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

第一位 魏文帝曹丕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为曹操的卞夫人 。

曹丕从小就随曹操南征北战,是个文武全才,经历过和弟弟曹植的斗争。终于在217年,被曹操立为魏国世子。220年魏王曹操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丞相、魏王掌握国家大权。在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结束了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为了笼络士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实施九品中正制,非世家大族不能当官,九品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根据门第和才能对人才进行评选,主要还是看门第,这也成为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曹丕在位期间禁止了外戚和宦官专权稳定了朝堂的稳定,对内平定了青州、徐州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并派曹真统领西域,再次把西域纳入中国版图。

公元226年,正值壮年的曹丕病逝于洛阳,年仅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安葬于首阳陵。

曹丕在诗、赋、文学有很高的成就,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

第二位 魏明帝曹叡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3)

(206年—239年1月22日)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亲为文昭甄皇后(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后来嫁给了曹丕,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以嫂子为原型所写)。

(226年),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前期算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曹丕给曹叡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武官为宗室的曹真、曹休,文官则是陈群和司马懿,曹叡在位期间实现了权力的平衡,将曹真调到关中、曹休分别调了对东吴防区淮南,司马懿被调到了蜀汉和东吴防区的连接处南阳,陈群是为比较懦弱之人,方便皇帝的控制,魏明帝得以大权独揽,在位期间成功任用曹真、司马懿成功的抵御了诸葛亮的六次北伐,最后将诸葛亮拖垮病逝五丈原,任用司马懿攻灭辽东的公孙渊,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曹魏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可是到了后期大兴土木,沉迷女色后宫有着数千为美女,三十多岁就掏空了身子,由于纵情声色35岁就去世了,在位13年,由于纵情声色没有子嗣,收养了宗室之子曹芳为养子,并被立为太子,魏明帝是一位有手腕和才能的皇帝,可惜后期荒淫早逝,给曹芳留下了两位辅政大臣年轻的曹真,三朝元老司马懿(历经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再次成为顾命大臣,为司马世代魏埋下了伏笔,司马懿等于参见了三位皇帝的葬礼,先是魏王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

第三位 齐王曹芳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4)

曹芳是魏国的第三位皇帝,为魏武帝曹操曾孙,任城威王曹彰之孙,任城王曹楷之子。

232年,生于任城王府。235年年仅3岁的曹芳就被魏明帝曹叡养子,册封齐王。239年曹芳刚被立为皇太子魏明帝曹叡就去世了,年仅8岁的曹芳继承皇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一心想要排挤司马懿,把司马懿升为太傅,使得司马懿丧失了兵权,而司马懿也一直在隐忍等待时机,在249年终于等到了机会,趁曹真和少帝曹芳去高平陵拜谒先帝的时候,占据了洛阳控制了,并逼迫郭太后下诏解除了曹爽的兵权。曹爽此时还有机会去许都(曹魏五都之一)举兵讨伐司马懿,可惜曹爽胸无大志以为自己放弃兵权,司马懿就可以放过自己,他说我就做个富家翁吧,最后去了洛阳,被司马懿灭了三族,司马懿就此掌握了曹魏的大权,此时也有一些亲曹的叛乱都被司马懿平定,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位置,此时曹芳也20多岁了不想再做司马氏的傀儡,于是密谋和亲曹的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曹爽的表兄弟)为大将军。灭掉司马师夺回曹魏的大权,结果被司马师发现把他们都杀了夷三族,司马师一看皇上现在是个威胁于是在公元254年逼着郭太后下诏,说曹芳荒淫无德,把他给废了,把他关在齐国的封地,最后在274年死去,曹芳在位了16年都是傀儡前期是曹爽扩张,后期是司马懿父子,一生没什么作为,最后活到了西晋建立,和汉献帝一样,汉献帝在位31年,31年的囚徒生活。

第四位 曹髦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5)

(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 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和齐王曹芳是一个辈分,13岁被司马师立为皇帝,是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11月1日-260年6月2日)。

