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先生,中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著名导演,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历史故事除了孔融让梨还有什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历史故事除了孔融让梨还有什么(王扶林有哪些故事)

历史故事除了孔融让梨还有什么

王扶林先生,中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著名导演。

说起王扶林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然而提起他导演的作品电视剧《敌营十八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红楼梦》、《三国演义》,大家一定是印象深刻,甚至再熟悉不过了。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王扶林是中国电视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在电视这条路上可以说他从未停止过创新和探索。正是因为他的推动,中国电视剧的今天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我们要搞的就是新鲜的东西啊,不能炒人家的冷饭啊,是吧,搞艺术就得新啊。

当时三十多年前,1981年的2月5日,这一天是大年初一,也是中国电视史上重要的一天。那天晚上,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当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被剧中紧张悬疑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作为这部剧的导演王扶林却一眼都没敢看。自己那是不敢看,其实自己在这个剪辑室里自己都看过了,就是真正播出很客观的在家里自己都没看过。那每个导演都是这种心情,就怕人家批啊、挨批啊,回去一到台里,哎呀、你这个怎么弄的、那个怎么弄的,自尊心受不了啊。当时,这九集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褒有贬,有争议王扶林早就料到了,因为自从走上了广播电视这条路,他几乎一直都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31年,王扶林出生在上海,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是中国最摩登的都市,那个时候大多数的中国人还都沉醉在传统戏曲的唱腔、念白和水袖之中,而话剧和电影却已经在上海风靡开来。当在舞台上和银幕上演员们上演着人间一幕幕的悲欢苦乐、爱恨情仇时,少年王扶林就坐在台下,眼里放着光。自己生活那个环境呢,周围都戏院,自己看戏看的很多,特别是话剧看的很多,觉得这个不错,演戏很容易啊,幼稚得很。那自己看话剧就知道有导演。1949年5月,解放后的上海到处都是一片崭新的气象,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开始了解放后的第一次招生,上海戏专是今天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当时汇集了黄佐临、李健吾、赵丹等一批戏剧电影界的名家作为教授,从儿时起就对戏剧艺术情有独钟的王扶林此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表演系,然而等他考进去以后才发现演员梦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于是他动起了脑筋。一个班六十个人啊,你不可能人人都去演主角,那么自己就很可能是一个跑龙套的,自己一想这跑龙套这跑下、几年下来,自己就演个群众演员这算怎么回事呢,自己就开始啊注意导演,注意这个老师啊怎么导戏,自己想跟他要是多接近的话,自己就可以从他身上学一些东西,那怎么跟他能接近的更多呢、跟他多交谈呢,当剧务。当这个剧务是没人愿意干的,伺候人的,叫张三起床、排练了,李四、赶紧过来,这样的,就干这些儿事情,什么美工你今天要准备什么东西,道具你要准备什么东西,实在没有我还得跑出去帮他采购去、找去,像鼻烟壶、没有,自己就去上海四马路自己去淘旧货给他淘来一个,这种事情自己都做,但是有好处。

