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部新年贺词 回归艺术2022新年贺词(1)

2021年12月31日于锦园

2021年,又是充满悬念与期盼的一年,我们送走一波又一波瘟疫,淡忘了莎莎女士和满州里大哥,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不期而遇的忧患与欣喜,失落与收获……

过去的一年,我们集新锐、办展览,邀名师、设讲坛,到燕山写生,在汶源论道,访三晋书家,观云冈石窟 ,在纯阳宫里遇“栋梁”,赴平遥古城寻老街,来书圣故里遇高贤,去紫砂之都会同乡。当旅途的辛劳迎来文化分享 ,发端于农耕文化的书法艺术,则会在不同地域的交流中聆听共鸣。

回顾这一年,书法圈波澜不兴,简化了展会与笔会的繁杂,减少了办班与招生的辛劳,一切归于平淡,但是,看似平淡的背后,一些重要的信号已经出现。

2021年,越来越多的书法人将注意力移向了大大小小的网络平台,操起原本不太擅长的视频、图片和语音,这种寻常的新习惯,若明若暗地改变着书法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书法人的生活。如同计算机字库取代稿纸书写一样的迅速,不经意间,书法的热点,定焦在虚拟的网络平台,拍摄效果、编辑手段、口语解说成了相互借鉴与比拼的内容,一些名家也学会了在镜头前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对话、直播,一些粗通文墨、学艺不精的写手竟然也信心十足地高谈阔论、圈点艺术。曾倍受关注的展会、拍卖、评奖、论坛、出版等现实版块,成了书法传播中宏大而虚化的背景。

网络交流中的口语,以声音为手段,直接感知对方的情绪、心态,自由敞亮、声情并茂。这种争鸣往往因不同语境和人群而呈现不同效果,常常是庙堂与江湖各说各话,外行与内行互掐并存,边界不清、是非不明、鱼龙混杂,很难形成真正的共识与交锋……不论是直播创作还是书画艺拍,都会显现出商业推销与文化传播的双重变奏。

不可否认,消费主义和功利观念也曾一度激活人们创作热情,特别是兴起于90年代初的科举式评选模式,专业的评审、广泛的参与,让优秀的书法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时代先锋。但时隔多年,我们发现,导致原创乏力的根本原因也恰恰是因为强化了艺术的功利观念,激励的手段成了创作目的,直接导致观念迷失,书法人的艺术构想与现实境遇出现越来越大的反差。

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哲人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艺术的创造性是非功利的、自由的游戏。无功利的求知态度是科学精神的起源,更是创作思维的开始。古今有卓有成就的书学大家,莫不有超越功利的心胸,因此有人提倡,艺术家要在现实中保持清醒,回归理性,让理性精神激活尘封的记忆,追寻艺术本源。

我们需要阅读,需要从古今书论、文论中寻找有益的启示。挥毫之余“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箴缕百家”会让书写更添文采。我们需要在法帖与碑拓中感悟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线条,从字里行间,体会“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孤寂,体会”淡烟流水画屏幽“的闲愁。

我们需要探索,探索是人类的本能,任何现实的目的,都取代不了对艺术本身的渴望与探索,探求笔触与墨色,尝试生涩与鲜活,把书法从有形无形的纠结中解脱出来,进入新的表现的空间。

我们需要传播,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对深厚传统资源最大程度地阐释、化解、生成与传播。不断发现前人艺术实践中闪现出的创造性的光辉。 

艺术需要批评,批评需要胆识,需要敢于直面作品,解析优劣;需要直面现实,针砭时弊,需要承受世俗潮汐的冲击。

2022年元旦即将到来,此时,我们在松花江畔,在冰封之地眺望南方,遥想赵孟頫、米芾、 徐渭的传世真迹大展,遥想无数名山胜迹、摩崖碑㧺,遥想那些曾经相知、相伴的高朋、名家,我们深感同道的关注、岁月的召唤,它驱使我们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寻求自由快乐、重塑艺术精神……一旦冰消雪融,一旦瘟神逝去,让我们再续书道因缘。

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 刘玉龙 2021年12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