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高一涵、黄侃、刘师培……热播剧《觉醒年代》展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志士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寻找救国图强道路的艰难探索,剧中演绎的思想学者、文化大家、革命先烈形象广受关注。今天分享剧中出现的7位先生的8种名著,从中了解他们的孜孜追求和艰难探索,了解他们的学术探索和激扬文字(更多好书请看《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3)

《觉醒年代》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4)

李大钊 (1889-1927)

李大钊,字守常,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学术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觉醒年代》剧中,李大钊先生一身赤诚之心,留日期间时刻牵挂国内社会局势,归国后结交劳工众友,身无长物又乐善好施,始终寻找救国之道。

“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他像一座塔一样,矗立在画面中”。《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这样形容张桐饰演的李大钊。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1.《史学要论》:守常先生的代表作,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集中体现李大钊的史学成就,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5)

李大钊手迹

李大钊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史学要论》和《史学思想史》讲义及一系列有关的文章中,其史学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史学要论》以及《史观》等论著中。《史学要论》一书共六部分,分别是“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虽然只有32000余字,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旨在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堪称一代学术大师李大钊的代表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6)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7)

《觉醒年代》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8)

蔡元培 (1868-1940)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觉醒年代》剧中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在新北大邀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李大钊出任图书馆长,支持《新青年》杂志和新文化运动,调和中学与西学冲突,拳拳文化救国之心,感人至深。

蔡元培先生与张元济先生同为浙江人,同年考中光绪年间进士,又曾同在翰林院、南洋公学译书院共事,被人称为“同乡、同年、同仁、同道”的天涯之交。

蔡元培先生还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位特殊员工,曾被张元济先生邀请出任商务印书馆第一任编译所所长,虽因故未能到任,却与商务结下了不解之缘,毕生都关心着商务印书馆的事业。

2.《中国伦理学史》:近代中国第一部伦理学史专著,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等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

“伦理学者,知识之途径;而修身书者,则行为之标准也。”

《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9)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蔡元培所编《中学修身教科书》,本书系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编著,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如其例言所说“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0)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延伸阅读:《蔡元培文录》

一部展现蔡元培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的文录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对中国的大学教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1)

扫描二维码 购买本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2)

《觉醒年代》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3)

鲁迅 (1881 - 1936)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3.《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的开山著作,开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的重要著作

在中国自有文学艺术的几千年的社会里,小说一向是被看作“杂书”、“闲书”的,不能登艺术的大雅之堂。写小说的人也一向被看作是不安本分的人,是无聊的人。所以,文人只能读孔孟的书,做八股文,在科举上求进取。而“小说不算文学”,研究小说史就更谈不上是学问了,所以在中国“小说自来无史”(《中国小说史略·序言》)。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出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至今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

《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五四”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4)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延伸阅读:《鲁迅译作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5)

延伸阅读:《横眉·俯首》

横眉冷对的鲁迅与俯首甘为的许广平之鹣鲽深情

收录鲁迅和许广平的散文、杂文、书信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6)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7)

《觉醒年代》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8)

胡适(1891 - 1962)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1月1日,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刊登于《新青年》;7月,从美国返回;9月10日,到北京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进入北京大学之后,直接参与《新青年》的编务活动,与陈独秀一起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也向蔡元培推荐人才 。

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后,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4.《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这一变革确实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它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胡适本人自信地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19)

《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的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部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人们开始从中认识到,历史学必须建立在有所依凭的、可信的材料的基础上,摒弃杜撰和编造,只有追求历史的真实,才是科学的历史学。因此,后人称《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具有示范、典型、典范、划时代意义的书,也可以说,这部书使中国史学开始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基本观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0)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5.《中国旧小说考证》:“新红学”的开创者胡适,全面清晰地展示了胡适在旧小说考证上的成就

