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信息论认为,四大作用力作用其实根本不存在,它们不过是极限粒子合成与分解所造成的空间拉伸现象和时空假象而已根据“双子定律”,我们可以得出更加合理地从根本性上揭示现代科学理论所谓四大作用力的实质转接上一讲“强作用的实质”,本讲将讲述“弱相互作用形成的机制及实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什么叫相互作用力条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什么叫相互作用力条件(四大作用力是时空假象而根本不存在)

什么叫相互作用力条件

统一信息论认为,四大作用力作用其实根本不存在,它们不过是极限粒子合成与分解所造成的空间拉伸现象和时空假象而已。根据“双子定律”,我们可以得出更加合理地从根本性上揭示现代科学理论所谓四大作用力的实质。转接上一讲“强作用的实质”,本讲将讲述“弱相互作用形成的机制及实质”。

弱作用的力程在四种作用中是最短的,传统物理学最早观察到的弱作用现象是原子核的β衰变,即:中子衰变成质子、电子与电子中微子 ,后来又观察到介子、重子和轻子通过弱作用的衰变和中微子散射等弱作用过程。在费曼图中表现为:中子与电子中微子发生碰撞,在碰撞过程中发生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弱相互作用力。

最早观察到的弱作用现象是原子核的β衰变。放出正电子的称为“正β衰变”,放出电子的称为“负β衰变”。在正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在负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见图21)。此外电子俘获也是β衰变的一种,称为电子俘获β衰变。后来又观察到介子、重子和轻子通过弱作用的衰变和中微子散射等弱作用过程。有两种弱相互作用,一种是有轻子(电子e,中微子ν,μ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参与的反应,如β衰变,μ子的衰变以及π介子的衰变等;另一种是Κ介子和∧超子的衰变。这两种弱相互作用的强度相同,都比强相互作用弱1012倍,相互作用时间约为10-6~10-8秒 。科学所发现的弱相互作用的范围大约在10-18m范围内。

在迄今为止的所谓弱相互作用中,都有中微子的参加,而中微子属于极限粒子。上我们已经知道:中微子是属于质量较小的极限粒子,但质子、中子及Κ介子和∧超子却是由夸克复合而成的微观粒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存在W 及 Z 玻色子等所谓弱力的传递媒介。由此可见,所谓的弱相互作用将涉及到由微观粒子参加的微观世界,对于所谓的弱相互作用我们仍然可通过极限粒子理论加以解释。

在解释强相互作用时,我们已经知道:当异性物质之间的距离小于强作用范围的时候,此时的物质之间质量相对较小的极限粒子已经基本分解完毕,剩下的只是一些质量较大的不易分解的极限粒子。在这种情况下,当物质之间继续靠近的时候,必然会为这些相对较大质量的极限粒子的空间所反弹,这就造成了所谓弱相互作用现象。此时,物质的性能公式U= 1.835185×1029×( M性1× M性2/r2)就会不再适用,因为这个公式本应该说明随着异性物质之间距离的不断拉近,其相互合作分解极限粒子的性能将越来越强,随之而造成它们相互之间的空间也在不断收缩,但此时极限粒子之间的这个趋势却因此反弹现象而中断。这就造成了弱相互作用不对称性高对称性低,从而使空间反射、电荷共轭和时间反演的对称性都被破坏,同位旋、奇异数、粲数、底数等在强作用下守恒的量子数都不守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强子之间更为明显。实验室发现,当强子之间的距离范围在小于10-14~10-16m的范围而达到10-18m内的时候,不仅同性物质(如:质子和正电子)之间,而且相异物质之间也将发生排斥反应。从而使正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而在负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那么,何以强子之间会有如此明显的反应哪?对此,科学不得而知,只是把此现象归结为是由于W 及 Z 玻色子所传递的弱相互作用所致。W 及 Z 玻色子又是什么哪?W 及 Z 玻色子是1983年在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CERN)被发现的。下面,我们将通过计算来判断一下W 及 Z 玻色子是极限粒子的可能性。

W质量=80.4GeV×1.783×10-30=1.433532×10-28kg/5.8898392×10-50kg

=2.433906×1021个极限质量单位。

Z质量=81.2GeV×1.783×10-30=1.447796×10-28kg/5.8898392×10-50kg

=2.4581248×1021个极限质量单位。

根据第二章第五节“丰富多彩的极限世界”可知,W 及 Z 玻色子的质量稍微大于由γ射线所集合而成的γ极限粒子的范围,而大于这个范围的极限粒子将属于由能量大于γ射线的未知高能射线质点化后集合而成的大质量极限粒子,即暗物质大极限粒子。这就难怪了,因为作为暗物质的大质量极限粒子的结构极为稳固,其稳固程度足以使其物质属性无法对外彰显,故难以全面发现它的属性。不过,就W 及 Z 玻色子的质量来看,其质量范围处在可感极限粒子和大质量极限粒子的交叉范围内,故对此还是能够有所发现的。由此看来,中子、质子等强子的内部组成不仅含有夸克,而且也含有作为大质量极限粒子的暗物质。这样,当强子内部的异性夸克在通过分解极限粒子而接近到10-18m内的时候,正是由于作为大质量极限粒子的W 及 Z 玻色子的阻隔和反弹,而形成了所谓弱相互作用。另外,作为暗物质的大质量极限粒子的W 及 Z 玻色子,由于其结构极为稳定,也将会进一步加强“夸克幽闭”现象。至此,我们就可以基本搞清楚所谓弱相互作用发生的机理了。

由此可以认为,弱相互作用是由作为暗物质的大质量极限粒子的空间反弹所造成的空间膨胀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同样是基于极限粒子被分解后所形成的空间收缩到一定小的范围内而形成的。理论上,由于至今难以发现W 及 Z 玻色子的结构构成,且难以继续分解,其作为极限粒子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也不排除W 及 Z 玻色子也还可能是由质量小于γ极限粒子的可感极限粒子和小质量极限粒子构成的可能性,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理论证明。

弱相互作用的产生机制:当物质之间的距离小于可以发生强相互作用的范围时,此时的物质之间质量相对较小的极限粒子已经基本分解完毕,剩下的只是一些质量较大的不易分解的极限粒子,当物质之间继续靠近的时候,必然会被这些大质量极限粒子的空间所反弹,这就造成了所谓弱相互作用现象。弱相互作用的实质:由作为暗物质的大质量极限粒子的空间反弹所造成的空间膨胀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基于极限粒子被分解后所形成的空间收缩到一定小的范围内而形成的(见图20)。

(未完待续,下一讲将万有引力)

往期精彩链接

现代科学理论批判

彻底改变世界的三个命题

宇宙第一定律(宇宙总规律)——双子定律

力、场、真空、标准模型非真实存在,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被彻底颠覆

四大作用力并不存在,其本质为时空假象(一):电磁作用的实质

四大作用力是时空假象,其实并不存在(二):强相互作用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