他的部下忍着饥渴,奔袭2000余里,以迅雷之势包抄了右贤王的大军。汉军一路穷追猛打,捕捉敌军的牛羊为食,虽“行殊远而粮不绝”。

霍去病与匈奴最后一战(匈奴来袭战士却快饿死)(5)

由此可见,霍去病丢掉辎重的冒险行为是非常明智的。此举不仅解决了汉军的后勤问题,同时还大大提振了汉军的士气。符合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则,为了解决食物问题,饥饿的汉军会更加勇猛。此外,此举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孙子兵法》有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霍去病虽然不怎么读书,但仍自己领悟了用兵之妙,不愧为少年天才。

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斩首74000余级,捕获2700人,擒获国王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他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获得了史诗般的胜利,作为“百蛮之长”的匈奴,被霍去病一战打残。

霍去病与匈奴最后一战(匈奴来袭战士却快饿死)(6)

然而霍去病取食于敌的战术也付出了代价。为了阻止汉军前进,匈奴人故意在水中和牛羊中下毒,导致霍去病损失了大约15000人马。而霍去病也在不久后病逝,年仅22岁。而很多人相信,霍去病是因食用有毒牛羊肉而死。

斯人虽已逝,但霍去病的英姿却永留我们心中。他“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豪气,必然会在中华永远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