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情动于中而形于琴","古琴之诗"(两汉)

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礼记·曲礼下》有句云"士无故不撤琴瑟",表明琴对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性,是不可须臾离之的。

琴从先秦时期的初创发展期,到步入两汉时代的初步成熟期,琴乐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琴从先秦时期注重音乐之实用功能性,如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发展到两汉时期,则成为众乐(八音)之首。古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统治阶级的喜好,也因为儒家学术获得正统地位,琴学也获得了这样的地位。

东汉桓谭所著《新论》中《琴道篇》,蔡邕所著《琴操》等文论在历史上首次突出强调了琴的礼乐思想。《新论·琴道》记载有"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琴操·序首》有"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等。汉代的琴论提高了古琴在八音中的地位,明确表明音乐的使用要合于礼,强调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琴乐,其目的就在于端正人心,禁止"淫邪"等不合礼的观念和行为。

每一首歌都是美好的回忆(流传千年的那一曲)(1)

蔡邕著有文论《琴操》

汉代流传下来的琴诗,抛开嵇康的作品不谈(严格来说,嵇氏属于魏晋人物),检索文献,却发现没有几首留存下来,这也算咄咄怪事儿。大约五、七言诗在汉代还在初创期,流传本就不多,关于琴的则更少,还有则可能是佚失的原因了。

关于这几首"琴诗",尤推《凤求凰》和《胡笳十八拍》,一位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所做,一位则是东汉末年的蔡琰(蔡文姬)所写(一说为后人之伪作,在此姑且不论)。

司马相如的这首诗,准确地说应该是"琴歌",也就是一边弹琴一边吟唱,这也是古琴历来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纯器乐的,一种是琴、歌相和的。司马先生大约是当时的古琴能手,不光写得一手好赋(《子虚赋》、《上林赋》即是其大作),还弹得一手好琴,关键是还能作诗合着琴弹唱,这有点类似于会弹吉他的青年人,在美丽的女子面前总喜欢一展身手好博取芳心一般,我们这位司马先生亦深谙此道。

当时节,先生有点郁郁不得志,他在梁孝王处呆了几年,没受到重视,梁赴黄泉后,便郁闷回川了。临邛令王吉素与相如善,邀请他去,这王氏好估名,假装恭敬相如,日日去访他,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不出,吉待如愈谨肃。临邛有俩富户,卓王孙与陈郑,这俩人听说县令如此厚待相如,便想见见贵客,于是置办酒席,请县令和先生。宴至晌午,派人去请先生,先生称病不至,这县令大人见相如不至,不敢下箸(可见装得好),于是亲自往迎。相如不得已强往之,一坐尽倾,这"倾"乃"倾倒"之意,先生风采由此可见。高潮部分嘛,姑且直录《史记》片断,"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即一两支曲子之意)。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可见相如之前早就做了情报调查),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可见得有心机,其以琴意挑动诱发文君对其的爱慕之心,若非早有所知,何以至此)。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后来文君"当垆卖酒"等事,无需再述。

每一首歌都是美好的回忆(流传千年的那一曲)(2)

我们回过头来看相如这"琴歌",若非这歌,文君何以归之,若非这曲,歌声能否这样动人亦未可知。歌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这歌拿到现在来看都算是热情似火,热辣动人的,其感情热烈奔放而深挚缠绵,两千载以下,仍能真切感受到相如那颗真挚火热的心。凤归故乡,欲求其凰。未逢其时,不曾想登斯堂。有淑女在闺房,室近人远断我肠。如何成鸳鸯,能颉颃共翱翔?这是凤发出的求偶之声,在相如则是抒发自己渴盼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女"之愿望。紧接着,凤对凰发出 热情相邀,凰从我栖,生子哺育,永为夫妻。情投意合,两心和睦。半夜追随,又有谁能知?双翼起高飞,无感我心悲。这琴歌大胆、缠绵、真挚、热烈,文君很难不被其打动。我们可以想象:美丽动人的文君斜倚画堂绣帘后,侧耳窃听此曲时,观得仪表堂堂的相如,心思萌动,如小鹿乱撞,一缕情丝从此牵系。一支琴曲也终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每一首歌都是美好的回忆(流传千年的那一曲)(3)

当年之《凤求凰》曲与今日之曲究竟有几分相似,不好下定论。今日所见《凤求凰》曲,最早见于明朝汪芝编纂的《西麓堂琴统》,全曲共10段,其中第3段和第8段全为泛音,配司马相如两段琴歌。又明初《太和正音谱》中记载:是曲汉司马相如所作也。时有文君卓氏新寡,而善听音乐。相如知而作是曲,附琴歌以挑之。果遂夜往而成配。

我弹《凤求凰》所用版本已与上述不同,出自《梅庵琴谱》,是李祥霆先生的演奏版本。自感曲虽小,但泛音部分如梦似幻,按音部分的大幅度滑奏则恰好表现出感情的深挚缠绵。亦可歌,却非司马相如的琴歌内容了,歌词兹录如下: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聊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傍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使我沦亡。琴挑凤得凰,题桥志气昂,千古姓名扬。

每一首歌都是美好的回忆(流传千年的那一曲)(4)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这首歌,据说最早见于王实甫的《西厢记》,细细品味,似乎有三段内容。第一段从"有美人兮"至"思之如狂",这四句似可独立成诗,仿佛"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那么个意思,但有见过美人这个前提。第二段从"凤飞翱翔兮"至"使我沦亡",这几句完全契合相如《凤求凰》琴歌的内容,只是词意显豁平白,无相如琴歌那般有滋味而已。第三段是最后三句,总括前歌,称扬美事,却总给人续狗尾的感觉。一般人弹这首曲子,是不会同时唱这首歌的,换作我,也不会,为何?因为单纯乐曲已足够动人心魂,摇人心魄了。

汉代流传下来关于琴的诗歌非常之少,其他提到琴的诗句还有"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赠妇诗 东汉 秦嘉》),"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别诗》其二 两汉无名氏)等,却让人无法完全领略当时的琴诗之美,不得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琴诗却在魏晋时期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又可稍稍弥补我们的缺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