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出自《孟子》一书,在《礼记》中也有相似的表述: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

孔子说:下面的人跟着上面的人做事,不是服从于上面的人发号施令,而是信服其(实际)言行。上面的人喜欢这样东西,下面的人一定更喜欢(这样东西)。因此缘故,上面的人的喜欢与不喜欢,不可以不慎重,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古人三大底层思维(下必甚焉的放大规律)(1)

在历史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先看两个事列:

事列一,滕定公去世,太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经同我在宋国交谈过,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大变故,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再置办丧事。”

然友到邹唻国垍頭條去请教孟子。孟子说:“这不是很好吗!父母的丧事,本来就是应该尽到自己的心意去办的事。曾子说过:‘父母在世,以礼侍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可以说是孝子。’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三年的服丧期,穿缝边的粗麻布丧服,喝粥,从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

然友回国作了汇报,太子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宗室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没有谁实行过这种丧礼,我们的前代君主也没有谁实行过,到了你身上却要违反传统,那不行。况且有记载说:‘丧礼、祭礼要遵从先祖的规矩。’又说:‘我们(的做法)都是有所继承的。’”太子对然友说:“过去我不曾讲求学问,喜欢骑马驰骋,比试剑法。现在宗室百官都不满意我,担心我不能竭尽孝道办好丧事,请您替我再向孟子请教。”

古人三大底层思维(下必甚焉的放大规律)(2)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

然友返国后作了汇报。太子说:“对,这的确在于我自己。”(于是)太子五个月都住在丧庐里,没有发布过政令诫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认为太子知礼。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来观看葬礼。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古人三大底层思维(下必甚焉的放大规律)(3)

家庭教育中的上行下效

事列二,雍正皇帝的宠臣田文镜,抓贪官,追欠款,改赋税,雷厉风行。手下人稍有怠慢就会受罚,所以他留下了“酷吏”的名声。田文镜深知雍正对新政多么看重,

在当时吏治废弛的情况下,如果他不这么严苛,新政难以推行,弊政难以消除。然而,田文镜投雍正所好,雍正不是很喜欢田文镜。更喜欢喜欢祥瑞,于是田文镜变着花样讨好祥瑞。

报喜报多了,最后变成了不敢报忧。河南水灾,田文镜隐瞒不报,雍正还专门降圣旨询问过田文镜河南灾情,是否需要朝廷减免灾区的钱粮税负,田文镜回复说:士民踊跃输将,所有朝廷特恩免得税赋钱粮,我们仍照额缴付,然而真相是,河面灾民饥饿如潮,民不聊生,活活饿死很多人,人为酿成的悲剧。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 •伯克的宠臣理论正好可以解释这一历史现象。伯克认为,历史上的宠臣都是在尽力扮演君主赋予他的角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有需要,自然有全力去满足他的臣下。

古人三大底层思维(下必甚焉的放大规律)(4)

家庭教育中的上行下效

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一书中说到,宠臣总是在道德上遭到批判,但是如果考察他们的社会角色,比如君主的朋友、私人谋士、对抗贵族或文官集团的盟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那么为什么说宠臣是在扮演君主赋予的角色呢?

首先,在任何国家或组织内,管理者想要实现有效治理,必须保证政令畅通。领导者的周围要有一个核心团队,政令出台后,由这群人交付他们的下属去执行,层层下达,最终覆盖整个国家,这是体制能够维系的原因

马克斯•韦伯专门强调过这种“科层制”的高效性。历史上那些傀儡皇帝亡国之君,基本都做不到这一点。

其次,君主专制意味着事无巨细都取决于君主。臣下不执行君主的命令,轻则丢官,重则丢命。那些始终坚决实践君主意志的人,往往就能成为宠臣。在执行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达到君主想要的效果层层加码,传递到底层很有可能就走了极端另外,有些居心叵测的人,主动去迎合君主的需要,以此获得宠信,攫取利益,这一部分人是宠臣,也是奸臣。

他们为了私利,或者仅仅为保住当前的位置以维持生存,竭力讨好君主,常常是“下必甚焉”的典型。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评价不可能是唯一的标准,也不能只对人吹毛求疵,不好的制度会引诱每个人去争宠。在组织内,层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稳定性,但是,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权力就会产生媚上者,破坏内部生态,最终危害整个体制。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