由于齐王曹芳不听话司马师废了曹芳就与郭太后商议立谁为帝,郭太后推荐了曹髦为皇帝。这个时候曹髦14岁,却深知现在权力被司马氏控制,他这个皇帝就是个傀儡,他一心想要把政权从司马家族夺回来,在公元255年,扬州都督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结果被司马师击败,全军覆没,虽然司马师取得胜利,但是因为眼睛的伤口恶化很快就去世了。死之前司马师把把大权交给了司马昭,司马昭的野心比哥哥和父亲野心更大想要取代曹魏,由于司马昭权倾朝野,经常侮辱曹髦,曹髦就此密谋杀掉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发现,曹髦被夷三族,逼着郭太后下诏把曹髦贬为庶人,曹髦也想有所作为在位6年,一心想夺回政权结果兵败被杀年仅20岁。

第五位 魏末帝曹奂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6)

(246年-302年),曹魏的五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260年6月27日-266年2月4日),魏武帝曹操的孙,燕王曹宇之子,魏明帝曹叡养子。属于曹魏的第三代,公元260年,司马昭杀了曹髦之后,就立14岁的曹奂为帝。曹奂也是个傀儡皇帝,曹魏的五个皇帝里面有三个是傀儡,司马昭掌握大权。司马昭早就想取魏代之,只是觉得自己威望和功绩不够。在公元263年,邓艾灭掉了蜀汉。司马昭认为世纪成熟了就打算改朝换代。公元264年,司马昭以皇帝的名义晋升自己为晋王加九锡,这和曹操一样,离皇帝之位就差一步了。结果司马昭没有当皇帝的命265年8月死于中风,最后还是他的长子司马炎完成了他的愿望,模仿曹丕代汉,逼着曹奂禅让,魏国就此灭亡了,曹奂当了5年皇帝,为20岁退位,司马炎对这位前主子还行,封曹奂为陈留王,退位后他又活了38年,58岁的时候才去世,在古代算是比较长寿的。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7)

蜀汉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8)

先主 汉昭烈帝刘备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9)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保定涿州人),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的一生看成是创业百折不挠的典范,刘备是草根出身,说是皇室宗亲血脉已经很稀薄了,和母亲为了谋生卖起了草鞋,后来在叔叔的资助拜卢植为师学习读书,刘备不喜欢读书但善于结交朋友,到24岁终于迎来了机会,184年发生了黄巾起义,刘备再当地的乡绅的资助下拉起了一支队伍参与平定黄巾起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生中的两位兄弟关羽和张飞并结拜为兄弟,刘备由于平定黄巾起义的功劳被封为安溪县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刘备并不满足于这个小官,在此期间有用督邮来巡视各县的官员,督邮到处勒索收受贿赂,刘备由于没有送礼很有可能被督邮撤职,于是刘备把督邮揍了一顿,弃官而走,去投奔了师兄公孙瓒,此时公孙瓒正在和袁绍对持,他把刘备派到青州对付河北袁绍的兵马。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0)

汉十三州

任用刘备为平原国相(汉朝地方机构是州、郡、县三级,当时的诸侯的封国就相当于一个郡,国相就相当于郡守,属于中层官员),刘备在平原国保境安民,宽厚待人,使得很多人来投奔他,就在这个时候徐州牧陶谦由于杀了曹操的父亲被曹操讨伐,无人去救,刘备带领自己一千兵马去救陶谦,陶谦给了他四千兵马,他驻扎在曹操和陶谦势力范围的结合点小沛去抵御曹操,不久陶谦去世,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成为了徐州牧。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1)

这也是刘备第一次成为了封疆大吏,可是刘备这块地盘还没捂热乎,就被袁术勾结吕布来攻,刘备战败失去了徐州,吕布趁机夺取了徐州自任徐州刺史,刘备投奔了曹操,曹操看刘备气度不凡能力出众想收刘备为己用,上表封刘备为豫州牧,分给他一部分兵马,让他和自己分兵去攻打吕布,最后吕布兵败被杀,曹操带着刘备去许昌面见天子,此时汉献帝刘协和大臣董承等密谋杀害曹操,刘备因为是汉朝宗室受到他们拉拢,刘备被汉献帝称为刘皇叔,刘备也参与了除曹行动,刘备知道曹操多疑于是找了借口离开了曹操,杀了徐州刺史再度占据徐州,用天子的衣带诏起兵反曹,曹操愤怒的去攻打刘备,刘备兵败只能去投靠曹操的敌人袁绍(此时的袁绍已经击败公孙瓒,占领了幽、冀、青、并四州),关羽为了刘备的家眷暂时投降了曹操。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2)

