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止于至善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人不争。

  释义: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狡辩自己所做的错事,掩饰自己过错的人一般不是善良的人;由于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很难做到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正确深刻独到的见解,因此做到精专都是在一定的领域内、想在所有的领域内做到精专是不可能的。圣人没有打算为自己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越来越富有;给予别人的方便越多,自己收获的越多。天之道,利于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却从不加以伤害。圣人之道,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尽心尽力却不思索取。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道在何方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明心见性(1)

  解析:“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逢年过节、或遇到人生福祸大事到寺庙烧香祈福的大有人在,人们焚香下跪,在心中默默祈福希望获得财富、名誉、地位等等。而现实还是那么的涛声依旧,对大多数人来说形同虚设、心中的祈愿尚无实现的迹象,俗话说“心诚则灵”!难道是心不诚吗?还是庙宇不灵?谁能为我破谜开悟解除心中疑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祈福!祈福!什么是福?不同的人对福的定义不尽相同,福的最初含义是什么?福:“福”字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我心里默默地重复了好几十遍。“而且还是在古代,并且是双手捧坛,还浇的是酒。”越想我心里疑问就越多“为什么是酒?酒在古代是什么做的?酒在古代价值几何?”祭祀在古代是件大事我们容易理解、酒在古代是粮食酿造的、粮食在古代是非常宝贵的、而酒是由非常宝贵的粮食酿造的精华其价值可想而知。把自己非常珍贵的珍品双手捧出这是什么样的一种行为?这分明不就是奉献吗?对!祈福在佛学中就是奉献的意思!有一次机缘巧合我有幸聆听到大师的教诲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他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佛门弟子焚香祈福是敬佛、礼佛,并学习佛法的道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佛法、去普度众生,这里没有索取的意思,没有奉献哪里有福报可言呢?整天想着自己的利益想着索取、不帮别人、甚至还伤害别人、有哪里有福报可言呢?有的只能是祸报啊!我们本该敬佛礼佛,按佛说的道理去做、可现在变成拜佛、求佛,把自己的丑陋和阴暗展现在佛面前,还要用金钱和佛交换,要佛按照我们的意思办…没有奉献、谈何福报!没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却只要求索取和享受,这分明是在祈祸啊!想想也是啊!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吃亏是福并非一句空话,吃亏是福不仅仅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能吃亏的人,人缘必然好,人缘好的人,机会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一两次机会足以改变人的一生,人的一生能抓住一两次机会足矣!因此有人说“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总会习惯性地从功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是施与比接受更有幸福感,施与、奉献才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啊!因此第七十九章提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道在何方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明心见性(2)

  思维互动:世事纷繁错综复杂,是非、真假、善恶、智愚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够望眼欲穿破迷开悟,倘若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并且广结善缘自然能够达到明心见性、有求必应。

《道德经》第一章讲如何开启思维上的真知灼见,第二章讲怎样做到明辨是非,第三章讲知行合一是可以做到的,第八十一章讲要植根于思想上的去伪存真落实行为上的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思想认知上做到真知灼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能力上不断提升自己做到知行合一,行为上落实止于至善的博弈思维体系就是《道德经》这部书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道在何方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明心见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