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别群体的话题总是屡见不鲜。

但若论及深刻的,我觉得伍尔夫可算其一。

我在写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了实现写作自由)(1)

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女权运动的先驱者。

出生在文艺世家的伍尔夫,自小就喜欢读书写作。虽然那个年代女性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但伍尔夫再其母亲的影响下,依然走向了作家之路。

我在写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了实现写作自由)(2)

这本《一个人的房间》就是她所有著作中,十分知名的一本。它以小说笔法 意识流双线串联组合方式,徐徐展论了女性在经济、教育、职业、生育等许多领域面临的困境,用历史眼光及不同设想的作家案例探讨了女性被剥夺的诸多权益。

用最温柔的语言对“老学究”一流针对女性写作的刻板印象以及当时流行文学写法流派进行了讽刺。

句句温柔刀,刀刀戳心窝。

我在写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了实现写作自由)(3)

比如在第一章行文中针对“作家”惯用描写套路:很多作家小说中出现午餐(或早餐晚餐)都不会具体去写食物本身,而是都是在写众宾客灯光流影间的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对此,伍尔夫是这么温柔讽刺的:

“有一件事很耐人寻味:小说家们总有办法让我们相信,一席午餐之所以令人回味,必定是因为有人妙语连珠,或有人举止高明。但对于吃食本身,他们往往惜字如金。小说家们谨遵的俗套之一便是避而不谈汤、鲑鱼和鸭肉,好像汤、鲑鱼和鸭肉根本就无关紧要,好像根本没人吸过一口雪茄或喝过一杯红酒。不过,我要在此冒昧地违背这种俗套,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这顿午餐一上来就是盛在深盘里的龙利鱼,学院的厨师在上头浇覆了一层雪白的奶油,零星露出些鱼身的褐色,宛如雌鹿两侧的斑点。……(此处省略大约300字左右来描写不同食物的美味)

我在写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了实现写作自由)(4)

用自己当时正在吃午餐的意识流行文中,重点渲染食物,少写就餐时的你来我往,然后说出“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的行文总结。

在读到第一章的过程中,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奥登的《染匠之手》,两本都是差不多都是围绕写作展开的杂思散文,但对比之下,在对“老学究”所谓“作家”的常套写作方式中,两个人都是大量引入了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进行举例讽刺。但不同于伍尔夫的温柔,奥登的笔风更加辛辣直接,杀伤力直接爆表。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篇随意识流动,且不乏庞杂论据的散文集,分为六个章节,每章前尾联动,层层深入,展开了庞大深刻的女性性别议题。

第一章,矛头直指男权社会

第二章,侦探男性作家喜欢谈论女性的真相

第三章,虚构“莎士比亚的妹妹”,深入剖析女性在创作历史上缺席的原因

第四章,列举多位女性艺术创作家,引申出了就当时而言非常前卫的女性创作观点:“女小说家的性别怎么能妨碍她的真诚,亦即我所以为的作家的脊骨?”女作家不仅要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视角、态度、句法和修辞……

第五章,从女性角度去写作女性“只有在与异性发生关联的情况下,她们的形象才得以显现。”

第六章,话题总结。“任何人写作时总想着自己的性别,都会犯下毁灭性的错误。”

我在写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了实现写作自由)(5)

“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作为女权主义先驱之一,伍尔夫并没有倡导写作时要以女性意识为主,而是以真正的“心智”自由,去进行行文创作,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写作的平等。

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她以一个不经意的意识流穿插小说外框的手法,包圆了关于“女性写作”所有的争议话题,被依次给出自己的看法。

我在写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了实现写作自由)(6)

但其实什么都没有,没有湖泊,也没有所谓的“我”的游行,所有的这些,只是伍尔夫自己的一个畅想。思想是没有边际的,正是如此,它衍生扩展了所有女性群体的不同话题。

就如一个黑洞,从一个问题始入,跟着她意识流的小说式幻想,越走越深,话题也越来越深刻。

这是一个奇妙的阅读体验,意识看似在没有目的的随意发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思绪飘的越远,主题却更加深刻,看法表达的也更为清晰。

其实一切都没发生,伍尔夫还是在那个河边冥思,

但一切又都发生了,伍尔夫在“各个地方”表达了她的所有看法。

这,就本书最妙之处。

|图来自本书网络版

我在写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了实现写作自由)(7)

【写在后面的话】

和奥登的《染匠之手》一起品读

体验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