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1)

达音科DK-4001“极”五单元圈铁耳机,售价5999元。

距离2011年AKG发布K3003,已经过去了八个年头。八年的漫长时光里,许多事情都在持续发生着改变——假设回到八年前,作为国产品牌,你推出了自研的圈铁旗舰耳机,且声音还过得去,就算喝上了第一口热汤;再往后推推,到了2013年,那你的旗舰产品就不光是过的去就可以,最好音质能秒一秒3003(起码得是某种意义上号称“秒”得动才行);再转到2015——这时候你的目光就不只要盯着K3003了,毕竟那是人家四年前的产品,你单元数也不能只是三个,更多才可以……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2)

以此类推, 直到2019年的今天,一款合格的售价5999元的国产旗舰,应该做到哪些呢?

1、多单元 够多够实用的新技术——首先堆料堆技术的确是会有实效的,其次不管是宣传噱头还是技术积淀,总要对自己有所突破才可以;

2、平衡口这东西得有,纵然这时节依然有国外品牌死活不上平衡,多贵都不上平衡,但作为国产品牌,依然承受不起“同价位别人都给的东西你不给”这种目光,毕竟平衡是那么的流行,让那么多人觉得理所应当。

3、充足到令人晕眩的配件:“厚道”是身为一个国产品牌的基本功,也是身为旗舰型号的题中应有之义。

4、足够好的调音,或四平八稳,或特点满满,作为耳机来说,尤其是旗舰级耳机,调音不行别的都免谈~

5、做工、包装、设计感、佩戴舒适度——这些在八年前并不重要的东西,现下已经变得越发不能马虎。不光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购买力主体在这些年间已经从为了音质什么都可以凑合的“发烧友”群体偏移到了普通消费者那一端,对后者而言,我花大几千块买的东西,就要有个大几千的样子。这很合理,这是必然。

那么,DK-4001做到这些了么?

我觉得,做到了80分,难说完美,但堪称优秀。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3)

先看包装:盒子蛮大,还好不是过分的大,正面和背面将元素详尽罗列,给人以踏实和实用的感觉,绝对是个正经产品该有的样子,设计感可以再做得更好更美观一些,最好能从“产品”级变成“礼品”级?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4)

打开盒子的第一层是耳机本体、铭牌、三个L型可换插头。耳机本体卖相良好,线材和腔体都颇有档次,低调而耐看耐把玩。而L自锁式可换插头则是个十分聪明且实用的设计,插拔非常简单易行,且方便携带,点赞!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5)

第二层摆列着山羊皮收纳包、硅胶套和C套、转6.3插头以及飞机插头,还有个清洁棒。总之,整个包装给人的感觉是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私以为要是稍微再点缀些艺术气息就更好了,不过这也的确是国产品牌普遍面临的现状——很多品牌都有穿着格子衫的理科男气息,技术是真有的,审美方面则依然有待提升~

DK-4001首先在腔体质感和佩戴感上就给我颇多的好感,并不光灿灿而夺人眼球的外形,却有着一股子难得的舒服触感,佩戴近乎满分——其实这事儿说来有点唏嘘,这些年国产高端耳机多方面的进步自然是明显的,但大家的佩戴感却普遍各有缺陷,要么腔体过大,要么硌耳朵,想找个戴着又牢固又自然舒适的东西并不容易,DK-4001这个佩戴感相形之下堪称感人,加分。

声音方面,这条塞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哎呦居然是这种动圈味儿自然走向的东西?”,因为之前听过的达音科塞子有不少都是走的解析流路线,高频偏亮,低频相应弱些,颇有点中原古墓派、国产铁三角的调调,结果一耳朵就“pia”的一下自打脸,刻板印象要不得啊~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6)

说起技术,在我的认知里,达音科这家厂牌论资格那是相当老了:十几年前的EX01、以及稍后的I3C(没记错的话是国产第一款动铁塞子?),那会儿还颇流行了一阵子I3C 阻线,并且直接导致了加阻玩法的风靡一时,圈铁时代开启之后达音科亦是第一波跟进……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说,该厂牌对国产耳机影响不可谓不大。这次的DK-4001既然官方代号为“极”,那么在技术应用上,自然不是一样两样这么简单。

13mm大尺寸铍振膜动圈单元

四颗高频/极高频动铁单元

锆合金前后腔外壳

低频迷宫设计

高纯度古河单晶铜/纯银混编线材

线材包裹独立屏蔽层

其实我没罗列完,不过以上这些 三个自锁式可换插头(2.5平衡头、3.5平衡头、4.4平衡头)看起来已经足够漫威既视感。对于耳机发烧友/音频爱好者/消费者来说,新技术这一项后面,你完全可以打上一个大大的√,配件、佩戴感这些亦然。唯一剩下的问题就是:音质如何?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7)

