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史记》中十分精彩的一段,可正是由于过于精彩,过于戏剧化,反而令人高度怀疑其真实性。

1、刘项原来喝断片

仔细查究,鸿门宴现场的参与者与目击证人,或是被遮蔽,或是被失语,不可能再去为历史的真实性作证。

先看酒宴后的失败者。他们被定性为“鸿门宴”的反角,自然不可能发言,也没有人再为其代言。项羽,酒宴中的主人,兵败被杀,他的贵族气节虽然赢得了历史尊重,但鸿门宴却显示了他缺乏政治主见,因而项羽可以翻案,但鸿门宴中的项羽不可以翻案。项庄,项羽堂弟,一直追随项羽南征北战,最后在乌江边战死,被定性为勇而无谋的协从,就舞了两下剑,根本没有台词。项伯,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为宣扬其建立的西汉政权是一个广泛政治协商的成果,赐为刘姓,并封为射阳侯;作为一个成功的失败者,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刘邦的大度与项羽的众叛亲离,自然小心翼翼,噤若寒蝉。范增,年逾古稀,倚老卖老,而且受高龄的影响,心态和策略都过于迫切,缺乏政治忍耐性,给人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感觉。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1)

那成功者呢?平民造反者刘邦喜出望外的炫耀,使得他的讲述更缺乏真实性,何况他还是一个喜欢戏谑的顽主,时不时口吐芬芳,真假难辨。与刘邦一起参加酒席的张良,本来是韩国贵族,一心为韩国复仇复国,但他痛苦地发现,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都不可能让天下之中的韩国独立存在,因而也丧失了对历史真相追寻的兴趣,只求抽身而退、明哲保身,但也因此赢得了刘邦的敬重,被后人视为“帝王师”。

2、同是天涯受辱人

那不是还有一位樊哙吗?

可鸿门宴中的樊哙事迹太不靠谱了。仔细观看“鸿门宴”,会发觉真正的男一号是樊哙,既有文戏又有武戏,既能把项羽说得理亏,又能把刘邦说得信服。在刘邦生死未卜,神机妙算的张良都手足无措的情况下,樊哙一出马却迅速破解了危局。闯军门,食生肉,说项羽,劝刘邦,关于樊哙的部分不仅浓墨重彩,而且层层推进,很难想象樊哙只是一个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屠夫。

为什么一个充其量只是男四号的演员,会有如此精彩的演技?

学者李开元指出,“鸿门宴”是司马迁依据樊哙之孙樊他广的祖传口述写成的,“这种口述传承的背景,恰是其之所以如此活泼感人,如斯纤细传神,真实得使人猜忌的起因。”

樊他广是一个比司马迁身世还坎坷的人。他的爷爷樊哙,在诛杀诸吕之前已经去世,但樊哙的老婆与亲生儿子一脉都被连根拔除。考虑到樊哙的军功赫赫,汉文帝让樊哙庶出的儿子樊市人继承了爵位,樊市人不育,让妻子与弟弟怀孕,生下了樊他广。樊他广继承侯爵后,被舍人告发,夺侯为庶人,国除。

司马迁采访樊他广的时候,正是年方少年,意气风发,还没有受宫刑,因而对这位破落的侯爷的一番表述,肯定是将信将疑。但司马迁受宫刑后,对于同样受辱(通奸所生,耻辱更胜)的樊他广,自然产生了同情心理,一些不那么可信的内容,也就被采用了。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2)

其实鸿门宴上有一个人感觉到了真正的耻辱,这个耻辱改变了历史,这个人就是韩信。韩信刚开始是项梁的侍卫,项梁兵败被杀后,又跟着项羽南征北战。项羽入关后,分封各路诸侯,手下的人除了诸项,却少有恩泽。鸿门宴时候的韩信,也算老资格了,可不仅封侯不可得,还要为这些在他眼里看来不入流的人站岗放哨,心中感到了莫大的耻辱和寒意。而且韩信估计项羽与楚怀王还有一番明争暗斗,不想趟浑水,便于鸿门宴后不久离开项羽改投刘邦。