许都

袁绍也很欣赏刘备,此时他和曹操在官渡对持,多一分抗曹的势力总是好的,以隆重的礼仪接待刘备,刘备慢慢恢复了元气,随着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刘备也看出袁绍并非雄主,转而去投靠荆州的刘表,刘表虽然客气的接待刘备,但也防备刘备让他屯驻于荆州北部的新野来防备曹操,也就在荆州这个时间刘备寻访的卧龙诸葛亮,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帝业,诸葛亮的隆中对劝刘备夺取荆益二州,外结孙氏,三分天下,两路大军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使得刘备豁然开朗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208年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在荆州独木难支,于是联合江东的东吴共同抗曹,于是发生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趁机南下夺取了荆州南部四郡(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占据了荆州三分之二的领土,孙权夺取了江夏和半个南郡,曹操拥有半个南郡改为襄阳郡和南阳郡,刘备为了进川,向东吴借口北上攻打曹操,东吴此时在荆州北部和江东北部对抗曹操,为了减少曹操的压力把南郡借给了刘备。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3)

此时张松和法正邀请刘备入川夺取益州,他们劝说曹操可能会南下,劝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夺取张鲁的汉中作为对抗曹操的屏障,于是刘备入川用了三年时间夺取了益州,此时的刘备跨有荆益二州,完成三分天下的大业。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4)

刘备势力最大的时候

刘备为了保障益州的安全和曹操大战于汉中,夺取了汉中,刘备此时达到了实力巅峰,此时刘备派关羽北伐,此时关羽北伐襄阳,襄阳很快就要失守,中原大地很多人纷纷起来反曹,而此时曹魏却团结了东吴,东吴和曹魏在淮南对峙一无所得,刘备反而拥有两州之地,于是派吕蒙白衣渡江夺去了荆州,关羽后方失守被迫退兵,被吕蒙所杀。

刘备实力大损,只剩下了益州,此时曹丕代汉,刘备为了延续汉朝的国祚,在221年称帝年号章武,并东征伐吴为了报仇和夺回荆州,前期锐不可当,东吴大都督陆逊诱敌深入,在夷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逃回白帝城托孤诸葛亮,223年病逝,刘备的一生创业30屡败屡战终于取得了成功,后期心态发生了变化使得蜀汉败于夷陵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让人唏嘘。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5)

后主 刘禅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6)

刘禅是三国在位最长的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在位四十年。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

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223年,继位为帝,早年信任相父诸葛亮,诸葛亮继续和孙权结盟,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乱,北伐中原,第一次出祁山进入陇右,但是由于马谡的失误造成了街亭的失守,后来的几次北伐,都因为粮道的问题而被迫退军。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急于和司马懿速战,结果被司马懿拖住,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此后蒋琬接替丞相之位,蒋琬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他无法约束皇帝,刘禅没人约束很快就过起了歌舞升平的生活。公元246年,蒋琬去世。

40岁的刘禅终于得以亲政,但刘禅还是以享乐为主,把国事交给大将军费袆,费袆想积蓄力量,再次北伐曹魏,可惜被投降的魏将刺死。,此后大将军的继任者是姜维九伐中原结果都受不了。由于连年战争使蜀汉国力衰败。

终于在公元263年,魏国三路伐蜀,蜀将姜维镇守天险剑阁,不料魏国大将邓艾避开剑阁,绕道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正式灭亡。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7)

刘禅投降,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主,刘禅由此乐不思蜀,在洛阳度过了8年,65岁去世。

东吴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8)