先前说过,DK-4001给我的第一耳朵听感比较动圈味儿,考虑到双面镀铍振膜这种玩意儿应该比较吃煲,先煲上100小时总是没错的吧……

煲过之后的DK-4001,声音更舒展宽敞,瞬态收了一些,动态表现方面则上了一个台阶,大体声音风格依然是偏动圈味儿,总基调给人一种:铍振膜负责把全频段氛围都给铺好,都铺成那种松弛温暖的大样儿,动铁单元则负责把解析、分离度、高频延伸这些东西做漂亮的感觉。两者之间衔接的蛮优秀——圈铁耳机的好处大家自然都清楚,缺点和被质疑的地方一直以来也很明确那就是衔接问题,从这方面来说,DK-4001这许多新技术不是白加持的,衔接方面做到了高度融合,呈现出的听感面貌极为“一体化”而毫无精分。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8)

低频量感偏大,厚而不凶,下潜爆发力和泛音都够劲儿却竟然没什么侵略性,回弹和弥散之间的分寸控制的非常巧妙,导致这个低频表现力和控制力都堪称高分。换了几个不同的前端,包括自锁式可换插头,在平衡非平衡、任意前端、流行爵士或者古典摇滚曲风之间来回的听,这个低频都给我一种游刃有余且有独特味道的印象,它当然不是典型的轰隆隆或者干冷硬,这种又有量感又有速度感的低频,真的是比较难得的。

中频也是异曲同工——明明偏暖且略有点染色,明明比较润比较有弹性,但是它不滞重不淤凝,在饱满和细腻之间找到了一个兼而有之的平衡点,所以你要说DK-4001的声音比较偏老派模拟味儿也不对,毕竟老派声音没这么利索没这么好的瞬态,收发都没法这么干脆;要说它声音很新锐那更加不是如此,人家声底子是温和耐听的。只能说这是个暖声却不厚声、有细节有张力而不偏激的中频,在人声表现方面形体感结象感稍弱,会让你觉得有点撩,距离适中,人声的耐听性和煽动性都不错,男声显得没那么扎实,女声更好。

高频偏暗,煲机之后亮度也不够足——等于这一次,达音科不再追求“一支穿云箭”的效果,转而在整体暖色的基调下玩起了润物细无声式高频,这样的高频无疑没那么抓耳,却提供了更多的包容性和耐听度,乃至更具备曲风泛用性。仔细体会,这是个延伸相当喜人,细节十分感人、味道颇为醉人的高频。牺牲一部分透明度和亮度,换来了的是一个服务于整体调音的、更加内敛而值得玩味、不再喧宾夺主却掩盖不了优秀本质的高频。正所谓最可怕的刀子是藏在袖子里的,说的就是这种搞法~

这条塞子的声场较为规整,横向和纵向规模较大给人以不错的规模感和包围感,层次感呼应度较好,动态控制让人满意,信息量丝丝入扣之余没法让人头皮发麻(并不夸张)——总的来说,在硬素质方面,做到了足够好,做到了这个价位国产旗舰该做到的水平,然而毕竟DK-4001从调音方向上走的就不是“凸显素质”的路子,反而走的就是暖声底、偏下半身、稍有染色、给予有趣听感的这条路。它值回票价,但它不是素质怪兽,这点要申明。

问题是,高端耳塞卖的不就是调音么?素质固然是应有之意,调音才是让人觉得好听与感动的、才是更凸显厂牌生命力和技术力的成分。没有走出自己声音路子的牌子是不足取的、做不出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的——关于这件事,无需赘述,无数的历史早已证明。

至于DK-4001,能否成为达音科这个牌子,乃至国产耳塞历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这个也只能让历史来做总结,听说最近销量口碑都还不错?那么继续拭目以待就好,毕竟,历史这玩意儿,也正是由无数的当下而铸成~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9)

总结一下,DK-4001是一条亮点颇多、技术光环密集、素质并不夸张、声音蛮有特点、且值得玩味的塞子。

不适合如下人群:

1、对高频亮度、无音染、声音干净透明度有执着的人;

2、低频轰炸机爱好者——DK-4001低频量感充足,但听感并不轰;

3、对审美要求颇高的人也不合适,这条塞子,堪称精致,却没到精美的地步,拿来把玩没问题,说是艺术品那真抬高了,从这个角度上国产没几个合格的,路漫漫呐……

适合以下人群:

1、想要一条声音有趣、有素质有听感的旗舰塞的人;

2、希望在不换线的情况下可以完美接驳各类前端、各类平衡口的人;

3、喜欢暖声、耐听流、不追求极端素质流人群;

4、手机听歌买高端耳塞的人亦可入,这塞子不难推也不挑前端,我手头从手机到各种价位的播放器都没搭出恶声来,别太暖就行,前端太暖的话搭出来会有点糊。

5、愿意买条一步到位的塞子,各方面都还行,不用再费劲折腾线材配件的人。

dk3001pro深度评测(铍振膜加持的有趣圈铁)(10)

难说完美,却堪称优秀——尤其是达音科本次在技术运用上的大胆诚恳、以及在调音方向上的敢于突破(理论上突破以往樊笼这种事往往是次旗舰来做,旗舰稳一些才更符合常理,不过惊喜往往也来源于不按常理的出牌方式对吧?),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这条塞子现下的销量及口碑也足以说明市场对其的高度认可——消费者有时候想的并不复杂,我想要个有料又有趣的东西,你拿得出,我就选你。

而要做到这一切,做起来虽艰苦,理论上也不复杂,借用《三体》里的格言,一句话即足够:

​“前进!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

——托马斯.维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