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釆,读作biàn,会意字,本义扬米去糠。

  《说文解字·釆部》:“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今字作辨。”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沿用了许慎的说法,并进一步解释说,“仓颉见鸟兽蹏[tí]迒[háng] 之迹,知文理之可相別异也,遂造书契。釆字取兽指爪分別之形。”

  显然,许慎对釆字析形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被历代辞书沿用,并奉为圭臬,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1)

釆字演变(《字源》)

  为什么说许慎对釆字析形是错误的?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2)

釆字甲骨文(《汉典》)

  首先,从釆字的甲骨文字形看,釆字与米字非常接近。没错,釆字字形要表达就是辨别米粒和米糠。从符号的角度来说,米粒和米糠其实差别不大。远古人就用四个点米粒和米糠,用十字把四个点分开,以此表示辨别米和糠。有的十字的一竖则是用一条弯曲的线来表示。这个符号当是扬米去糠的工具,相当于后世的木锨。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3)

木锨(网络图片)

  稻谷脱壳之后必须做的扬米去糠工序,就是扬场。扬场时,要迎风进行,米和糠重量不同,米被抛向前,糠被风刮向后,这样就把米、糠分开了。始于北魏时期的榆林窟第20窟中,绘制有农人收割和扬场的情景。画面下部两位农夫手持镰刀正在割麦,上部一农夫手持木锨扬场,一农妇执帚扫场。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4)

北魏时期榆林窟里的扬米去糠场面(局部)

  而米字,人们用一个斜横线把上下各三个点隔开。这个斜横线代表晒米的沟槽,以便最大限度接触阳光,利于稻谷中的水分散发出去。人们截取晒米的一部分场景来表示米。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5)

晒粮食的沟槽似米字甲骨文字形的斜横(网络图片)

  其次,从釆字和米字的演变看,仍然可以看出釆字与米字的密切联系。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6)

釆字演变(《汉典》)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7)

米字演变(《字源》)

  其三,米,指脱壳后稻谷的果实。出土文物显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会制作石磨盘和石磨棒对稻谷进行脱壳。在距今17000年前的山西沁水下川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3件石磨盘残块,这是目前考古资料所见最早的石磨盘例证。脱壳之后,还需要把米和糠分开。这就需要人工去除米糠。人们把这个活动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釆。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8)

河北磁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磨盘、石磨棒(网络图片)

  其四,番字是釆的衍生字。番字下的田字不是田野之田,而是簸箕形状,如畚字下的田字,本义用簸箕上下颠簸除去米中的糠等杂质。簸箕是用柳条或竹篾编成、用来扬米去糠的器具。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9)

用簸箕去除米中的杂质(网络图片)

  用簸箕扬米去糠,并不是颠簸一次就完成,而是颠簸无数次,直至米中没有糠为止。番字引申为遍次。如,三番五次,轮番。

  《说文解字》认为,番是“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说,番字“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下象掌。上象指爪。是为象形。许(慎)意先有釆字。乃后从釆而象其形。则非独体之象形、而为合体之象形也。”

  上述对番字的析形完全错误。《后汉书》介绍说,许慎“少博学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字)’”。可见,许慎自幼读圣贤书,对于农事特别是具体怎么做并不精通,因此,在对釆、番二字析形出现错误,在所难免。

  《说文解字》选的古文字的形状,正是簸箕中有米的样子,与野兽的蹄印没有关系。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10)

簸箕中有米即为番(网络图片)

  其五,翻字,形声兼会意字,本义是扬米去糠时,米在簸箕中上下翻腾,犹如鸟儿上下飞翔。

说为什么不是口字旁(为什么说釆字不是辨别兽爪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