第一位 吴大帝孙权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19)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人。由于大哥孙策遇刺身亡,年仅18岁的孙权继承了父兄创造的江东基业,对内拜张昭为师,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军事,镇抚山越,招贤纳士,鲁肃也曾献策于孙权,此为二分天下的策略,让孙权夺取荆州和益州,和曹操二分天下,之后北伐一统天下,孙权为取荆州大败黄祖取得了荆州江夏郡的一部分,正要大展拳脚之时,曹操南下夺取了荆州,江东大部分人士劝孙权投降曹操,唯有周瑜和鲁肃主战,于是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并夺取了荆州的半个南郡和江夏郡,为了对抗曹操把南郡借给刘备,想要和刘备平分益州遭到了刘备的阻止,为了不破坏孙刘联盟,孙权转而向北发展,攻打合肥,十万大军被张辽三千兵马击败,向北发展受挫之后,转而向西发展,催刘备还南郡,刘备说等我拿到了凉州再还给你南郡郡吧,孙权愤而出兵夺取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0)

此时刘备正和曹操激战汉中,派出了关羽和鲁肃进行商议,为了维护孙刘联盟,孙权归还零陵和刘备平分荆州,刘备汉中大捷,关羽北伐襄阳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此时曹操派出使者和孙权结盟抗刘,孙权于是派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剩下的三郡占据了整个荆州,孙权再210年又南下攻取了交州(今天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拥有了三州之地,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刘备东征东吴,孙权为了保障北境的安全对曹丕上表称臣被封为吴王,任用陆逊伟大都督抵抗刘备,并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1)

刘备败退白帝城,孙权派人和刘备修好,并击退北方曹丕的进攻,并改元黄武,孙权是最灵活的一方时而联魏时而联蜀汉由此谋得最大的利益,随后又平定了交州的叛乱,在228年在石亭大败曹休,并就此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天的南京),对内整顿吏治,实行屯田,剿抚山越增加户籍人口,发展江南经济,为此后经济中心南移奠定基础。

但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起东吴党争,使得国国力衰败。孙权,膝下共有七子:长子登、次子虑、三子和、四子霸、五子奋、六子休、少子亮。孙权在位三十年没有立皇后,妃嫔没有嫡庶之分,子嗣也没有尊卑之分,导致了后来的内乱,241年孙权的长子皇太子孙登去世,次子也早死,于是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其母王夫人深得孙权的喜爱,可是孙权同时封自己的宠姬谢氏所生的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并未立王夫人为皇后,对待太子和鲁王没有尊卑之分,这就导致孙霸一直以为自己有机会夺取太子之位,孙权生和步夫人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孙鲁班素来和王夫人不和。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2)

孙鲁班

因而支持孙霸,希望孙霸成为太子,孙权特别宠爱这个女儿孙鲁班,有一次孙权病重,王夫人没有半点城府,此时自己儿子孙和位置不稳,一旦孙和继承大位自己就是皇太后了,有点喜形于色,孙权最后病好了,听到孙鲁班添油加醋一说,因而逼得王夫人自杀,由于孙权对太子和鲁王没有倾向性造成朝廷内部分裂为太子党和鲁王党,互相攻伐,孙权看到陆逊也是太子党成员,深怕权臣篡吴,于是对太子党杀的杀,免的免,结果造成陆逊含恨而死,孙和失势之后被降彰王,鲁王一派登上获得胜利,孙权怕一旦鲁王即位,会清算太子党,引发东吴大乱因而赐死了孙霸,而此时六十多岁的孙权喜爱二十岁年轻貌美的潘氏和她所生的小儿子孙亮,因而孙鲁班开始拉拢潘氏,潘氏和孙鲁班夫家结亲,全力送自己儿子豋位,就此年仅10岁的孙亮登上东吴的帝位。

第二位 会稽王孙亮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3)

孙亮是孙吴第二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母为潘皇后。

孙亮10岁就当了皇帝,由中书令孙弘和诸葛恪共同辅佐。孙弘与诸葛恪本来就有矛盾,孙弘就想趁孙权刚驾崩的机会除掉诸葛恪(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亮的侄子)。结果孙峻偷偷告诉诸葛恪。结果诸葛恪先下手为强,杀了他。

诸葛恪以大将军兼太师太傅的身份,总领吴国的军政大权,权倾朝野的诸葛恪是很有作为的,废除了孙权监察百官校事、察战(类似于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他对内减免赋税,宽仁治国很快赢得了民心,但是他想在军中树立威信,当时新帝豋位朝政不稳,国力贫弱。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4)

