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一成语与历史上的四个人物相关,但他们所担当的角色各自不同,或懦弱或残暴,或坚韧或猥琐。他们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其远房宗族元景皓、元景安,丞相高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重要性(为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丞相高洋觊觎皇位,逼迫孝静帝退位,然后龙袍加身,当上皇帝,建立北齐。但恐皇位不保,天天忐忑不安。

一日,天空突现日食,高洋意为不祥,便召心腹密谋。一心腹献计,低语道: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而心慈手软,没有斩草除根,留下隐患,导致光武帝刘秀又夺回天下。孝静帝一日不除,您的天下一天不稳。

高洋深以为是,公元551年12月,高洋设宴,偷偷在杯中下了剧毒,孝静帝毫无防备,中毒身亡。随后,他的三个儿子被高洋残忍杀害,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被高洋处死,婴儿也无一幸免。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玉的五德。第一是仁。玉石温厚润泽,含多种矿物质,玉能养人,具有仁爱之心;第二是义,玉石清透温润,从外及里,可以一眼看透,瑕瑜互现,可谓忠义;第三是智,轻敲玉石,它的声音舒畅婉转,可以传播很远,犹如智者的思想波及他人;第四是勇,玉石坚硬,密度极高,不屈不挠,刚直不阿;第五是洁,即使玉石断裂,留有裂纹,但手触摸,并不伤人,洁身自好,以德报怨。你有意或无意伤害了、摔破了它,它也收起锋利,温顺谦和,并不以恶报恶。

这也就是元景皓为什么选择宁可玉碎,不为泥瓦的缘故了吧?

03

宁为玉碎,通俗地讲就是不将就,不退而求其次。

但也有人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吴三桂就是退而求其次,宁为瓦全的人。

吴三桂明末清初辽东人,武举出身,曾带二十家兵救父于四万满兵之举,孝勇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27岁被提拔为宁远团练总兵。

崇祯十七年,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其父吴襄投降李自成,并劝吴三桂归顺。身为明军总兵,接到李自成劳军的银两和父亲的家信,禁不住诱惑,蠢蠢欲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重要性(为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

为了家族的延续及肉身的前程,吴三桂褪去了“忠臣”的外衣,为求“瓦全”与“孝道”。道德如同干裂的泥垢,片片剥落。

当做好准备归降的他,惊闻家产被劫,女人被掳之后,掉转头去,抛弃“孝道”,放下国家及民族大义,又向昔日宿敌多尔衮求援。宁为瓦全的动能,可以突破一道道底线,所向无敌。

从拥明抗顺反清,到几欲归顺及引清入关,个中原因,远非冲冠一怒为红颜。想做一片完整的瓦,并且是有利可图、权高望重的庙堂之瓦,可能是吴更深层次的考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重要性(为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3)

顺治十七年,为清打拼十七年的吴三桂,被封藩云南,高官厚禄,前呼后迎,独霸一方,显赫一时。俨然一片耀眼夺人的“金瓦”。

为了站稳脚跟,以示效忠,吴三桂请命朝廷,要求入缅剿灭南明残余,顺治拗不过恳求,吴三桂俘获流亡的永历皇帝,并用弓弦勒死了大明的最后一丝希望以及昔日的忠诚。

用背叛表白忠诚,并且是如此的果敢,这让康熙不寒而栗。康熙决定撤藩。

实用为王的吴三桂,再次起兵,造反,加冕,称帝。但这一次,他的背信弃义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康熙十七年,六十七岁的吴三桂,在绝望中死去。三年之后,他的子孙全部株连,消灭殆尽,包括襁褓中的婴儿。

降而复叛的吴三桂,最后还是没能做到“瓦全”。

04

玉石掩藏万年,依旧温润宜人;而泥瓦却在日蚀风吹之后,踪迹全无。

,