韩信拜将时对项羽作了入骨三分的评价,“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就是国士无双的韩信对羞辱自己的项羽的评价。

3、真相在心口难开

鸿门宴的真实性,只有项伯心知肚明,因为邀请刘邦成行赴宴的正是他。

哪一个政权都有鲁肃、蒋干式的统战工作者,正如共产党有周恩来,国民党有张治中一样,项羽有项伯,刘邦有张良。其实我们都被司马迁骗了,鸿门宴是项羽、刘邦双方举办的觥筹交错、相谈甚欢的签约酒会。项伯的一切怪异行为,刘邦、项羽、张良心知肚明、心领神会,只是苦了樊哙、范增、项庄等吃瓜群众。

①项伯的试探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3)

左司马曹无伤密告项羽,说了哪些内容?应该是刘邦想根据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自立为王,并与子婴为代表的秦残余势力联合,共同抵抗反秦盟军。这也是项羽勃然大怒,要发兵击破刘邦部的原因。

但项羽出于保险起见,在发兵前决定派项伯去做一个战略试探与恐吓。毕竟项羽虽然人多势众,但很多是诸侯国的部队,楚军内部火并,肯定他们又要上演一幕作壁上观的好戏,而刘邦有了秦国残余势力的助阵,胜负难说。

②刘项的苟合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4)

首先项羽有错在先。他在入关前擅封章邯为雍王,擅自违背楚怀王盟约,使得各路诸侯心存觊觎。这一行为也造成了连锁反应,使得子婴决定与刘邦联合。

幸亏项羽志不在此。项羽入关并不想做秦王,只是想确保取得最大的劫掠成果,并尽快解散各路诸侯,好抽出身来缕清与楚怀王的关系。

而且项羽心存顾忌。项羽擅杀上将军宋义,自封章邯为雍王,现在如果再杀刘邦,将又一次严重冒犯楚怀王的威信,使得以楚国为首的联盟体系迅速瓦解,所以这才是项羽思考的问题。

于是双方各退一步。刘邦、张良、项伯的三方会议,应该是初步达成了一个协议:刘邦封为汉王,但是封地在汉中和巴蜀,毕竟这些地方也是秦的核心范围。项伯对达成这个双赢协议十分有把握,这也是他邀请刘邦第二天去与项羽当面会晤的原因。而刘邦如果没有吃下这个定心丸,也不会第二天冒死前去。

③瓜仔的表演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5)

项羽是一个很残忍而且容易冲动的人,以他的性格,他根本不在乎在杀人名录上再添上刘邦这颗人头,因而绝不能认为项羽是因为仁慈,才放过了刘邦。他在起事之时,杀死秦朝郡守;在辅佐宋义北上攻打章邯部队时,又违命杀死宋义父子;后来在章邯率部投降后,又坑杀二十万秦军。哪一次不是心狠手辣,怎么这一次就会手下留情了?

也就是说,其实当时项羽是认可叔父项伯的处理方式的,对范增反而不认可,甚至十分反感,项伯其实就是项羽的代言人。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樊哙硬闯入营后,项羽竟然叫他和张良一样入席侍座,这一方面是项羽对自己武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摆出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只是苦了这些吃瓜群众,一个个本色演出,表现得气愤填膺。特别是项庄,因为不明其意,意图刺杀沛公,项伯只好亲自舞剑,一是阻挡,二是也卖个顺水人情。项庄的这一愤青行为吓坏了张良,赶快出去告知樊哙,于是有了樊哙闯营的精彩一幕。试想,双方如果没有达成意向性协议,樊哙会来得及入营,项羽会纵虎归山,刘邦又能全身而退?