此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终于完成了胡适生前那个一直没有实现的愿望。

本书将四部《胡适文存》中有关中国旧小说的考证文字全部辑入,全面清晰地展示了胡适在旧小说考证上的成就。本书将其文章较多的《水浒传》、《西游记》、蒲松龄、《红楼梦》四个专题单列出来,此四部分以所研究的作品时代为序,而每部分内的文章则以论文的发表时间为序,以便把握作者学术思想的变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1)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延伸阅读:《胡适之禅宗考论》

胡适对中国现代禅宗史研究模式的

基本思考和学术结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2)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延伸阅读:《胡适说新文学》

纪念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

完整展示胡适新文学主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3)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4)

《觉醒年代》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5)

黄侃 (1886 - 1935)

黄侃 (1886 年- 1935 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山西大学等任教授。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6.《文心雕龙札记》:清末民初三大文学流派纷争中涌现出来的一部名著,标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

本书是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的讲义,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即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最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

此次整理,附了以前各本所没有的文章,有《讲文心雕龙大旨》、《文学记微》、《中国文学概论》、《阮籍咏怀诗补注》、《李义山诗偶评》,及范文澜的《文心雕龙讲疏序》。这些对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及文学思想都有所帮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6)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7)

《觉醒年代》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8)

刘师培 (1884 - 1919 )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经学家。1917年初,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随即援引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就职不久,即向蔡元培推荐避居天津的刘师培来北大任教。刘师培进入北大后,出任中国文学门(1919年改为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任文科研究所的指导教师,并为国史编纂处纂辑员,先后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等课程,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传世,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之巨著。

7.《中国中古文学史》:近代中国断代文学史编纂的奠基性作品,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刘师培是晚清民初著名的经学家。刘氏长于著述,在其3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著述宏富,学养深湛,手眼高妙,堪称奇才。刘氏虽有三世传经之家学渊源,但不同于老师宿儒之守旧,比较注意吸取新的学术观念、使用新的治学方法。

《易大传》日:“物相杂故日文。”《论语》日:“郁郁乎文哉。”由《易》之说,则青白相比、玄黄厝杂之谓也;由《语》之说,则会集众彩、含物化光之谓也。嗣则洨长说文,诂造相诠;成国释名,即绣为辟。

汉之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及歌谣等皆可诵之于口。惟专以字句堆砌者亦不能成诵,例如史游《急就篇》之七字韵语,及《柏梁台诗》之“枇杷菊栗桃李梅”等皆此类也。

《中国中古文学史》辞约而旨丰,呈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力。此书分∶第一课《概论》,第二课《文学辨体》,第三课《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第四课《魏晋文学之变迁》,第五课《宋齐 梁陈文学概略》。一共五个单元。此书论从史出,极重史实,不作空泛之论,然其体例、视角、内容和观点,无不与刘氏学养结构和学术倾向等内在因素存在着密切关系。换言之,刘氏学有根柢,经学家治文学史,博通四部以研究作家作品,因此,其文学史见解与学术"根柢"之关系,本末源流后人均班班可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29)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30)

《觉醒年代》剧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31)

高一涵(1885-1968)

高一涵(1885-1968),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1916年7月回国与李大钊同办《晨报》,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之一,高一涵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作品,著作有《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翻译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另有诗集《金城集》。

8.《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 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从历史和法制上去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窥探中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侧面

高一涵不仅是五四时期引进西方政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运用西方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开创者。高一涵所著《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和《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乃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术名著,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一书中,作者分述御史制度和给事中制度在历史沿革上的大概,在此基础上对监察权提出了一点建议。作者认为,中国的御史制度有其特殊之处——在行使弹劾权外还想有监督行政、考察官吏、检查会计和注销案卷等种种特权。

《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一书也是从历史和法制上去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只是选取的角度各有不同。“没有内阁名号的时代反而有事实上的内阁,有了内阁名号的时代反而只有名义上的内阁”——作者围绕中国内阁制度的这样一种特色,对该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32)

讲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个人情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33)

2.《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增订本)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增订本

重温“五四”时期的历史细节与画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3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名著(的先生们和他们的名著)(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