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有多无情(王夫人的天真烂漫)(1)

作者

coraly

对王夫人的评价,历来都是两极分化的。

大部分人眼里她就是个女魔头,是全书的终极反派,是一切不幸的始作俑者。

王夫人上不能为贾母分忧,还大有拉帮结派,争权夺势之嫌;中不能管教子孙,对宝玉一味溺爱,对孙子贾兰又似不闻不问;下更是害死了金钏和晴雯两条人命。

最关键的是,在一本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角的书里,她“宝黛爱情最大障碍”的地位在近一百年来大约都稳如泰山。

王夫人有多无情(王夫人的天真烂漫)(2)

但偶尔给王夫人说两句好话的人也是有的。

她作为当家主母,甭管心里怎么想,对婆婆至少大面上是过得去的;与丈夫相敬如宾,在大部分时候与二位姨娘也算和睦;作为一个几百人的单位的二把手,名义上的负责人,她的工作说不上多出色,但应该还是合格的。

而私德方面,就算她的吃斋念佛难免有伪善之嫌,但她给刘姥姥的那一百两银子可是真的——不说博爱众生,但“惜老怜贫”四个字大约还是当得的;若是再遇上不喜欢晴雯的讨论者,那王夫人逐金钏、撵晴雯的行为完全也都可说是合规合法;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一个母亲做主儿子的婚姻大事,也是合情合理,无可指摘的。

王夫人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其实一直是很分裂的。我们一方面感慨于她的心狠手辣,另一方面又奇怪于作者给他的评价“天真烂漫”。其实要我说呢,王夫人就是个能力有限,很难说得上大是大非的普通人罢了。

因为红楼梦里聪明伶俐的女儿比比皆是,所以难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平均水准就该如黛玉探春熙凤,或者鸳鸯平儿袭人一般似的。不,王夫人比不上这些人并不因为她真的特别不堪。

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说不上什么深谋远虑。她用尽全力,也不过刚刚能勉强应付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以她的能力,即使有意为善和作恶,都很难做到顶尖,更不用说很多事与其说是她刻意为之,不如说都只是她在疲于奔命的过程中捎带手的结果罢了。

王夫人最为人所诟病的,莫过于害死了金钏和晴雯。可耐人寻味的是,看似与她水火不容的晴雯,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思路和她简直一模一样——虾须镯事件中,平儿与麝月的意见都是徐徐图之,低调处理;但晴雯是一时一刻也忍不得的,立刻喊了坠儿来,劈头盖脸打骂一顿撵了出去。

这也幸亏是坠儿年纪小,被亲妈领回去再揍一顿,哭一场,估计也就过去了。要是坠儿也一时想不开跳了井,晴雯姑娘只怕比王夫人更要难堪百倍。是,你有管教她,甚至打发她的权利——要说权利,王夫人比晴雯只会更理直气壮。

但任你有天大的理由,管教死了人也是说不过去的。晴雯没有因此摊上事儿,很大程度要感谢坠儿没有和她拼一个鱼死网破。若是赶上芳官那样的暴脾气,就算不跳井,和她撒泼打滚地打一架,又能多好看呢?

我无意用晴雯的行为来论证王夫人处置金钏的合理性——这俩人的做法都不对。正确的做法就应该如平儿所说,回头找个别的理由慢慢来。到时候气也消了,脸上也好看了,闹出人命的概率也就小了。

然而王夫人,按照书里的说法,是“天真烂漫”的,是“喜怒出于胸臆”的。我不知道这俩词和所谓的“真性情”具体有多大区别,但她确实也如晴雯一样,对这种事是一秒钟也忍不了的。

在这件事上与其说是善恶的问题,不如说她作为一个高管,白熬了几十年工作经验,处理问题时还是一点方式方法都不讲——大约和晴雯一样,都是使力不使心的。

王夫人有多无情(王夫人的天真烂漫)(3)

于是最终她和晴雯的正面对决毫无悬念地闹得两败俱伤,一个丢了儿子的感情,一个丢了命。

晴雯事件其实就是一次升级版的金钏事件,归根结底的原因都是王夫人“要么不管,要管就往死里管”的抽风式工作作风——和曾经疯玩儿了一个暑假最后三天突击熬夜赶作业的我们的心理机制别无二致。

其实贾政对于贾宝玉也是平时不管,出事儿了往死里打一顿的做派,也差点儿闹出人命来。只能说也许这才是大部分普通管理者的正常水平,而像王熙凤这样精明强干又兢兢业业的才是百里挑一吧。

