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在和友人离别时不做儿女之态,泣下沾襟,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宽广的胸襟。南宋词人周紫芝在送别友人曾使君时也写了一首和王勃这首诗相媲美的词——《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在词中,周紫芝给友人送上了真诚的赞美和美好的祝福,这赞美和祝福冲淡了离别时的哀愁,它的原文如下: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关于捣衣思乡的诗句(南宋词人周紫芝笔下的)(1)

在上片中,词人从回忆写起,记得我们上次见面,还是六年前在武陵吧?与友人阔别之后的重逢触发了词人的回忆。这六年来两人都经历了人世沧桑,久别重逢,自是百感交集。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讲,但谁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于是,词人用一个“惊”字来概括这六年来的生活。

关于捣衣思乡的诗句(南宋词人周紫芝笔下的)(2)

从结构上讲,“双鬓已星星”照应前文的“六年”。往事不堪回首,历经六年的沧桑风雨,两人的头发都花白了。从“谁知”一词可以看出,与友人分别六年,词人没想到余生还有和友人再相见的机会。六年之后的相逢,自然是出乎词人的意料的,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但词人和友人毕竟都是经历人世沧桑的人,即便是喜悦,表达起来也很有节制,词人只是淡淡地写道:“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把酒话重逢时,词人与友人肯定聊了很多,两人的“六年往事”必是重要的内容。

关于捣衣思乡的诗句(南宋词人周紫芝笔下的)(3)

相逢总是短暂的,分别却是人生的常态。在把酒言欢后,词人就要和友人再次分别了。这次,词人的朋友曾使君要去光州任职,在南宋,光州位于宋金两国的交界地带,是重要的边关之城。在下片中,词人没有直接写离别,而是发挥想象力,全片虚写。

关于捣衣思乡的诗句(南宋词人周紫芝笔下的)(4)

词人先描绘想象中的边塞风光,“铁马红旗寒日暮”,日暮时分,寒气逼人,战马驰骋,军旗猎猎,把边塞风光写得雄浑壮阔。接着,词人笔锋一转,开始正面描写想象中的友人的形象,作为光州的郡守,友人心系边关,以至于丹心朝廷下诏书把他召回。这里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友人一心为公,舍身报国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关于捣衣思乡的诗句(南宋词人周紫芝笔下的)(5)

词的结尾两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词人想象友人不顾关塞寒苦,夕阳西下,横槊赋诗的形象,突出了友人文武双全的特点,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试想,有如此人才镇守边关,何愁边关不安?

总之,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突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分别的痛苦之中,而是通过对友人的赞美与期许冲淡了分别之苦,从而在抒发离情别绪时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能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