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有名的碳水大省,面食很有名,但是为什么在外地很少见到山西面馆呢?

难道是因为山西人很少出省?还是因为山西省的人没有商业头脑呢?

其实都不是的。

关于山西面食,很多人的了解只限于“运城油泼面”,“永济饺子”,“运城大盘鸡”,“太原打卤面”,“豆角焖面”。

事实上这些就是“山西地名 常见面食”,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山西面食。

真正的山西面食有“擦尖”,“抿片”,“剔尖”,“栲栳栳”,“蘸片子”,“拨姑儿”,“猫耳朵”等等等等。

很多人从未听过这些面食的名号,却还在说,山西不就是面条吗。

有这样的误解也很正常,毕竟山西传统的面食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方式,传播甚少,不被大家熟知。

山西面食和其他省份最大的不同在于:山西面食的本质在于口感和嚼劲的变化,其他面食大多只是更换汤头和配菜而已。

接下来就给大家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山西面食那么有名)(1)

这个像蝌蚪一样的面食就是擦尖。

据《中华饮食文库·中国面点史》记载:“蝌蚪”形食品在宋代《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描述。

清代《乡言解颐》卷四中有“蝌蚪子”:“麦、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擦入沸汤中,熟而捞出,拌卤食之……蝌蚪子者,象形也。”

由此可推断山西擦尖很有可能始创于宋代,在清代已十分盛行。

擦尖的制作其实十分简单,先将红面和白面按1:1的比例在盆中拌匀,温水和面,软硬适中即可。面活好后把擦尖擦子架在沸水锅上,用手掌心的力量推面,方向从下推到上,力量向下。

面团随着手的推压从擦子漏入锅中。所有面团都擦完后,再用土豆在擦子上擦一下,这样就把擦子上残留的面都清理干净了。

将面稍煮片刻,捞出浇上自己喜欢的调和就可以享用美食了。

山西面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山西面食那么有名)(2)

抿尖

抿尖是山西传统面食的一种,它的口感独特,易于入口且容易消化,是山西传统面食的代表之一。它的形状和擦尖很像,但是偏长一点。

主要流传于山西的晋中、阳泉一带,是一种常见的家庭面食。抿是指它的制作手法,尖是指它出锅时的形状。

抿尖制作须用到抿尖床这一专用工具。抿尖床架木制呈井字形,中间开长形口,口上放置抿尖床。

抿尖床为铁制或铜制,呈凹形,底面上开密密麻麻排序整齐的小孔眼,四边缘凸起,嵌在床架上,上下须严丝合缝,否则不能操作。

山西面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山西面食那么有名)(3)

猫耳朵

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

猫耳朵历史悠久,与北魏《齐民要术》中讲到的“馎饦”形似,其制形如猫耳,小巧玲珑,筋滑利口,是久传不衰的大众面食佳品。

猫耳朵的制作方法简便: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后,擀成稍厚(约二三厘米)的面片,切成多半厘米块头,撒面粉,用双拇指按住面块往前推,按成猫耳朵状即成。

也有先搓成食指粗的条,用右手掐小块,在左手掌碾成猫耳朵。之后,下在开水锅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

除用白面外,还用豆面、荞面、莜面、高梁面等作原料,亦可焖、可蒸、可炒。

山西面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山西面食那么有名)(4)

栲栳栳

栲栳栳(kǎolǎolao)是山西高寒地区(主要是大同、吕梁、忻州等地区)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小吃。蒸制。一般蘸卤吃,有些地方会炒着吃。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这几种面食看下来,就会发现山西面食比较“费工”。

往往一种面食就会对应一种制作方法和一种制作工具。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成本上,都不太适合餐馆来盈利。

所以不管是在省内还是省外,山西面食总是在菜单上扮演着陪衬的角色,很少见专门的“山西面食”的店面。

现如今想要吃到正宗的山西面食,倒是有些困难了。

广大看客们,对于山西面食你们有什么见解和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