而另一件我想说的关于王夫人的小事,则是她给刘姥姥的一百两银子。由于这件事中包含着强烈的善意,而又不像送芳官出家那事那样明摆着地愚昧,因此总是被作为王夫人身上不多的人性闪光点被反复提及。但我却从这里头又看出了王夫人善行背后的无奈。

刘姥姥两次来到荣国府,虽然一直是由王熙凤接待的,但她名义上其实是来找王夫人的。而即便是后来对刘姥姥掏心掏肺的王熙凤,一开始也难免看不上她——

这事儿我们也怪不着王熙凤,你想想:你现在有点儿钱有点儿地位了,然后有一天忽然跑了一个你听都没听说过的自称是你亲戚的来找你要钱。结果这亲戚还不是真亲戚,原来是祖上就占你家好处占惯了的。

面对此情此景,你能怎么想?这一老一小的,打不的骂不得,关键人家态度还很好,你又能怎么办?罢了罢了,二十两拿去就当打发叫花子了。怜悯有没有不知道,反正尊重是肯定不会有的。

直到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最初王熙凤对她的观感恐怕都没有变化,甚至只能更加厌恶——虽然刘姥姥说是来送瓜果的,而我们作为读者,又看了后面的文字,也知道她确实是好意来报恩的,然而此刻的王熙凤是不知道的。

她此时关心的只怕是这老太太怕不是又来要钱的吧?虽然说的是送瓜果,但毕竟瓜果能值几个钱?而贾府再不给不给的,人家特地跑这一趟,怎么也得给个五两十两的辛苦钱意思意思,才不失我们这样人家的体面吧?这次又应该给多少?而最最重要的是,这次给了,她以后来得更勤了怎么办?

直到刘姥姥机缘巧合见了贾母,又陪着游览了大观园,有机会多说了几句话,让凤姐真正见识到了这个农场老太太身上大巧若拙的草根智慧后,才开始对她另眼看待——凤姐一贯都是喜欢聪明人的,而刘姥姥的聪明又不像钗黛的聪明那样高不可攀,与王熙凤倒可说是一类人。从此又引出了一段因果,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我想说的是,王熙凤对刘姥姥印象改观的这个过程,王夫人其实是没有经历过的。而即便她经历了,也未必会有如王熙凤一样的结果。不说王夫人聪明不聪明,只要看看一样是聪明人的林黛玉,对刘姥姥又是什么样的评价?

母蝗虫对不对?

别忘了在此之前,还有一句“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

不好意思,她是王夫人这一门子的姥姥。

所以你说,王夫人有没有可能得出和林黛玉一样的结论呢?别说王夫人惜老怜贫不至于这么刻薄,你看那一向宽厚示人的薛宝钗不是也没说林黛玉有什么不对?若只是单纯不欣赏刘姥姥的土味幽默也罢了,偏偏刘姥姥名义上又是王夫人的亲戚。虽说贾母很看得起她,但小辈们呢?下人们呢?刘姥姥以后若是当真走动惯了,真会让王夫人倍觉脸上有光吗?

所以王夫人是怎么说的?“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求亲靠友的。”

王夫人有多无情(王夫人的天真烂漫)(4)

论投缘,王夫人比不上贾母和王熙凤。但论给刘姥姥的礼物,王夫人给的是最贵重的。这背后的想法我们读者也只能自由心证,但刘姥姥果然以后不再“求亲靠友”了。

若按照脂批,贾家衰败以后,刘姥姥才“三进”荣国府。这可能是因为她年纪大了,可能后来又让狗儿板儿走动过,也可能脂批只是虚指,其实她后来又来过好几次的。然而有没有可能,是刘姥姥听出了话外之音?而王夫人这次惜老怜贫的背后,其实也透露着浓浓的无奈呢?

即便真是这样,我们也没法说王夫人什么。毕竟即使换了林黛玉在她那个位置上,也没法做得更好了。

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的脑补。诸位爱看不爱看的,大可各取所需。我只是觉得与其说王夫人怎么伪善,又或是怎么蠢——按照现在的说法,叫非蠢即坏,或者又蠢又坏——还是“普通人”这个定位,更能把那个既心狠手辣又惜老怜贫的王夫人统一起来。

诚然她没有比晴雯更聪明,甚至也未必比王熙凤更高尚,但老实讲,又有几个人真能如此呢?我们觉得她分裂,可能只是我们习惯性地不是把她捧得太高,就是踩得太低。

要是只把她当做生活中一个能力有限,又要为一大家子人操心的中年妇女看待,她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虽然因为德不配位,导致她这种单纯的平庸所造成的破坏力比我们大多数人的母亲都要大,但那就是另一个维度的因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