1952年,王扶林从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了,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王扶林充满了干劲,然而当他正准备在舞台上大干一场的时候,命运却把他推进了另一扇门。当时是叫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统一分配,全国统一分配,自己记得从上海开了一个专列,输送毕业生到北京工作,进广播局的就一百二十个人,我们当时很有情绪,我们是搞舞台剧的、怎么弄到广播电台来了,要我们在话筒前头表演,那看不见形象,我们学的都白学了。1952年9月,二十一岁的王扶林来到了北京,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广播电台尽管条件简陋,但是人们却充满着创新的热情,那时广播剧在中国刚刚兴起不久,很快很多听众就爱上了这种用对话和解说来演绎戏剧的方式,王扶林因为是学表演出身,所以被调进台里的广播剧团做了一名导演,不久以后,专业的背景让王扶林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自己在上海就老听这个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个广播剧,那比较简单了就,就两三个人,拿着剧本念一念,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这些人来了之后,因为我们都是搞专业的,就在这个上讲究艺术创造啊、讲究这个综合艺术的组合啊,等等啊,就一钻研呢、也弄出一些东西来,自己记得最让我们振奋的就是我们搞了一个安徒生的童话,叫《皇帝的新装》,这个戏是没有办法演舞台剧的,因为《皇帝新装》他没穿衣服啊、怎么演呢,但是广播可以啊,结果呢我们的广播局的局长,叫梅益。梅益同志呢,看了之后非常兴奋,就决定采取、摘一段,叫全国新闻联播,播出,这是有史以来广播剧竟上了这个新闻联播,还播了几分钟。在《皇帝的新装》里,王扶林第一次把室外实景声音和棚内录音穿插结合在一起,为故事创造了生动逼真的背景氛围,这部剧播出之后,成为中国儿童广播剧中的经典之作。就在王扶林把广播剧搞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命运又把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了试播,随着王扶林所在的广播剧团被改为广播电视剧团,他也转行当起了电视导演,在王扶林的印象里建台之初电视台的办公条件是极其简陋的。找一间大房间,那个房间也就是一百多平米吧,把它挂上天幕、装上灯光,这就演播室。可能再找一个小房间、稍微改装一下,那就主持人不叫主持人、叫播音员,沈力当时,赵忠祥就在那个小屋里头。1958年9月,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试播仅四个月的北京电视台就播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一口菜饼子》全剧只有二十多分钟,但是在中国电视史上它却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拉开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那时电视台还没有录像设备,所有的节目都是现场直播的形式播出的,即便是电视剧也是如此,播出时必须一次就过,不能出任何错误。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工作压力,王扶林还是心有余悸。一个镜头都不能错,必须要按照原来设计好的、排练好的,中景、近景、全景,你A走到甲的地方,B走到乙的地方,错一步都不行。摄像机怎么跟,而且那个当时摄影机很笨重,哪像现在这么轻巧很笨重,还要有人拉着电缆,电缆这么粗,一出错了这个脑子马上全乱了,那找不着那个那本上面的一二三四看不见了都,那切换画面很可能一错再错,过好长一会儿才恢复过来,继续按原计划进行,这个了不得。所以自己、那个时候自己都吃安眠药睡觉,不吃安眠药睡不着觉,神经过度紧张。

1959年10月,在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一年之后,王扶林导演了一部前所未有的电视剧《新的一代》,是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作品,那时的电视剧通常只有一集,时长不过半小时,而这部剧却长达九十分钟,而且还是直播播出。更为挑战的是当时的电视剧都是室内剧,像舞台剧一样,大多只搭设一个背景,然而这部剧的内容却横跨了三个季节。老电视台的一个六百平米的演播室那很大了当时,搭了大概七八堂景,就在这个空间里头搭了六七堂景,就自己刚才讲的这个堂景演完了之后,马上赶场赶到那个场去,摄像机马上调过头来,电缆线跟着,演员换完服装马上在那儿、自己这景一切换了景了,这就是创造。原来都是一堂景,因为技术条件限制啊、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够啊,《新的一代》呢尝试了多景、多景的电视剧。1961年,王扶林从广播电视剧团正式调进了北京电视台,第二年电视台连续举办了两场“笑的晚会”,这次晚会导演的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在这之前,“笑的晚会”曾经举办过一次,内容很单纯,只有相声表演,播出后反响不错,那么怎么才能让这后两次晚会更加新颖呢,王扶林又动起了脑筋。笑的晚会光弄相声太单调了,当时的局长就号召他们要办买票看不到的节目,就你能买票到电影院能看的、到戏剧舞台上能看的,这个固然也很好,但是你最好要办买票看不到的你特有的东西,那什么特有的东西,自己就马上想到自己当年在学校里上的表演课里头就是做小品。在今天看来电视小品不算新鲜,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头一回。集中了当时影剧界的众多的明星,包括谢添啊、人艺的很多演员,都来参与这个笑的晚会,当时万人空巷,当时就出现了戏剧小品,比较突出的一个例子呢就是《吃鸡》。就1984(1983)年的这个春节晚会还用了这个节目,又重播了这个节目。1958年到1966年,中国电视业飞速向前发展,八年间、北京电视台仅电视剧就拍摄了八十部之多,其中王扶林导演的就有二十余部,然而文革的到来结束了中国电视业的第一个春天,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视业才重新焕发了生机,而王扶林也迎来了他事业上的另一个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