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目的的佛教活动(僧团制度与礼仪)(1)

(1)僧团制度

佛教的宗教组织为僧团,音译僧伽,佛教之能留传至今,主要依赖于这一宗教组织。乔答摩.悉达多成道时,既无信徒,又无法典,随着弟子的增加,始有僧团。佛教僧团是由出家人与修行者组成的教团。它由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沙弥、沙弥尼组成。沙弥、沙弥尼是不满20岁出家的未成年人,至20岁始可成为比丘与比丘尼。信奉佛教但未出家的修道者称为居士与女居士。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与未出家的居士、女居士常在一起活动,合称" 僧伽四众" ,但僧团的正式成员是出家人。佛教的僧人与世俗信徒的关系较其它世界宗教有所不同,僧团成员并非祭司或充当神与人之中介,他们只是为了追求更高尚的生活理想而出家,并无指导信徒宗教生活之义务,而只是宣传佛陀的教义;出家僧人最终修道可达阿罗汉,而一般信徒(居士)仅可达涅槃。

僧团出家人有其别于居士的制度,对比丘与比丘尼要求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即参加僧团,弃绝一切世俗生活。据传佛陀在世时要求僧团实现" 六和" ,即见解相同之" 见和同解" 、" 利和同均" 、" 意和同悦" 、" 身和同住" 、" 戒和同修" 、" 口和无诤"。此" 六和" 为僧团的行为准则。最早的僧团仅是一批游方托钵僧,他们遵循佛陀的教导,既反对享乐,又不主张苦行,而行" 中道" ,在生活上过着俭朴的生活,穿百纳衣,吃百家饭(乞食),住在树下。他们在雨季来临时,则群集一处,称" 安居" ,共同寻觅食物,讨论共同遇到的信仰的问题,并付诸实践。印度僧人所以在雨季安居,一方面因交通不便,另一方面据说雨季是百虫滋生之季,行走会伤害生命。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受到各界的重视,国王与大商人经常有所捐赠,遂有了寺庙,房屋与田地,始结束游方生活。但比丘仍无个人的私有财产,个人持有的财物,仅有三件僧衣、一根腰带、一个食钵、一把剃刀、一个针线包和一个滤水器。个人接受的其他布施,均须交给僧团公用。

比丘与比丘尼加入僧团的标志为受戒制度,佛陀本人曾规定了两种仪式。第一种为出家仪式,由志愿出家者提出请求,经至少十人组成的僧团同意后,剃须除发,穿黄色袈裟,念诵三皈依与十戒。这一仪式象征割断一切家庭关系,不再受世俗尘缘的束缚,在组织上成为僧团的预备成团。第二种仪式为" 授具足戒"。自愿受具足戒的人,应年满20岁,经审查无不能出家的疾病与其他障碍,由资深长老引见(介绍),经僧团成员同意后,可成为比丘。其仪式是引见人说:请赞成他加入僧团的成员默然表示同意,不赞成者可发表意见。连说三次,如无人持异议,即为通过," 授具足戒" 即告完成。新比丘必有一位师傅,他应象仆人一样侍奉师傅的衣服、沐浴、卧榻等;师傅则给以信仰指导,并对其加以监督。一般居士则无此制度,仅须遵守五戒,即戒杀、盗、淫、妄、酒。

各种目的的佛教活动(僧团制度与礼仪)(2)

(2)礼仪与节日

古印度佛教的教义与节日较为简单,现行的许多礼仪节日多为后世佛教的部派、宗派所规定。古印度时期多为与佛陀有关的仪式与节日,除出家与授具足戒外,重要者有以下几种。

①葬礼

据传释迦牟尼去世后实行火葬,这是古印度的习俗,其骨灰(舍利)分别置于众多的佛塔中。这一仪式为后世佛教所继承,比丘去世后,一般实行火葬,骨灰置于石塔或瓮中。

②布萨

布萨日为Upavasatha之音译,意译为" 净住" ,是一个地区佛教僧团的定期聚会日,举行忏悔仪式,相当于基督教的礼拜日。据说,此聚会是在摩竭陀瓶沙王建议下实行的。他向佛陀建议说,其他派别的信徒均有固定的日期举行集会,佛陀的弟子亦应如此。经佛陀同意后,以每月初一、十五、以及此两天后的第8 日为布萨日。在布萨日,所属地区内的僧众均须参加忏悔仪式,主持者宣读有关错误的条文,每念完一条,三次询问众僧,是否有此事。未违犯者不答,违犯者则应说明自己违犯的情况,众僧讨论如何处理,依情节轻重给予申斥、停止僧籍、甚至开除教籍。居士亦要求去寺庙参拜、守斋或向别人忏悔所犯罪过。

③放焰口

焰口为古印度传说中饿鬼的名称。据传佛陀弟子阿难夜见饿鬼,名焰口,曾向佛陀请求免除其苦难。佛陀教以经咒,以解除其痛苦。此后,称此佛教仪式为放焰口,传入我国后加进了祖先崇拜的内容。

④盂兰盆会

盂兰盆为ullambana 之音译,意译为" 解倒悬"。即超度亡灵倒悬之苦。据说,佛陀弟子目犍连之母死后成为饿鬼,目犍连为此向佛求教。佛陀指示可在众僧夏季安居的最后一天(7 月15日)供养众僧,即可解救。佛教徒据此举办盂兰盆会,广施众僧,举行放焰口等活动。

各种目的的佛教活动(僧团制度与礼仪)(3)

⑤佛诞节与成道节

佛诞节是纪念佛陀诞生的节日,据传释迦牟尼诞生时有巨龙喷水浴身,故在佛诞日举行象征性的仪式,以水清洗佛像,故在我国又称浴佛节。是日,佛教徒祭拜佛祖,布施众僧并举行其它纪念活动,关于佛诞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我国汉地佛教为农历四月初八日。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得解脱、成道的节日,我国于农历腊月初八纪念此节日,以多种米、果煮粥敬佛,俗称" 腊八粥" ,象征米、果来自百家。

⑥涅槃节与敬佛节

涅槃节是纪念佛陀辞世的节日,由于南传与北传佛教对其生卒年月不一,所以节日的时间亦不同,北传佛教认为佛陀逝世日为公元前485年农历2 月15日,故于是日举行涅槃节,诵经拜佛。南传佛教将佛陀诞生、成道与涅槃集中为敬佛节,每月5 月的月圆日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