结果他一意孤行兵发二十万攻打魏国,最终遭遇惨败,劳民伤财失去民心,此时孙亮也想亲政杀死诸葛恪,于是他找来受过诸葛恪侮辱的孙峻商量对策,于是在公元253年十月的一天,孙亮与孙峻筹备好一切,就请诸葛恪赴宴。宴席之上,孙峻早已埋伏好的军士趁机杀了诸葛恪。后来孙峻还诛灭了诸葛恪的三族。

诸葛恪死了,孙峻做了太尉,朝政大权也转到了他手中。孙亮还是没有权力。孙峻品行低劣,生活淫乱还和孙鲁班私通,残害忠良,引得天怒人怨,还没有等有人讨伐他,他就病死了。

孙峻死后她的堂弟孙林承袭职位,继续专权。孙亮一看自己还是傀儡,还得靠自己于是他从官员子弟选拔三千人作为自己的亲军,孙林一看皇帝练兵深怕对自己不利,而孙亮也在组织势力准备除掉孙峻,结果被人告密。孙林突然出击,孙亮被废为孙亮会稽王。两年后被人陷害被逼自杀,年仅18岁。孙亮10岁为帝,在位6年始终在和权臣做斗争,最后惨死,可悲可叹。

第三位 吴景帝孙休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5)

孙休是孙权第六子,孙亮的哥哥。孙亮当皇帝时,诸葛恪为了掌握大权,担心在长江沿岸手握重兵的孙氏诸王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他把诸王都派遣到外敌监视起来,孙休被迁到了丹阳郡,孙休势力弱丹阳郡的太守李衡数次欺负他,孙休实在在丹阳郡待不下去了,可见东吴的王爷太难了,小小的郡守都可以欺负皇帝的兄弟,于是孙休只能上书请求把自己迁到别处,孙亮体会到哥哥的难处,他自己也被权臣控制,于是下诏把孙休迁到会稽郡,孙亮由于不甘心做傀儡决定密谋扳倒权臣孙林,结果反被权臣孙林废为会稽王。孙林为了自己能够继续专权选了弱势的孙休,孙休当时不想去建业当皇帝,因为他知道去了他就是傀儡,生死都被孙掌握,最后在孙林的逼迫下只能即皇帝位成为东吴第三位皇帝,即位后为了麻痹孙林封他为丞相领荆州牧,并把孙林一家五位兄弟都封为侯,军国大事都由孙林处理,但是孙休不甘心当一个傀儡皇帝,要密谋处决孙林,为了麻痹孙林,他把弹劾孙林的人交给孙林处理,孙林慢慢放松了警惕,到了公元258年腊月机会终于来了,孙林回到京城,准备在家过年,突然皇上派人请他赴宴。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6)

孙林之死

孙林虽然对孙休警惕不高,但还是有着戒备之心,宫里请了好几次,孙林无法拒绝只能去了,不过还是有所防备让家里的管家过了一个时辰之后在家里放把火,自己好找借口脱身,于是孙林进京赴宴,孙林一看没什么一样就开怀畅饮,没过一会家里起火,孙准备离开,结果孙休叫出埋伏好的士兵杀死了孙林,并把孙林亲信全部杀死,把孙夷三族,孙休刚即位五十天就除掉了权臣,孙休颁布一些法令减缓社会矛盾,发展生产,还曾经西征蜀汉,想要统一南方后再北伐曹魏,结果失败了,东吴的国力进一步下降,孙休在位6年,不到30就去世了,孙休的才智全都用于和权臣的斗争中,东吴不可逆转的走了下坡路。

第四位 吴末帝孙皓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7)

孙皓是孙权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是东吴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264年孙休去世,他的孩子还很小,此时的蜀汉被曹魏所灭,交州也被夺取,再立小皇帝不利于国家稳定,于是群臣和太后商议立了23岁的孙皓为帝,就此孙皓当上了皇帝,早期孙皓还是有所作为,结果到了后期孙皓本性就暴露出来,残暴不仁,纵情声色,杀了皇帝大臣,还有孙休的几个儿子,最终丧失了民心,公元280年东吴被晋朝所灭,三家归晋。

三国前期的君主(迅速了解三国十一帝)(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