项伯劝诫项羽,现在你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要开始治天下了,不能再一味屠戮,对此项羽也是表示认同,这是鸿门宴波澜不惊的真实原因。我们不能因为后来项羽是失败者,就指责项伯。归根到底,项羽还是要为他的屠戮买单,毕竟背负太多人命,罪孽深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谈何轻松。

4、国人捉放曹情结

国人十分喜欢观看强弱分明但弱者大逆转的历史戏,这自然是极其吸引眼球的。不过对大逆转的分析,大部分人却往往归之于浅层原因。

陈宫捉放曹,是大逆转戏的经典版本与代名词。强势者陈宫一时心慈手软“捉放曹”,导致“纵虎归山”。根据文学演绎,曹操曾经数次脱险。一次是“捉放曹”。曹操刺杀董卓未遂,改装逃走,至中牟县被陈宫擒。后曹用言语打动陈宫,使陈弃官一同逃走。一次是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荆州兵败后,曹操被前去拦截的关羽放走,因而这回没有“捉”,只有“放”。

曹操捉放刘,也就是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世族把控朝野的时代,十分看重所谓个人品行。曹操本来就是宦官后代,出身成分不好,肯定更要广泛结交士人,取得社会认可度。因此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本来就是一个联谊会,怎么可能一下子刀光剑影,必欲除之而后快呢?曹操、刘备都不是傻子,该赶尽杀绝的时候,一定会痛下杀手的。三国第一名将吕布怎么死的,大家还不清楚吗,不就是曹贼和大耳贼两个联手干的好事。该杀的时候一定会杀,比如吕布。不该杀的时候,再想杀也不能杀,比如鸿门宴上刘备的老祖宗刘邦。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6)

庞涓、孙膑互相捉放曹。庞涓陷害同学孙膑,将之刺面、剔除髌骨,但还是留下一命,后孙膑入齐。齐魏相争的桂陵、马陵之战,被演化成了孙膑与庞涓的个人恩怨。桂陵之战庞涓被擒后放回,但终究死于十年之后的马陵之战。孙膑捉放曹,实现了国家与个人的共赢。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7)

阖闾捉放曹。吴王阖闾打败越王勾践后,接受越国投诚。越王勾践除了俯首称臣外,还将太子送到吴国当质子,将公主送给阖闾为妾,这个公主后来被演化成了家喻户晓的“西施”。但是吴王阖闾这一次“捉放曹”代价惨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趁着吴国北上争霸,偷袭吴国。阖闾兵败被俘,又放不下面子,不肯如越王勾践一般低贱,毅然自杀。阖闾自杀时,司马迁一再强调越王勾践的不忍,想效仿吴王阖闾,将其放回。还是范蠡一再催促,才坚持改封保祀。后来范蠡也因此被演化成了莫须有的“西施”的莫须有的“情人”。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8)

项羽捉放曹,并捉放曹父、曹妻。除了鸿门宴“捉放曹”,项羽还曾经“捉放曹父、曹妻”。楚汉当初争霸时,刘邦被项羽打得没地方钻,连亲生父亲刘太公和结发妻子吕雉都被项羽掳去,当做人质扣押在军中。前203年,楚汉持续对峙,项羽把太公放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刘邦故作镇静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真的要煮你父亲,也分我一碗汤吧!”后来刘邦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而项羽被打得精疲力竭、粮食将要断绝,刘邦就派谋士候公去当说客,双方签订停战合约,终于将父亲和老婆从项羽手中要回来。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9)

刘邦捉放曹。刘邦这个政治类老戏骨,自然也玩过“捉放曹”,这就是故意以巡游云梦泽为名,生擒楚王韩信,然后贬封淮阴侯,将其安置在京城长安,加以监视。这明显带有一点猫戏老鼠的味道,所以后来韩信造反被杀,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历史故事揭竿而起(历史大逆转恩义两难断)(10)

对于政治家来说,什么时候杀什么人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技术活,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杀了一个该杀的人,也是错误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没有杀刘备,项羽鸿门宴的时候没有杀刘邦,这是两个历史迷津津乐道的假问题。毕竟如毛主席所说,破坏一个世界容易,建设一个世界困难。

历史就是打麻将,赢家必须先让其他三个人上牌桌,给他们赢钱的希望,再把他们赢得心服口服。如果搞独角兽,这个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表面看来,曹操给了刘备上桌赢钱的机会,确实有点不智。可是你连别人牌桌都还没有上的时候,就去滥杀无辜,一点风度都没有,会让大家对你充满恐惧,视之如董卓,谁也不和你玩,你又如何成为历史的赢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