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公元989年出生。

公元990年其父范墉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公元1011年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公元1015年中进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

公元1017年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公元1021年任泰州西溪盐仓监。

公元1025年任为兴化县令,负责修堰工程。

公元1026年母丧,辞官守丧。

公元1027年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为母守丧,得晏殊邀请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公元1028年上疏《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极力推荐范仲淹,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

公元1029年又上书刘太后,请求还政仁宗,未有结果。

公元1030年请求离京,任为河中府通判。

公元1031年任陈州通判。

公元1033年太后驾崩,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同年冬反对废郭皇后,被外方知睦州,

创作《谪守睦州作》: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铜虎思犹厚,鲈鱼味复佳。

圣明何以报,殁齿愿无邪。

公元1034年任苏州知州。

公元1035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公元1036年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遭到吕夷简等诬陷,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公元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官员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公元1039年李元昊在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朝廷震惊。

公元1040年召其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随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同年范仲淹兼知延州。

公元1041年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仁宗采纳,好水川之战后,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同年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

公元1042年李元昊再次大举攻击宋,定川寨之战后李元昊挥师南下,被范仲淹援军击败,仁宗赞赏其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公元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授范仲淹枢密副使,同年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公元1044年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公元1045年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同年因病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

公元1046年因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在这期间创作《岳阳楼记》。

公元1049年调任知杭州。

公元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公元1052年调知颍州,同年在徐州病逝,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的生平经历简介(范仲淹一生的历程)(1)

范仲淹的生平经历简介(范仲淹一生的历程)(2)

范仲淹的生平经历简介(范仲淹一生的历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